新聞分析:各方共同應對房屋土地問題 共同促進香港民生改善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9月14日電 新聞分析:各方共同應對房屋土地問題 共同促進香港民生改善

  新華社記者

  特區政府將空置稅條例刊憲,政團建議政府增加土地供應,地產界部分企業回應積極……目前,香港各方正就應對房價高企、土地供應短缺等問題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多位受訪專家指出,這將改善香港民生狀況,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2019年差餉(修訂)條例草案》13日在特區政府憲報上刊登。該條例草案旨在落實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6月提出的「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徵收『額外差餉』」。差餉是香港對不動產保有環節的一種稅收。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根據特區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估計,未來五年平均每年落成的住宅單位約為20400套。推動實施該條例草案,是希望這些住宅單位興建完成後,不論出售或是出租,都能夠儘快推向市場,滿足市場需求。

  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指出,按照空置稅條例草案裡的稅率計算,稅額相當於樓價的5%左右。因此,這一舉措如能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產商囤積居奇,增加房屋供應,平抑房價。

  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一手私人住宅市場於2011至2018年內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剩餘單位約有9000個。業內人士指出,其中超過50%的單位如果未能出租,就很可能符合關於空置的定義,需要交納空置稅。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朱家健說:「空置稅可令房價暫時冷卻甚至回落,為樓市降溫,減輕部分家庭購房壓力。而市民安居樂業正是社會安寧的寫照。」

  在香港,房屋是民眾最關注的民生議題之一,也是社會的一大深層次矛盾。面對動輒每平方米20餘萬港元的房價,基層市民內心充滿無奈,甚至連不少中等收入階層也難以負擔。不斷推高的香港樓價和房租還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制約了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可能。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採取多種手段抑制房產投機、增加土地供應,包括將部分原計劃用於私營房屋的土地改作興建公營房屋、修改住宅預售制度防止「擠牙膏」式賣房、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加快推進項目等政策措施。

  基於社會民生等因素考慮,特區政府在此前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60%比40%的供應比例基礎上,將2019至2020年度起十年期的供應比例調整至70%比30%。即便如此,到今年6月,香港住宅售價、居民置業購買力指數(即按揭供款相對居於私營房屋的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等仍然偏高。

  對此,香港最大政團民建聯於9月12日向政府建言獻策。民建聯指出,按照特區政府目前掌握的土地資源,未來10年只能新建約24.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與建設約31.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相差較大。通過規劃新發展區或公營發展項目,並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是短期和中期內大量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的有效辦法,政府應該積極引用。

  13日,民建聯再就此議題與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會面。會後,民建聯介紹,發展局對相關建議反應正面,並表示將就新界北第一期進行規劃研究,主要是新田及落馬洲開展招標程序,爭取加快覓地工作。

  陳茂波也明確表示,過去政府有引用過《收回土地條例》來收回土地用作公眾利益,未來政府也仍然會這麼做。

  全國政協委員、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願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並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博大資本國際行政總裁溫天納說,在新界和其他郊區還有大量荒廢的土地未曾得到利用。如果這些土地沒有特別用途的話,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進行合作開發,這樣能夠營造政府、地產商和居民三贏的局面。

  目前,香港主流輿論對各方積極應對房屋土地問題的言行評價正面,鼓勵相關各方克服困難、形成共識,共同為改善香港民生狀況做出貢獻。

  《大公報》社評表示,實施物業空置稅是當局穩定樓市的一小步,社會大眾無不期待特區政府在增加住宅、土地供應方面做出更多實事。香港《文匯報》社評強調,特區政府應該主動作為,抑制過高的樓價。發展商也不能只顧及商業利益,更要考慮全社會的利益。

  《信報》社評表示,香港土地及房屋問題需要刻不容緩設法紓解,這是特區政府恢復社會穩定的關鍵,各方面都期待特區政府在住房政策上有更大作為。香港《經濟日報》評論指出,香港沒有揀擇手段的餘地,所有能增加土地供應的短中長期措施,都應儘快推行,而這亦是社會的主流共識。

相關焦點

  • 【耿爽回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將同各方攜手應對疫情,共同維護...
    2020-01-20 15:29:50來源:FX168 【耿爽回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將同各方攜手應對疫情,共同維護地區和全球衛生安全】武漢衛健委20日凌晨通報顯示,1月18日和19日兩日共新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36例。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
    總臺央廣記者:我們注意到,昨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來自12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反恐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者與會。你能否介紹更多情況?趙立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昨天舉辦了「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出席並發表主旨講話。中國學者在會上介紹了中國反恐和去極端化經驗做法。各方坦誠深入交流,達到了凝聚共識、增進互信、借鑑經驗、促進合作的目的。中方在會上指出,非傳統安全威脅需要跨國應對。
  • 香港傳真|香港財政預算案中的土地與房屋關鍵詞
    人們期盼一個多管齊下的方法,來處理迫切的短期需求以緩解壓力,同時能著眼長期建設使香港保持國際競爭力。陳茂波對此抱有信心,因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推出了多項利民紓困措施。「香港正處前所未見的嚴峻挑戰,相信《財政預算案》能為社會各方提供見效有成的支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評價稱。
  • 曹娥街道新建莊村、外五甲村集體土地房屋開始徵收
    6月28日,記者從曹娥街道新建莊村、外五甲村集體土地房屋徵收動員會議獲悉,我區將啟動今年第二輪集體土地房屋徵收工作,並以紹興市最高的徵收標準,以最低每人40平方米的補償下限,確保集體土地房屋徵收工作真正成為改善民生福祉的一大舉措。
  •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與中國學者齊聚上海 共同應對全球社會問題
    來自眾多亞洲地區著名大學的學者(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大學、中國老齡金融論壇和葛蘭素史克等),齊聚一堂,探討老齡化對全球現有的醫療、就業、社會保障體制的挑戰。中美學者聯手,應對全球問題。
  • 助力碳中和 電能替代需各方共同促進
    電能作為清潔、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對於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促進能源清潔化發展意義重大。電能替代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他倡議,社會各方合力推進清潔低碳發展,合力推動電能替代技術攻關突破,合力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共同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與會業內人士認為,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需要大力發展清潔替代、實施電能替代。
  • 非傳統安全威脅與國際反恐合作 ——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在「共同...
    非傳統安全威脅與國際反恐合作 ——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在「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上的… 2020-12-23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外交部與中國南海研究院共同舉辦南海問題線上國際會議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範圍內蔓延、國際形勢深刻複雜變革、地區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研討會以「南海合作」為主題,圍繞「南海問題的由來與現狀」「和平解決爭端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和區域海洋合作」等三個議題集中展開研討,秉持全球視野和歷史縱深,深入分析了南海當前形勢,就推進南海合作、加快「準則」磋商,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分享經驗、貢獻智慧。
  • 探路丘區發展 促進民生改善
    一場「三鹿奶粉」事件的專題討論活動,改變了一些人科學發展「與己無關」的態度;一個「身邊科學發展十大先進事跡」調查活動,糾正了部分人對集中學習教育活動「習以為常」的消極情緒;讓學習實踐活動與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等相結合,打消了少數人認為學習「影響工作」的錯誤觀念……  徵集各界群眾意見建議18000多條,查找梳理出影響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1900多個,制定整改措施3200多條
  • 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與共同發展
    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改善人民福祉,要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改善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探討在當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在全球社會保障發展進程中,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歷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 土地徵收補償款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導讀:徵地補償金的歸屬與分配是被徵地農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取得徵地補償金的前提是他是否是所擁有土地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土地徵收補償具有個人特殊性。在本案中,李先生不是張某所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因此賠償金應歸張某所有。第二種觀點認為,徵地補償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 人民日報評論員: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人間正道——論學習貫徹習近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廣泛感召力,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人間正道。」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強調只要國際社會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走團結合作之路,世界各國人民就一定能夠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共建美好地球家園。
  • 香港計劃更改210幅土地規劃增加住宅供應,七成是公營房屋
    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接受另一家香港電臺訪問時表示,香港住宅用地需求較嚴峻,特區政府過去一段時間找到210幅土地進行改劃(變更土地規劃)工作,如果全部成功改劃,預計可提供31萬個住宅單位,其中七成是公營房屋。在210幅土地中有約25幅是近期物色到的,可以提供約6萬個單位,可見政府規劃重視滿足市民對公營房屋土地的殷切需求。
  • 【以案釋法】婚後共同還貸房屋增值,離婚了怎麼分?
    婚前二牛出資購買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一處房屋,總價款160000元,首付款50000元,銀行按揭貸款110000元。二牛在婚前還本付息23599.44元,雙方婚姻關係存續期間還本付息78817.48元,離婚後還本付息34047.74元。雙方離婚時未對該房屋如何處理作出約定。現雙方對該房屋現價值500000元協商一致,小花起訴要求分割該房屋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共同還貸部分及房屋價值增值部分。
  • 範玉剛:以文化促進開放包容與共同發展
    原標題:以文化促進開放包容與共同發展 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專門設「多彩文明與亞洲新活力」「商學院對話:東西方管理智慧的差異」等分論壇,旨在以文化的開放包容來支撐「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願景」的論壇主題。
  • 夫妻一方以「共同財產」為由提起執行異議之訴如何獲得支持
    此類案件具體的爭議焦點有三種情形:一是執行異議之訴中能否確認被執行財產是否為夫妻共同財產;二是夫妻共同財產能否在執行異議之訴中析產、分割;三是能否就案外人享有的夫妻共同財產的份額判決排除執行。就上述爭議焦點,筆者檢索了相關裁判文書,根據裁判文書對此問題予以分析。
  • 都蘭縣香日德鎮改善民生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紀實
    由於是移民新村,加上人多地少,早先這裡的社與社之間、群眾之間時常發生摩擦,經常有「搶水」「搶地盤」等現象發生,鎮幹部、村幹部多次做工作也不見成效,成為了鎮上的一個「問題村」。  「中國有句老話叫人窮志短,東山村的問題就是太落後了,村容村貌差,致富門路少,這也不能怪老百姓們觀念落後啊!」藏族村主任道見說。
  • 攜手努力,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中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全球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政府多措並舉,在應對糧食安全挑戰方面為各國樹立了典範。」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表示,「抗擊疫情期間,中國調動各方資源,保證糧油肉菜等生活物資供應,有效緩解了疫情衝擊。目前,中國在糧食安全和糧食生產方面取得巨大飛躍,穀物庫存水平很高。」義大利安莎社刊文表示,「農業是經濟和社會穩定的支柱。
  • 人民網理論推薦: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_國內新聞...
    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 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會影響人民美好生活的廣延性,而且會影響人民美好生活的廣泛性。在歷史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形成了人口密集的東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的人口分布的「胡煥庸線」。地形結構引發的人口分布的密疏程度上的差異,產生了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