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廣東抗戰英雄張英鳴:戰場上立大功 下戰場帶領村民致富並捐資...

2020-12-19 大洋網

張英鳴老人今年95歲了,依然耳聰目明。直到現在,老人每天還堅持看新聞聯播。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這個特別的年份,這位耄耋老人也從從箱底找出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立功證書。張英鳴的兒子這才知道,父親曾參加過抗日戰爭,以及解放廣州、海南島的戰爭,後來還參加過解放戰爭,並立大功一次、小功兩次,後來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並立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戰鬥英雄。離休30多年來,老人也一直保持著革命軍人本色,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辦果場、農場帶領100多位村民致富,還積極捐資助學。

2020年12月3日,廣東省張氏總會籌委會負責人張國華宗長、張天培宗長與幾位常務委員跟隨惠州市抗美援朝歷史研究會葉新基會長,到淡水慰問95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張英鳴夫婦,祝願他們健康長壽,得到了惠州揮善慈善會的熱情接待。


曾參與抗日和解放廣州

張英鳴的祖籍是廣東陸豐陂洋鎮。早在1911年,他的父親便到東南亞謀生。當時,父親在馬來西亞開了一家雜貨鋪,賣糧食和蔬菜,他的父親當時支持馬來西亞遊擊隊,並且經常捐贈糧食和錢物給馬來西亞遊擊隊,於是,1930年,張英鳴的父親被遣送回國,回國時,父親帶著張英鳴,那時他才5歲。而他的母親、姐姐則留在馬來西亞。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回過馬來西亞。

回國陸豐老家生活沒多久,日寇侵華將張英鳴一家人的生活徹底打亂了。張英鳴的父親在擔任陂洋鎮三嶺村保長時,因拒絕向日本人交糧食,帶領村民抗日,被日本人殺害。他的叔父張房在擔任陂洋鎮抗日聯防隊長時,帶領村民抗日,也被日軍殺害。而這些史料,到如今仍記載在陂洋的地方志中。而他的哥哥張天應也於1942年在上海抗擊日軍侵略時壯烈犧牲。

1943年,他抱著復仇的怒火,到廣州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獨立20旅,被編入獨立20旅一團二營二連當二等兵。至今,張英鳴對當時的戰事仍記憶猶新。「當時,我們在三元裡和日軍戰鬥了三天三夜,三元裡群眾還給我們送飯。在軍民齊心之下,我們打死了日軍的旗手和十多名日軍。隨後,找來了日軍的瘋狂反撲,日軍出動了坦克和飛機。我們只好且戰且退。」這次戰鬥中,一名副連長和兩名班長陣亡,後來,部隊轉移到河源連平、忠信一帶繼續戰鬥。


讓張英鳴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戰鬥發生在1943年底,當時,在距離忠信10多公裡的竹篙山,日軍出動了大概1300民士兵,利用飛機大炮展開猛攻,但張英鳴所在的二連利用地形優勢,從上而下向敵人展開反撲。張英鳴當時是一名狙擊槍手,老人回憶說,當時,他扛著機槍一陣掃射,戰鬥足足打了七八個小時,一直從白天打到天色變暗。當晚,連長命令他去偵查敵情,他發現鬼子正在山下處理同伴屍體。他隨後回去告知連長,最終,這一小股、幾十名日軍被「包餃子」一鍋端,全部圍殲。

參加平津戰役立大功一次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張英鳴決定去找自己的堂叔張湊古,他一直在大南山跟隨東江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的古大存進行抗日。「我當時特別想成為紅軍的一員。」他說。但在去找堂叔的過程中,他又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1949年1月,傅作義部25萬守軍撤離北平市區,接受改編,而解放軍正式入駐北平,宣告北平和平解放的勝利完成,也預示著平津戰役的結束。此時,張英鳴正在傅作義的部隊。「當時,聽說北平和平解放,大家都歡欣鼓舞,終於不用打仗了。」

後來,張英鳴被改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38軍第114師炮兵團,參加了解放戰爭。「我們當時,從湖北一路南下,跨過長江,追趕國民黨殘餘部隊。」張英鳴後來還參加了解放廣州、海南島的戰爭。因在戰鬥中表現英勇,張英鳴還被中南軍區授予立大功一次、小功兩次。在張英鳴家,鮮紅的立功證書,被他用塑膠袋層層包裹著放在箱底,彰顯著張英鳴不平凡的軍旅生涯。大兒子張庚初說,這些證書都是父親心愛的「寶貝」,他很少拿出來給別人看,很多證書他都是第一次見到,之前的證書更多,後來搬過一次家,部分「老古董」證書也遺失了。在他的立功證明書中寫著,張英鳴因在1949年的平津戰役中擔任所在連隊宣傳員,積極宣傳動員連隊士兵,所在連隊軍容嚴整,沒有出現減員,立大功一次。立小功兩次則是因為他作為文化教員教戰友學習知識,在部隊「掃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戰場上4次死裡逃生

新中國成立後,張英鳴因為學習過一些文化知識,轉為文化教員,教戰士們學習文化知識。但僅僅過了一年,韓戰爆發。1951年9月,張英鳴從東莞常平坐火車,一路北上到達了遼寧安東,然後從安東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老人說,從軍十多年,抗美援朝戰爭是他經歷的最慘烈的一次戰鬥經歷。剛到達朝鮮時,天寒地凍,晚上氣溫達到零下20度,從國內帶過來的棉衣根本不足以禦寒。張英鳴的雙腳各有兩個腳趾,當時極低的氣溫下被凍傷了,這幾個腳趾到現在都幾乎失去知覺,已經嚴重變形。

嚴酷的戰爭條件下,吃飯也成問題。張英鳴當時住在山腳下的防空洞裡,有時在山上和敵人作戰,需要潛伏一整天,如果山下往山上送飯的路被炸毀,就要餓肚子。有一次,因為隨身攜帶的壓縮餅乾吃完了,山下往山上送糧食的路線也被敵人的空中活力封鎖,張英鳴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吃東西,雙手雙腳都被凍得僵硬。「當時下山時,渴得嗓子快冒火了。我們看到朝鮮老百姓家門口水桶裡有水,還冒著熱氣,就拿來猛喝。朝鮮的老百姓趕忙說,這熱水裡面撒著草木灰,是拿來洗衣服的,不是喝的。朝鮮的老百姓特別熱情,趕忙把我們迎進屋,給我們倒開水喝。」


                                                            張英鳴老人

講起抗美援朝戰場山的經歷,老人的思緒似乎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時而激動得高唱志願軍戰歌,時而想起犧牲的戰友,又黯然落淚。「我這條命是撿回來的。在朝鮮戰場上,我4次死裡逃生。」老人說,第一次是自己剛到朝鮮一個多月時,當時他和戰友們住在防空洞裡,結果敵軍飛機前來轟炸,防空洞因為不牢固,在轟炸中垮塌。他的5名戰友因此被悶死在垮塌的防空洞中。「我當時在的位置有一個樹樁撐著,沒垮下去,我算是撿回一條命。我當時在廢墟中拼命喊著戰友的名字,但沒有回應。」說到這裡,張英鳴忍不住老淚縱橫。第二次,是1951年11月,當時他和戰友到三八線附近的森林裡砍樹,加固防空洞。當時戰友們一共開著6臺車。結果,因為驚動了敵軍,敵軍派飛機前來轟炸,其餘5臺車都被炸毀,張英鳴所在的車因為比較靠後,才得以倖免。第二次,是1951年12月,日軍飛機突然前來轟炸,並從空中用機槍掃射,張英鳴因為身形比較靈活,趕緊在雪地中躺下並打滾,最後滾到了附近的一個水坑中,而其他幾位戰友都犧牲了。「當時看著犧牲戰友的遺體,我的心裡真的不是滋味,他們前一天還在和我一起吃飯、說下,但就這麼幾分鐘,人就沒了。從那以後,我就下定了決心,我覺得就算戰死在朝鮮戰場,也是光榮的,也沒什麼害怕的。」第四次,敵人從空中投擲炸彈,張英鳴趕緊臥倒,但幾枚彈片還擊中了他的雙腿,他的雙腿直到現在還留著傷疤。「如果我當時臥倒的慢,就沒命了。」

雪夜突襲俘虜兩名敵軍獲立功表彰

張英鳴說,在朝鮮戰場上,每一天都在經歷生死考驗。很多戰友出發時甚至都沒來得及跟家人道別,所以到了朝鮮後要給家人寫一封家書,而張英鳴因為讀過書,經常負責幫戰友寫信。「很多戰友的家書,實際上都是遺書,因為他們知道,戰事慘烈,他們隨時可能犧牲,所以會提前把一些事情交代好。每次我寫這樣的書信,心裡都很難過。有時淚水都打溼在信紙上。」

而朝鮮戰場上最讓張英鳴感到激動人心的場面,則是他雪夜偷襲敵人抓獲兩名敵軍士兵俘虜。那是1951年冬天,大雪紛飛,雪最深處齊小腿。當晚,副連長帶著張英鳴和5名有經驗的戰士,每人帶著4個手榴彈、一個卡賓槍和一個白床單。借著大雪的掩護,他們來到了距離敵人餘額500米處的一處營地。「遇到敵人的探照燈時,就把白床單蓋住身體,大雪紛飛,敵人也看不清楚。」他們的身體全都埋在大雪中,只留下兩個眼睛在外面觀察,當時,敵人正在進行交接班,兩名美國士兵離開了。10分鐘後,7人到達敵軍營房,出其不意,將剩餘的兩名士兵按倒在地。這次俘虜敵軍收穫頗大,也讓志願軍獲悉了敵人在這一帶的部署情況,志願軍連夜突襲敵軍,打了一次小勝仗。這次經歷,也讓他獲得了志願軍部隊的立功表彰。

張英鳴說,因為朝鮮天氣酷寒,當不打仗的時候,基本上大家都躲在防空洞裡等候指令。防空洞裡的照明都靠煤油燈,幾天下來,當他和戰友們從防空洞裡出來時,鼻孔和臉都已經被煤油燈燻成了「黑包公」戰友們看著對方哈哈大笑。這也是在朝鮮期間難得的輕鬆場面。

退伍不退色帶領村民致富

退伍不褪色!帶領村民辦果場致富並捐資助學數十載

1954年韓戰結束後,張英鳴帶著滿身傷痛,轉業廣東陸豐縣(現陸豐市)陂洋供銷社和食品站工作,至1984年離休。脫下戎裝,褪去光環,張英鳴將自己在戰場上的英雄事跡同立功證書一起,深藏在箱底。

「我當時現在人民公社當辦公室主任,後來就當畜牧廠廠長,養雞、鴨、牛、羊、豬這些。」張英鳴說,自己從1943年開始入伍,一直到1954年退役,戎馬倥傯12年,回到農村養豬養牛,雖然日子艱苦一點,但卻感覺心裡是甜的。「我們是經歷過戰爭的人,直到打仗是多麼殘酷,所以,在鄉下幹農活,也感覺很幸福。」張英鳴拉著記者的手,笑著說。老人說,自己一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永遠跟黨走,聽黨指揮,相比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自己能活著,已經很幸運了,哪怕回到農村工作,也無怨無悔。冬天幹活,老人起得最早,每天挑100多斤重的肥料在田埂上健步如飛。辦養豬場時,每當母豬繁育時,張英鳴總是24小時守在養豬場。通過幾十年的摸索,他逐漸成為了一名養殖能手。

張英鳴是個閒不住的人。老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1984 年離休後,他依然在農場勞作。他在惠州市惠陽縣淡水鎮聯合辦了三個果場(淡水果場二隊、淡水潘屋果場、 淡水堯嶺果場),帶領一百多人發動大家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致富。「我去到果場看他時,中午的時候,非常熱,他還在外面挑水、澆樹,他的幹勁真的是一般的小夥子都趕不上。」張英鳴的大兒子張庚初說。

除了辦果場帶領村民致富,張英鳴過去這幾十年還一直積極捐資助學。「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條件讀書,現在如果再不讀書,就要當文盲,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每當聽說周圍有上不起學的學生,張英鳴總是慷慨解囊。張英鳴說,自己身體還好,手頭的錢也夠用,能幫助那些出不起學費的學生,自己也感到很開心。30多年間,先後有數十名學生受到他的幫助。但對於這些,他從不和子女提及。曾有人提議他和自己幫助過的學生見個面,老人哈哈一笑。「不必了, 不必了,他們好好學習就行了。」

張庚初告訴記者,父親向來嚴於律己,自從1984年離休之後,他極少向家人講起自己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對於自己所做的好事,也極少提起。「今天要不是你來,他的很多戰鬥故事,他都是第一次講起。他平時實在太低調了,真的是深藏功與名。」張庚初說。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有多少黃埔子弟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
    黃埔軍校成立於1924年,是廣東革命政府在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下設立的一所軍校抗戰爆發後,作為軍官骨幹,黃埔生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戰場,充當了抗戰的排頭兵,湧現出了黃梅興、蔡炳炎、王禹九、戴安瀾、謝晉元、趙一曼等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 脫下軍裝,「兵支書」奮鬥在扶貧「戰場」
    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然而每當駕車走在回鄉必經的泥巴路上、看著村裡破舊的石板房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的想法在軍分區的幫助下從村裡的致富能手、退伍軍人、知識青年中廣泛選拔治安員和監督員制定出一系列管理條例,帶頭執行
  • 平均年齡95歲 四川47名抗戰老兵紀念抗戰勝利
    老兵在紀念碑前合影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我們都是一起上過戰場的人!一年又一年過去,剩下的老兵越來越少了,但是每次相見,都非常激動!」9月3日,102歲高齡的老兵覃福廷對記者說。他是遠徵軍第6軍新39師115團少尉排長,參加過1994年的松山戰疫。雖然年歲已高,但覃福廷的精神面貌非常不錯。穿著軍裝的他,坐著的時候後背筆直,依然保留著軍人的作風。當天,在四川省普善公益慈善促進會的組織下,包括覃福廷在內的自全省47名抗戰老兵聚集在成都,一起紀念抗戰勝利。上午九點,老兵們來到成都人民公園參加祭祀活動。
  • 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原標題: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有這樣一位村支書,他自己出錢辦項目,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極力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提升百姓致富本領,短短兩年多,硬是把一個後進村帶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 非洲大國軍隊長驅直入,國產武器戰場立大功,戰果令歐美瞠目結舌
    近日有外媒報導,衣索比亞在平叛中取得決定性勝利,非洲大國軍隊長驅直入,東方國產武器在戰場上立下大功,其戰果令歐美瞠目結舌。此前歐美國家是非常瞧不起東方大國出口武器的,認為其出口武裝質量差、品質低劣,甚至還聲稱東方大國武器好看不好用,都是一些花拳繡腿的擺設。
  • 內蒙古王屯良: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在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王保公村,有這樣一個人,他被村民親切的視為他們致富的領頭雁,是黨員群眾共同致富的一面旗幟。他,就是王屯良。 王屯良,勻稱的中等身材,紅撲撲的臉上有著農村人特有的憨厚和樸實,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閃著智慧和深沉的光芒。一說話先笑,給人一種親和力和信任感。
  • 河南蘭考代玉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讓黃河古道淌出「黃金」
    回村任職5年來,代玉建帶領全村500多戶群眾,努力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闖出了一條助民致富、穩定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以發展產業、振興鄉村為統領,壯大集體經濟,建強基層黨建。實現了「基層支部軟弱渙散村」的轉變,村集體經濟由2014年的零發展為2015年的16萬元,短短一年多時間代莊村取得了極大的變化,代玉建一時成為村裡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 淞滬抗戰英雄——上官志標
    幼時頗聰慧,7歲入塾啟蒙,10歲轉入上杭祟正小學及上杭北校插班就讀。16歲因父死輟學,17歲應徵入伍。系中央軍校軍訓班第一期畢業。曾歷任排、連、營副、營長、團副、團長、支隊長,第三方面軍政治部第一科科長、臺灣臺南市兵役科科長。臺灣上杭同鄉會的發起人和創建人。
  • 圖文:娘子軍開農莊帶領村民致富
    說起舒謝灣,有一個名字總是繞不開,那就是梁湖農莊——這個管理層7成以上是女性的農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讓曾經落後、灰頭土臉的舒謝灣,變成了乾淨整潔、四季飄香的最美村灣。         過去 道路泥濘 隨處可見牛糞         2月3日,記者驅車前往舒謝灣。
  • 【影視題材】十二部展現中國正面戰場的抗戰電影
    《八佰》上映後,有的小夥伴會問,還有其他反映淞滬會戰的抗戰電影嗎?還有其他反映抗戰正面戰場的影片嗎?當然有,筆者這次就來介紹與正面戰場有關的20部抗戰影片,每一部對應一次會戰,雖然不能完全表現22次正面戰場重大會戰的全貌,但連在一起也算是能構成一部抗戰正面戰場電影編年史。
  • 冀魯豫戰場的哥薩克騎兵(抗戰紀實小說連載)
    編者按:應讀者要求,重新完整發布這部抗戰紀實小說。感謝廣大讀者關注!向小說作者致敬!小說描寫的是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騎兵團進入冀魯豫地區抗戰的故事。冀魯豫戰場的哥薩克騎兵抗日戰爭期間,冀魯豫戰場上曾經馳騁著一支被老百姓稱為「黑馬團」、「紅馬團」的隊伍,他們的番號是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騎兵第三團。這是一支戰功卓絕的部隊,也是唯一一支以乘騎作戰方式堅持到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紅軍騎兵團。在華北平原敵後抗戰的艱苦環境中,騎兵們付出巨大犧牲並迎來了最終的勝利。
  • 鄧金友:大瑤山裡的「養豬倌」,帶領村民共致富
    12日,小編來到江永縣源口瑤族鄉清溪源村探訪了「江永縣清溪源村富民特種養殖合作社」的「養豬倌」鄧金友,一起聽聽他是如何帶領村民養豬致富的?在中央扶貧政策的傾斜下,在省市縣扶貧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清溪源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道路硬化工程戶戶通,亮化工程戶戶明,貧困戶、五保戶都入住國家標準安置房。清溪源生態環境良好全村整體脫貧了,但如何提高瑤民的收入?改善瑤民的生活?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原標題: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中國文明網 51歲的伍錫品任支書6年,為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跑項目、搶機遇,組織修建村屯道路,先後賣掉自己的卡車、挖掘機,自辦的加工廠也無暇顧及,墊付各項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村屯道路硬化建設。
  • 貴州:威寧一農民帶領村民致富 盆栽「栽」出了致富路
    中國園林網7月3日消息:在觀風海鎮海豐村,從事盆景種植的村民耿澤清,用20多年的時間,通過盆景種植走上致富路,並帶動周邊上百戶村民加入這一行列。打工年代 不甘平庸謀出路耿澤清今年56歲,幾十年前,他曾做過公社教師,後來便開始走南闖北。「一方面為了求生活,另一方面看看外面的世界!」耿澤清說,他曾到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先前一直靠打工為生,做過建築工人和電焊工人等工種。
  • 《東方戰場》順利殺青 宏篇巨製刷新電視劇紀錄
    作為紀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磅獻禮之作,《東方戰場》的拍攝製作,時間跨度長,空間跨度大,創作難度高,刷新了多項中國電視劇的紀錄。  作為第一部反映中國十四年抗戰的史詩大劇、第一部全景式展示包括亞太戰場在內的東方戰場的壯闊畫卷,《東方戰場》創下國內抗戰劇出場人物最多、投資最高、動用參演兵力最多,參演國際演員最多等多項紀錄。
  • 我在廣東奔小康│「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合作幫扶 帶著村民一塊致富 隨著作坊規模逐漸擴大,2016年,沈美娟牽頭成立了志森竹製品專業合作社,採用
  •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室外乍暖還寒,開原市慶雲堡鎮南花樓村村民張建發家的鮮花大棚裡卻暖意融融,美麗的太陽花絢爛綻放。張建發擁有6個鮮花大棚,年收入30餘萬元。他也是一名有著7年黨齡的黨員,致富不忘鄉親,帶領20多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 郭汝瑰和他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陳廷棟倒很乾脆,認為「國家政治不上軌道,學什麼理工,搞什麼科學救國,統統是假的」,不如到廣東去。話雖如此,郭汝瑰還是下不了決心。同行的軍官袁鏡銘則勸道:「你不是常說要走在時代前頭嗎?既知政治不上軌道,學什麼都不行,為什麼不參加革命,使政治上軌道呢?明擺起的一條路,還猶豫什麼?」這一下說到郭汝瑰的心裡。 1926年3月,郭汝瑰一行抵達廣州。
  • 92歲抗戰老兵張秉鈞:母親逝世前3天催我上戰場
    今年92歲的抗戰老兵張秉鈞回想起母親,一臉愧疚,抗戰期間得知母親病重,他特地請假返鄉看望母親,不料母親一番話將他趕回部隊,歸隊後第三天,母親便去世了。祖籍福州連江的張秉鈞,在抗戰時期是一名通訊兵,在敵方的強大電波幹擾和不時的雷電天氣中準確識別電文,屢遭敵機低空掃射轟炸,沉著堅定,頑強無畏,用生命保障了信息暢通。
  • 廣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曾國歡:沿高鐵尋訪抗戰印記
    從8月15日起,廣東廣播電視臺旗下廣東衛視的《廣東新聞聯播》、廣東電臺調頻FM91.4的《全省新聞聯播》,以及荔枝網同期推出10集大型系列報導——《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 而高鐵沿線不乏當年抗戰的戰場,所以廣東廣播電視臺用高鐵作為整個系列報導的串聯線索,選擇以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作為整個報導的切入點,不僅在立意上獨闢蹊徑,而且付於了報導以強烈的象徵意義: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教訓。 歷經70年崢嶸歲月,今天富強的中國正以全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正一步步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