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鳴老人今年95歲了,依然耳聰目明。直到現在,老人每天還堅持看新聞聯播。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這個特別的年份,這位耄耋老人也從從箱底找出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立功證書。張英鳴的兒子這才知道,父親曾參加過抗日戰爭,以及解放廣州、海南島的戰爭,後來還參加過解放戰爭,並立大功一次、小功兩次,後來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並立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戰鬥英雄。離休30多年來,老人也一直保持著革命軍人本色,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辦果場、農場帶領100多位村民致富,還積極捐資助學。
2020年12月3日,廣東省張氏總會籌委會負責人張國華宗長、張天培宗長與幾位常務委員跟隨惠州市抗美援朝歷史研究會葉新基會長,到淡水慰問95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張英鳴夫婦,祝願他們健康長壽,得到了惠州揮善慈善會的熱情接待。
曾參與抗日和解放廣州
張英鳴的祖籍是廣東陸豐陂洋鎮。早在1911年,他的父親便到東南亞謀生。當時,父親在馬來西亞開了一家雜貨鋪,賣糧食和蔬菜,他的父親當時支持馬來西亞遊擊隊,並且經常捐贈糧食和錢物給馬來西亞遊擊隊,於是,1930年,張英鳴的父親被遣送回國,回國時,父親帶著張英鳴,那時他才5歲。而他的母親、姐姐則留在馬來西亞。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回過馬來西亞。
回國陸豐老家生活沒多久,日寇侵華將張英鳴一家人的生活徹底打亂了。張英鳴的父親在擔任陂洋鎮三嶺村保長時,因拒絕向日本人交糧食,帶領村民抗日,被日本人殺害。他的叔父張房在擔任陂洋鎮抗日聯防隊長時,帶領村民抗日,也被日軍殺害。而這些史料,到如今仍記載在陂洋的地方志中。而他的哥哥張天應也於1942年在上海抗擊日軍侵略時壯烈犧牲。
1943年,他抱著復仇的怒火,到廣州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獨立20旅,被編入獨立20旅一團二營二連當二等兵。至今,張英鳴對當時的戰事仍記憶猶新。「當時,我們在三元裡和日軍戰鬥了三天三夜,三元裡群眾還給我們送飯。在軍民齊心之下,我們打死了日軍的旗手和十多名日軍。隨後,找來了日軍的瘋狂反撲,日軍出動了坦克和飛機。我們只好且戰且退。」這次戰鬥中,一名副連長和兩名班長陣亡,後來,部隊轉移到河源連平、忠信一帶繼續戰鬥。
讓張英鳴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戰鬥發生在1943年底,當時,在距離忠信10多公裡的竹篙山,日軍出動了大概1300民士兵,利用飛機大炮展開猛攻,但張英鳴所在的二連利用地形優勢,從上而下向敵人展開反撲。張英鳴當時是一名狙擊槍手,老人回憶說,當時,他扛著機槍一陣掃射,戰鬥足足打了七八個小時,一直從白天打到天色變暗。當晚,連長命令他去偵查敵情,他發現鬼子正在山下處理同伴屍體。他隨後回去告知連長,最終,這一小股、幾十名日軍被「包餃子」一鍋端,全部圍殲。
參加平津戰役立大功一次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張英鳴決定去找自己的堂叔張湊古,他一直在大南山跟隨東江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的古大存進行抗日。「我當時特別想成為紅軍的一員。」他說。但在去找堂叔的過程中,他又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1949年1月,傅作義部25萬守軍撤離北平市區,接受改編,而解放軍正式入駐北平,宣告北平和平解放的勝利完成,也預示著平津戰役的結束。此時,張英鳴正在傅作義的部隊。「當時,聽說北平和平解放,大家都歡欣鼓舞,終於不用打仗了。」
後來,張英鳴被改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38軍第114師炮兵團,參加了解放戰爭。「我們當時,從湖北一路南下,跨過長江,追趕國民黨殘餘部隊。」張英鳴後來還參加了解放廣州、海南島的戰爭。因在戰鬥中表現英勇,張英鳴還被中南軍區授予立大功一次、小功兩次。在張英鳴家,鮮紅的立功證書,被他用塑膠袋層層包裹著放在箱底,彰顯著張英鳴不平凡的軍旅生涯。大兒子張庚初說,這些證書都是父親心愛的「寶貝」,他很少拿出來給別人看,很多證書他都是第一次見到,之前的證書更多,後來搬過一次家,部分「老古董」證書也遺失了。在他的立功證明書中寫著,張英鳴因在1949年的平津戰役中擔任所在連隊宣傳員,積極宣傳動員連隊士兵,所在連隊軍容嚴整,沒有出現減員,立大功一次。立小功兩次則是因為他作為文化教員教戰友學習知識,在部隊「掃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戰場上4次死裡逃生
新中國成立後,張英鳴因為學習過一些文化知識,轉為文化教員,教戰士們學習文化知識。但僅僅過了一年,韓戰爆發。1951年9月,張英鳴從東莞常平坐火車,一路北上到達了遼寧安東,然後從安東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老人說,從軍十多年,抗美援朝戰爭是他經歷的最慘烈的一次戰鬥經歷。剛到達朝鮮時,天寒地凍,晚上氣溫達到零下20度,從國內帶過來的棉衣根本不足以禦寒。張英鳴的雙腳各有兩個腳趾,當時極低的氣溫下被凍傷了,這幾個腳趾到現在都幾乎失去知覺,已經嚴重變形。
嚴酷的戰爭條件下,吃飯也成問題。張英鳴當時住在山腳下的防空洞裡,有時在山上和敵人作戰,需要潛伏一整天,如果山下往山上送飯的路被炸毀,就要餓肚子。有一次,因為隨身攜帶的壓縮餅乾吃完了,山下往山上送糧食的路線也被敵人的空中活力封鎖,張英鳴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吃東西,雙手雙腳都被凍得僵硬。「當時下山時,渴得嗓子快冒火了。我們看到朝鮮老百姓家門口水桶裡有水,還冒著熱氣,就拿來猛喝。朝鮮的老百姓趕忙說,這熱水裡面撒著草木灰,是拿來洗衣服的,不是喝的。朝鮮的老百姓特別熱情,趕忙把我們迎進屋,給我們倒開水喝。」
張英鳴老人
講起抗美援朝戰場山的經歷,老人的思緒似乎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時而激動得高唱志願軍戰歌,時而想起犧牲的戰友,又黯然落淚。「我這條命是撿回來的。在朝鮮戰場上,我4次死裡逃生。」老人說,第一次是自己剛到朝鮮一個多月時,當時他和戰友們住在防空洞裡,結果敵軍飛機前來轟炸,防空洞因為不牢固,在轟炸中垮塌。他的5名戰友因此被悶死在垮塌的防空洞中。「我當時在的位置有一個樹樁撐著,沒垮下去,我算是撿回一條命。我當時在廢墟中拼命喊著戰友的名字,但沒有回應。」說到這裡,張英鳴忍不住老淚縱橫。第二次,是1951年11月,當時他和戰友到三八線附近的森林裡砍樹,加固防空洞。當時戰友們一共開著6臺車。結果,因為驚動了敵軍,敵軍派飛機前來轟炸,其餘5臺車都被炸毀,張英鳴所在的車因為比較靠後,才得以倖免。第二次,是1951年12月,日軍飛機突然前來轟炸,並從空中用機槍掃射,張英鳴因為身形比較靈活,趕緊在雪地中躺下並打滾,最後滾到了附近的一個水坑中,而其他幾位戰友都犧牲了。「當時看著犧牲戰友的遺體,我的心裡真的不是滋味,他們前一天還在和我一起吃飯、說下,但就這麼幾分鐘,人就沒了。從那以後,我就下定了決心,我覺得就算戰死在朝鮮戰場,也是光榮的,也沒什麼害怕的。」第四次,敵人從空中投擲炸彈,張英鳴趕緊臥倒,但幾枚彈片還擊中了他的雙腿,他的雙腿直到現在還留著傷疤。「如果我當時臥倒的慢,就沒命了。」
雪夜突襲俘虜兩名敵軍獲立功表彰
張英鳴說,在朝鮮戰場上,每一天都在經歷生死考驗。很多戰友出發時甚至都沒來得及跟家人道別,所以到了朝鮮後要給家人寫一封家書,而張英鳴因為讀過書,經常負責幫戰友寫信。「很多戰友的家書,實際上都是遺書,因為他們知道,戰事慘烈,他們隨時可能犧牲,所以會提前把一些事情交代好。每次我寫這樣的書信,心裡都很難過。有時淚水都打溼在信紙上。」
而朝鮮戰場上最讓張英鳴感到激動人心的場面,則是他雪夜偷襲敵人抓獲兩名敵軍士兵俘虜。那是1951年冬天,大雪紛飛,雪最深處齊小腿。當晚,副連長帶著張英鳴和5名有經驗的戰士,每人帶著4個手榴彈、一個卡賓槍和一個白床單。借著大雪的掩護,他們來到了距離敵人餘額500米處的一處營地。「遇到敵人的探照燈時,就把白床單蓋住身體,大雪紛飛,敵人也看不清楚。」他們的身體全都埋在大雪中,只留下兩個眼睛在外面觀察,當時,敵人正在進行交接班,兩名美國士兵離開了。10分鐘後,7人到達敵軍營房,出其不意,將剩餘的兩名士兵按倒在地。這次俘虜敵軍收穫頗大,也讓志願軍獲悉了敵人在這一帶的部署情況,志願軍連夜突襲敵軍,打了一次小勝仗。這次經歷,也讓他獲得了志願軍部隊的立功表彰。
張英鳴說,因為朝鮮天氣酷寒,當不打仗的時候,基本上大家都躲在防空洞裡等候指令。防空洞裡的照明都靠煤油燈,幾天下來,當他和戰友們從防空洞裡出來時,鼻孔和臉都已經被煤油燈燻成了「黑包公」戰友們看著對方哈哈大笑。這也是在朝鮮期間難得的輕鬆場面。
退伍不退色帶領村民致富
退伍不褪色!帶領村民辦果場致富並捐資助學數十載
1954年韓戰結束後,張英鳴帶著滿身傷痛,轉業廣東陸豐縣(現陸豐市)陂洋供銷社和食品站工作,至1984年離休。脫下戎裝,褪去光環,張英鳴將自己在戰場上的英雄事跡同立功證書一起,深藏在箱底。
「我當時現在人民公社當辦公室主任,後來就當畜牧廠廠長,養雞、鴨、牛、羊、豬這些。」張英鳴說,自己從1943年開始入伍,一直到1954年退役,戎馬倥傯12年,回到農村養豬養牛,雖然日子艱苦一點,但卻感覺心裡是甜的。「我們是經歷過戰爭的人,直到打仗是多麼殘酷,所以,在鄉下幹農活,也感覺很幸福。」張英鳴拉著記者的手,笑著說。老人說,自己一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永遠跟黨走,聽黨指揮,相比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自己能活著,已經很幸運了,哪怕回到農村工作,也無怨無悔。冬天幹活,老人起得最早,每天挑100多斤重的肥料在田埂上健步如飛。辦養豬場時,每當母豬繁育時,張英鳴總是24小時守在養豬場。通過幾十年的摸索,他逐漸成為了一名養殖能手。
張英鳴是個閒不住的人。老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1984 年離休後,他依然在農場勞作。他在惠州市惠陽縣淡水鎮聯合辦了三個果場(淡水果場二隊、淡水潘屋果場、 淡水堯嶺果場),帶領一百多人發動大家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致富。「我去到果場看他時,中午的時候,非常熱,他還在外面挑水、澆樹,他的幹勁真的是一般的小夥子都趕不上。」張英鳴的大兒子張庚初說。
除了辦果場帶領村民致富,張英鳴過去這幾十年還一直積極捐資助學。「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條件讀書,現在如果再不讀書,就要當文盲,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每當聽說周圍有上不起學的學生,張英鳴總是慷慨解囊。張英鳴說,自己身體還好,手頭的錢也夠用,能幫助那些出不起學費的學生,自己也感到很開心。30多年間,先後有數十名學生受到他的幫助。但對於這些,他從不和子女提及。曾有人提議他和自己幫助過的學生見個面,老人哈哈一笑。「不必了, 不必了,他們好好學習就行了。」
張庚初告訴記者,父親向來嚴於律己,自從1984年離休之後,他極少向家人講起自己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對於自己所做的好事,也極少提起。「今天要不是你來,他的很多戰鬥故事,他都是第一次講起。他平時實在太低調了,真的是深藏功與名。」張庚初說。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