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戰士英勇犧牲,敵軍清掃戰場時看見其衣服上的字,竟集體敬禮

2020-12-23 小丹說史

19歲戰士英勇犧牲,敵軍清掃戰場時看見其衣服上的字,竟集體敬禮

軍人最敬重軍魂,這些在戰場上無論你是否是敵人還是自己人都沒有分別。一個不願屈服,始終誓死守護自己的陣地的人,總是會令人肅然起敬的。一位來自山東青島的錚錚男兒張國政,一心想要當兵,在父母竭力反對的情況下,還是來到了戰場。

都說戰場無情,張國政最終還是光榮犧牲了,他保護戰友有友情,為國家奉獻有愛國情,卻沒能得到上天的憐憫。張國政就在與越軍交戰的時候,不幸身亡,戰死在沙場之時,卻當場被搬運屍體的越軍集體敬禮,他們敬重有骨氣,有魂魄的人,就這樣張國政獲得了來自軍人的尊重和榮譽。他親自在衣服的後背上面寫上「誓死不當俘虜」六個大字,使越過戰敵震撼,對此即便是敵人也對於這樣的軍人心生敬畏,集體對其敬禮。也讓我們深深震撼,他是位真正的男子漢,一直在為我們國家爭光。張國政是為保護戰友而光榮犧牲的,他這種精神引起我們深思,使我們心靈的沐浴,令我們的精神振作抖擻。

有很多的中華兒女在對越反擊戰中不畏懼死亡,他們都是我們的驕傲。他們在上戰場的時候,身上就掛著一顆手榴彈,就準備在自己被困住的時候,與敵人同歸於盡,也絕不投降。寧願光榮戰死沙場,也不願退縮不前,或者苟且的活著。

張自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出殯的時候,日軍主動停止轟炸機轟炸,只為了敬重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只為了能夠讓張自忠入土為安。張自忠能夠讓敵人甘心停止攻擊作戰,可見精神之偉大。

又是一個發生在東北的故事,幾名士兵一起主動去找日軍對戰。他們自己知道沒有了糧食之後,必然堅持不了多久了,他們不是硬生生餓死,就會被生擒住,也可能被射死。於是便攻擊日本士兵,就算是死,也要多消滅幾個敵人。這幾個士兵也得到了日本士兵的敬重,戰死後被日軍安葬,屍骨也沒有丟失在荒野之中。他們沒有保留活著的欲望,一旦上了戰場,就如同開了弓的箭,無所畏懼。

越軍中也有令人深深敬佩的人,在長條山進行作戰之時,由一個特工的女兵與我軍進行抗戰,當時的她們全部戰死,無一人生還。她們沒有得到外界的救助,沒有可以贏得勝利的希望,但是她們決心抗戰到底。儘管她們沒有好的軍裝,甚至是赤腳作戰,仍打的頑強而堅決。

勝利,名望對我們來說不過是一場虛名。戰場是無情的,無論你來自何方,無論你是誰,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生命罷了。上了戰場,就意味著把生命交給軍隊了。對於有的人來說,生命是不分長短的,人終歸有一死,與其活得渾渾噩噩,沒有尊嚴,倒不如痛快的離世。這些將士便是這樣,生命雖然很短暫,但是卻活出了自由,生命由自己決定,怎麼死去,都在自己意識清醒之時已經做好了決定。

守護好軍魂,向死去的將士致敬。

相關焦點

  • 川軍少年英勇就義前,堅定不移地說了6個字,日軍脫帽敬禮!
    戰爭結束後,日軍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一名身負重傷,奄奄一息的國軍戰士。這是一位小戰士,十幾歲左右。他的彈夾裡沒有子彈,周圍躺著的都是戰友的屍體。在面對殘暴的日寇時,他非常鎮定,沒有一絲惶恐。當時,有一個少尉,名叫奈良茂藏。
  • 為了抗戰勝利,1700名剛畢業的空軍戰士英勇犧牲,平均年齡23歲
    其中就有1700名剛剛畢業的空軍戰士,他們是中國第一代飛行員,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全部英勇犧牲,平均年齡僅有23歲。據統計,在多年的抗戰中,他們一共擊落了1200多架日軍的飛機,但與此同時犧牲的人數多達1700人。對於每一位搏擊長空的戰士來說,除非自己戰死否則絕不輕易下戰場。
  • 楊靖宇堅苦卓絕英勇犧牲,讓日本侵略者肅然起敬
    隨後,楊靖宇聯合這些反日義勇軍、山林隊,發動了圍攻大興川、攻克伊通縣營城子鎮、進攻八道河子、破壞吉海鐵路、攻打東集場子等戰鬥,使反日部隊逐漸團結在中共的遊擊隊周圍,進而要求在組織上實行聯合。在這種形勢下,1933年7月,抗日軍聯合參謀部成立,楊靖宇擔任政治委員。1934年2月21日,在臨江縣三岔子城牆砬子附近山林中,楊靖宇和其他十六支抗日部隊的首領共同商量,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
  • 劉胡蘭犧牲時,年僅12歲親妹妹親眼目睹,幾次暈倒,後來她如何了?
    每每看到劉胡蘭傳奇的一生時,我們很難將其一生與一個年僅10幾歲的女孩子聯繫在一起,而她卻在10幾歲的年紀塑造了她傳奇的一生。 不幸的是,劉胡蘭因為被叛徒出賣,她在15歲時被敵軍押到了刑場,最終因不為敵軍威逼利誘所動而犧牲。劉胡蘭犧牲後,國人無不痛心,而她被評價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 海南島戰役中,他是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死時年僅34歲
    1950年4月16日19時30分,人民解放軍第40軍和第43軍共8個團2.5萬餘人,分乘380艘帆船、32艘機帆船,從雷州半島南端啟航。經過與國民黨軍艦徹夜海戰,突破了海上封鎖,同國民黨第62軍展開了激烈戰爭。一直到5月1日,海南島戰役歷時56天,以人民解放軍的勝利結束,也成為人民解放軍大規模登島的成功戰例。
  • 95歲廣東抗戰英雄張英鳴:戰場上立大功 下戰場帶領村民致富並捐資...
    抗美援朝戰場上4次死裡逃生 新中國成立後,張英鳴因為學習過一些文化知識,轉為文化教員,教戰士們學習文化知識。但僅僅過了一年,韓戰爆發。在朝鮮戰場上,我4次死裡逃生。」老人說,第一次是自己剛到朝鮮一個多月時,當時他和戰友們住在防空洞裡,結果敵軍飛機前來轟炸,防空洞因為不牢固,在轟炸中垮塌。他的5名戰友因此被悶死在垮塌的防空洞中。「我當時在的位置有一個樹樁撐著,沒垮下去,我算是撿回一條命。我當時在廢墟中拼命喊著戰友的名字,但沒有回應。」說到這裡,張英鳴忍不住老淚縱橫。
  • 指揮全連戰士堅守陣地8晝夜,打退敵人40餘次進攻,他卻犧牲在撤退前...
    劉慶亮在數次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榮立特等功,被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並直接提升為連長。在「785」高地阻擊戰中,面對敵機重炮掘地式轟炸和數倍於我的敵軍的輪番強攻,周厚剛指揮全連戰士堅守陣地8晝夜、打退敵人40餘次進攻,殲敵605人。在奉命撤出「785」高地時,因觸雷不幸犧牲,被追記特等功,並授予「一級英雄」稱號。1946年9月,周厚剛在9個兄弟姊妹當中率先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 敬禮,中國軍人
    向中國軍人敬禮,這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 一個有著軍人夢想的未來戰士,在心裡一次次重複演練著舉手,敬禮;禮畢,放下。只是為了希望有一天,可以向心中的神聖致以崇高敬禮! 中國軍人,一個聖潔的稱呼;一個光榮的名字。
  • 犧牲在抗越前線的4位「高幹子弟」,用熱血譜寫英雄讚歌
    第一位叫張力,著名的160師師長張志信的獨子,系160師478團特務連偵察排副班長,1979年2月27日犧牲於越南戰場,時年21歲,張力奉命去偵察敵軍防禦工事,完成任務回來時,被敵軍發現。在激烈的戰鬥過程中,張力的身負重傷。
  • 拉練途中,抗美援朝老兵給戰士們手寫了四個字
    老人開門看見武警官兵向自己敬禮,十分驚喜,不停地和大家握手。得知正在進行野外拉練,老人感慨道:「外面雨多大啊,你們還出來拉練,好樣的!」老人的立功證書蔡根清老人今年87歲,曾上過抗美援朝戰場,是一名戰功赫赫的炮手。
  • 志願軍許家朋:是什麼驚人力量讓他用身體堵住槍口,犧牲時僅22歲
    抗美援朝期間,黃繼光用胸口堵住敵人的機槍,用21歲的年輕生命為部隊開闢了衝鋒的道路。殊不知,朝鮮戰場上還有另一個「黃繼光」,犧牲時年僅22歲。1931年,許家朋出生在安徽溪縣一個貧苦家庭,從小飽受地主的欺凌。
  • 19歲的小朋友,參加越戰,犧牲前請求女護士,女護士含淚答應
    而在經歷過上個世紀風雨飄搖的國家動蕩與帝國主義殘酷的壓迫,我們中國人付出了難以言狀的犧牲,無數滿懷家國理想與民族精神的英勇戰士付出了血汗甚至於犧牲,才得以使我們擁抱和平的美好,享受安樂的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中蘇的關係日落西山,逐步惡化,越南在與蘇聯和中國的國際關係深感不安以致暗中動作,中美在1972年的初步接觸終於使時年堅定反美的越南之憂漸登明臺。
  • 親眼目睹劉胡蘭犧牲,後出演劉胡蘭一角,死後骨灰撒在劉胡蘭墓下
    其中不僅僅是男性戰士,不少女性戰士更是展現出來不輸男兒氣概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受到了廣泛的讚揚。15歲劉胡蘭壯烈犧牲劉胡蘭,在1932年的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在8歲的時候,劉胡蘭開始上村裡的小學學習知識,在10歲的時候參加了兒童團。
  • 【陽曲支前故事】英勇戰士—梁存地
    【陽曲支前故事】英勇戰士—梁存地 2020-09-16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年僅歲22歲英雄用胸口堵機槍的戰士
    一九五○年十月,偉大的毛主席向全國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並要組成一隻抗美援朝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2年後的一天,黃繼光作為村裡的一員,主動報名加入志願軍。祖母鄧芳芝得知黃繼光參軍的消息,對黃繼光說:「你要是到了戰場,要聽黨的話,勇敢地殺敵。」當天送黃繼光回家,卻拿不出一套像樣的衣服。黃繼光從鄰居家裡借了一套衣服,然後被家人送到20公裡以外的地方。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百名勇士 雷公島壯烈犧牲
    渡海的戰士中,消瘦的王克祥目光堅毅,是瓊崖縱隊司令部警衛隊長。  王克祥的父親是被日軍殺害的,母親則因過度勞累病逝。1941年,19歲的他參加了瓊崖獨立遊擊隊,當偵察兵抗日。解放海南時,他隨瓊崖縱隊渡海到雷州半島接應解放軍。  當年玉包港的槍炮聲,仍清晰迴蕩在王克祥耳畔。「登陸時,國民黨軍的機槍掃射過來,我們連忙趴到船尾。」
  • 志願軍老兵邢會禮:血戰長津湖,鋪上松枝雪地睡覺
    「聽黨的話,我們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與敵軍進行了殊死較量。」91歲高齡的志願軍老兵邢會禮說。1950年冬天,在常人難以想像的極限環境下,英勇的志願軍取得了長津湖戰役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近日,在廣州市白雲區軍隊離休退休幹部第一休養所,身為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邢會禮講述了那段令他永生難忘的烽火歲月。
  • 抗戰時八路軍是如何熟練掌握日語冒充日本兵的?學不好的都犧牲了
    敵後武工隊的戰士言簡意賅:學不好的都犧牲了!文藝作品可能有作者加工的成分,但那個年代的艱苦是眾所周知的,就這麼八個字到處了那個時代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悲慘。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究竟有多悲慘呢?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政府「滿洲國」以便日本進行暫時的間接統治扶植清末代皇帝溥儀為皇帝。
  • 黨校人·祖國情|抗美援朝結伉儷 妻子送郎上戰場
    「妻子送郎上戰場」是抗日時期著名歌曲《在太行山上》的一句歌詞,謳歌了中華兒女割捨親情,英勇反抗侵略者的大義凜然。我們1950年前後出生的那代人,更是因為將軍合唱團的演唱,把這歌詞的歷史場景深深地烙入心靈和記憶。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這種為保家衛國而割捨親情的壯舉,也發生在了我自己的父母身上。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湖南親兄弟:入朝一年後才得知彼此都參戰了,至今...
    近日,長沙,弟弟姚家瑜(左)正向哥哥姚子政介紹自己當年清掃戰場時收穫的毛毯。 姚子政96歲,姚家瑜93歲,老家在益陽。這對親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抗敵三年。 1949年,姚子政從當時的武漢師範大學入伍,姚家瑜在當時的長沙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參軍入伍,兄弟倆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950年10月19日,姚子政隨軍第一批秘密入朝,同年10月22日,姚家瑜隨軍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