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在三尺講臺揮灑汗水;在深夜燈下耕耘桃李,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以傳道受業為使命,默默付出,不問回報。他們共有一個光榮的名字:教師。
今天,2020年9月10日,是有著特殊意義特殊的一天,既是一年一度專屬於他們教師的節日,也是南京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舉行的日子。
今年,圍繞「熔爐工程」和「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建設,南大成立了新生學院,下設秉文、行知、安邦、有訓、毓琇和開甲六大書院,了解校史的小藍鯨們一定知道,這六大書院正是以六位與南大有著不解之緣的教育家、大師的名字來分別命名的。他們都或是各自學科裡領域名聲斐然的大師,或是公認的傑出教育家,都為南京大學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第36個教師節和六大書院正式開學相交織的這樣一個重要時刻,南小青想向大家介紹下這六位特殊的教師代表,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各位大師的風採,傾聽他們與南大的故事!
郭秉文(1880-1969),字鴻聲,江蘇江浦人。1896年畢業於上海清心書院,1908年赴美留學,1911年獲得伍斯特學院理學士學位,1914年以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在美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郭秉文先生是在國際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中國教育家,也是中國現代大學的開創人。他主持的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被教育界稱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國立高等大學」,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1915年,留美6年而歸國的郭秉文來到南京,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不久任代理校長、校長。郭秉文先生深知,辦學之道首在廣延名師。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學術精英紛紛回國,南京大學的前身南高師、東大名師薈萃,俊彥雲集。此外學校還經常邀請名人演講。在任期間,郭秉文先生矢志興學,心無旁騖,使「南高」「東大」成為我國蜚聲國際的高等教育學府。郭先生為提倡民主與科學,曾與東大的教授梅光迪、吳宓、湯用彤等創辦《學衡》雜誌,成為風行全國、備受各方重視的著名刊物。郭先生廣延名師、振興文理的努力,為以後中央大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其尊重人才,注重學科建設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日的南京大學。
此外,郭秉文還提出了「四個平衡」的辦學思想。他說:「就大學教育而言,應該力求1.通才與專才的平衡;2.人文與科學的平衡;3.師資與設備的平衡;4.國內與國際的平衡。」他是這麼說的,也是如此做的,他致力於使東大成為中國科學門類最為齊全的大學,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既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又注意發展理工農等使用學科,使得東大科學與人文,交相輝映;他十分注重一流師資的引入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此「遍遊歐美,考察教育,訪求名師,運用自己在留學生群體中的巨大影響力,將中國科學社遷入南高校園,使南高成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更延聘任鴻雋、楊杏佛、周仁、趙元任、胡明復、秉志、竺可楨等相繼來校任教,一時俊彥雲集、星光璀璨;他積極推動南高、東大成為一所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大學,致力於將東南大學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後改名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縣人,被譽為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是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所創立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影響深遠。
1910年秋,他從匯文書院直接升入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學文科就讀。讀書期間,他學習勤奮,刻苦鑽研,國文、英文、法文等諸科成績門門優秀,是金陵園出類拔萃的人物,才名遠播學界,被黃炎培贊為"秀絕金陵第一聲"。
1917年秋,留美三年的陶行知回國,受聘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南京大學),教授「教育學」「教育統計」等課程,並於1919年10月正式就職教務主任。陶行知倡導要以「教學法」來代替「教授法」,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而教的法子也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把教和學聯繫起來,即要教學合一」。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並非「授」與「學」一字之爭,實質是我國教育思想的一大轉變。
在陶行知的主持下,南高師(現南京大學)還在招生方面做了改革,規定報考南高師的學生,除筆試外,還得經過五分鐘的口試。面試時,陶行知都要坐在臺下聽考生的回答。這在歷來只重文字取士的我國,也是一個創舉。至於陶行知首倡招收女生的這把"大火",更是燒紅了半邊天,從而使南高師成為中國第一所實行男女同學的高等學府,亦使8位女生成為首開「女禁」的受惠者。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為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創新,也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他針對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作為目標的現象,指出新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環境,要有審美的意境;處世應變,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1923年,陶行知辭去東大教職後,便一心投入到平民教育中,曉莊鄉村師範學校(今曉莊師範)正是他教育理念的生動寫照。
戴安邦(1901-1999),江蘇丹徒人。先生於1919年考入金陵大學農科,1921年兼任南京成美中學化學教師,後因興趣所在,改學化學。1924年獲理學學士學位,以全優的成績獲得金鑰匙獎,並被選為中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留校擔任金陵大學化學系助教。192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深造,憑藉勤奮刻苦,次年6月就獲得碩士學位,12月被選為美國榮譽化學學會會員,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婉拒了導師的邀請。回國後,歷任金陵大學化學研究所主任、化學系主任、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先後兼任南京大學絡合物研究室主任和配位化學研究所所長,並負責創建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他一生為我國培養無數高質量科教人才,在科研和教書育人方面貢獻了一輩子。
戴安邦先生長期在南京大學任教。他對所講的每一堂課,中心是什麼,怎樣讓學生掌握重點,都成竹在胸。授課時,他總是先從事實出發,或表演示教實驗、或講授化學歷史故事、或表列實驗數據,以啟發學生自覺有效地進行學習。他語言生動,深入淺出,條分縷析,生動活潑,總能抓住學生的心理,所以課堂秩序井然。師生都反映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對課堂教學,戴先生處處高標準、嚴要求;而對學生,戴先生又是關愛備至。對於化學教育事業,戴先生無私奉獻出自己的獎金、稿酬設立化學實驗優秀獎,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學生和化學實驗教師,讓南京大學的化學實驗教學一直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
戴先生不僅在教學實踐上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教學理論上也有重要貢獻。八十歲以後,壯心不已,孜孜不倦地寫出大量教學方面文章,供後人借鑑。1983年,在全國無機化學教學討論會上,他針對國內高等學校化學教學的缺點發表《基礎化學教學啟發式八則》,主張「引導學生有學習要求,誘導和啟發學生始終專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使教學符合認識規律舉一反三,學思結合,重視實驗教學,重視教學的思想性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孬教師給人奉送真理,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是他始終奉行的教育理念。
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1916年考入南高師理化部。1920年畢業考取官費留美,1926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6年秋他謝絕導師康普頓的挽留,回到祖國,先後任教於中大、清華等學校。
吳先生是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從事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並且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人才。
他在擔任中央大學校長一職期間,為自己立下了「辦教育而決不沉浮官場」「合則留,不合則去,決不苟同」的原則,始終履行「決不苟同」的原則,曾向當局遞交過14次辭呈,成為當時很有名的「不願做校長」的校長,以清廉處世、淡泊名利的品德和正直的人格,博得中央大學絕大多數師生的理解和支持。
在辦學中,吳有訓先生反對知識界難免的「門戶之見」,始終把聘請學術造詣高的教師作為首要任務。復員初期,教師流失較為嚴重,他憑藉自己在科技、文教界的聲望,積極組織延聘。在較短的時間內,為中央大學請到一批知名學者,如我國原子能研究開拓者之一的趙忠堯、地質學家黃汲清、教育學家陳鶴琴、翻譯學家羅大綱、史學家羅爾綱等,這一批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充實了教學第一線,為中央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更上一個臺階創造了條件。
吳先生認為:「學校應該是教授與學生自己的。一所理想的大學,應以培養人才和研究學術為唯一目標,否則就應該關掉。」作為一校之長,應盡力將尊重和發揮師生在學校中的主體作用放在首位,他不搞過去「學府皇帝」「聽差制度」的官僚作風,取消了學校原來規定的每周「精神訓話」等煩瑣形式,要求著力於教學、科研,營造更濃的學術氣氛,並提出中央大學應在安定中求得進步。
顧毓琇(1902-2002),字一樵,江蘇無錫人。先生早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留學,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中央大學和清華大學。他是一位通儒,雖然專業是電機工程,但是對戲劇、詩詞、小說、音樂無一不精,對禪宗也有研究。顧毓琇先生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於一身,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文理大師,也是中國電機、無線電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48年8月,蔣介石辭去了所兼任的中央大學校長一職,改由顧毓琇繼任。顧毓琇在向報界發表其治校方略時,明確提出「今後應注重學術研究,提高研究風氣,改善教師待遇」,主張大學應「以教授為第一,尊重教授地位及其學術上的成就」。他積極謀求發展學校規模,改善教學條件和環境,增設和調整系科設置,並為此做了大量細緻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同時,他還親自授課和指導實驗,如為工科研究所的研究生開設「交流電電網分析」,為電機工程系的本科生開設「電工學」等課。
抗日戰爭期間,顧毓琇主持制定戰時教育政策,領導實施大學的大規模內遷,為中華民族保存了寶貴的知識精華。由內遷而形成的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等學府,培養了大量棟梁之才,僅中央大學的師生中就有上百人在新中國當選兩院院士。
顧毓琇先生還在抗戰期間以各種形式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淞滬戰爭爆發後,他親率中大學生到南京車站為十九路軍送行壯志。從車站回來,他翻出昔日所作的《荊軻》劇本,不分晝夜,伏案揮毫,寫成了四幕歷史劇《嶽飛》,及時推向社會,激起了廣大軍民的同仇敵愾。抗戰勝利後,他被授予抗戰勝利勳章。
顧毓琇的教育生涯之長、培養的學生層次之高、在各領域的影響之大,堪稱現代教育史上的傳奇。
程開甲(1918-2018),江蘇吳江人,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1937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1952年起擔任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60年代調入國防科研部門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程開甲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
程先生成長於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學時代在流亡中度過,海外留學時期中國人的身份也讓他飽受歧視。1949年,「紫石英」號事件讓程開甲堅定了回國做一番事業的決心。1952年,他來到南京大學工作,渴望著為祖國多培養一些棟梁之才,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當時南大物理系要開展金屬物理研究,便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施士元和程開甲,他放下教授的架子,向專家、向年輕教師、向工人師傅學習,終於在1954年成功建立了第一個金屬物理教研室。1958年,南大響應國家重視原子能工作號召,決定成立南京大學物理系核物理教研組,程開甲再次服從組織安排,日夜攻關,研製成功南大第一臺核物理實驗儀器「雙聚焦「β譜儀。
當時南大的教授很少,學校為了尊重高職知識分子,給他定為二級教授,程開甲表示國家還在開展抗美援朝,只肯領三級薪津,他說:「我這份薪金夠用了。」
1960年,一紙命令讓程開甲走上核試驗場,從此在學術界銷聲匿跡二十多年。有人曾問程開甲對自身價值和追求的看法,他的回覆是:「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祖國的需要,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是我的信念。正因為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將精力全部用於我從事的科學研究和事業上。」
六位大師,用一生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南大精神。在學術上,他們是潛心科研的學科帶頭人;在教育上,他們是誨人不倦的辛勤園丁。山高水長,風骨永存。
其實,百年南大歷史上又豈止這麼6位名師、大師,我們有潛心教學和教育改革,榮獲全國首屆教學大師獎的盧德馨老師;有辛勤耕耘在南京大學本科教學第一線53載,被學生們親切稱為「蘇奶奶」的蘇維宜老師;有創建「宇宙簡史」課程,將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打造南大首門「課程思政」的李向東老師。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同他們一樣的園丁,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在各自的崗位上散發光和熱,傳遞誠與愛,默默奉獻、辛勤耕耘、為國育才,才有了南京大學「以出神入化之功,收出類拔萃之效」的奮進向好形勢,才培養出了一批批銘鴻鵠志、攜浩瀚才、明家國勢、擔復興任的時代新人,造就了今日南大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向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世界上第一個南大」不斷進發的昂揚壯闊局面。
全國首屆教學大師獎頒獎典禮現場
陳駿校長為蘇維宜教授頒發「南京大學教學終身成就獎」
李向東老師教授「宇宙簡史」課程
師恩難忘,師情永存!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南大青年也積極準備了各類活動,為老師們獻上志誠的祝福。
校學生會組織了鮮花漂流贈師活動,同學們通過回答教師節和尊師重道方面的知識問題,便可獲得一束鮮花,作為送給老師的禮物,表達感激之情。
校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推出「紙短情長 致敬恩師——2020年教師節專題活動」,獲得了NJUer們的廣泛響應和踴躍參與。同學們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對最喜愛老師的熱切表白,分享與老師相處美好瞬間。
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裡,讓我們再次祝願所有的教師們節日快樂!為你們點讚,給你們比心!共同道一聲:
「老師!您好!」
文字 | 李鴻敏 邵沛 何怡萱
美編 | 徐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