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廣東奔小康│「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2020-12-27 騰訊網

《我在廣東奔小康》

讓我們一起聆聽奮鬥者的心聲!

第十七集:「蒸籠姑娘」用竹子編織小康夢

- 本期嘉賓 -

沈美娟

雲浮市第六屆人大代表

羅定市泗綸鎮竹之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在廣東雲浮羅定市泗綸鎮,有一位「蒸籠姑娘」,她叫沈美娟,一名80後,是雲浮市第六屆人大代表,也是羅定市泗綸鎮竹之森品牌和志森竹製品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

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兒時情懷 捨棄安穩生活回鄉創業

沈美娟出生在羅定泗綸鎮楊綠村,竹蒸籠給她的兒時記憶留下深刻印象。沈美娟說,家族三代人都靠蒸籠養家餬口,以前經常坐在爺爺奶奶身邊編織竹蒸籠,連小時候的學費都是靠編竹蒸籠掙來的。沈美娟長大後,同很多年輕人一樣離開家鄉去城市工作,當時她在珠三角一家會計事務所任職,朝九晚五,生活穩定,本來沈美娟也會像鎮裡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一次回家探親的經歷改變了她的想法。

2012年年尾,沈美娟回鄉探親,看到做竹蒸籠的人越來越少,他們的年紀也越來越大,沈美娟深深感受到,如果再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從小賴以生存的竹編手工藝遲早會沒落消失。

憑藉著對蒸籠的特殊感情,沈美娟決定辭職回家創業。創業回家之初,很多身邊的朋友不理解沈美娟為什麼要放棄穩定的生活,回到山旮沓裡創業,是家人的支持給了沈美娟選擇和堅持的勇氣。

和大多數人一樣,沈美娟的創業之路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資金,人員,銷路,場地……這些問題都接踵而至。

沈美娟回憶說,一開始缺少資金,她的親叔叔就給了她兩萬塊;沒有場地,就在家以小作坊的形式開工;缺少人員,家人都成了第一批「員工」。因為自身規模小,加上竹子本身生長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六個月後才在線上接到了第一單生意,這一筆8000塊的訂單,讓沈美娟的創業有了轉機。

合作幫扶 帶著村民一塊致富

隨著作坊規模逐漸擴大,2016年,沈美娟牽頭成立了志森竹製品專業合作社,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吸引了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竹編行業。

以前,農戶們生產售賣竹蒸籠都是單打獨鬥式的,生產量少,缺少穩定的售賣渠道。加入合作社後,農戶們有了依靠,可以直接與合作社籤訂購銷合同,合作社按照保護價收購,確保農戶的增收。

沈美娟表示,合作社和農戶的分工明確,合作社提供原材料給農戶,農戶們專心負責生產,合作社和公司團隊就負責產品的營銷和售後。

為了保障產品質量,合作社採用家庭式流水線分工的方式,將竹蒸籠的製作步驟分解,再按每家擅長的編織技藝,分配加工內容。通過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成功地將這些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

沈美娟介紹,他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把手工藝人和農戶匯集起來,有歸宿感。

目前合作社已經吸引了200多戶農戶加入,其中登記在冊的貧困戶有50多戶,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農戶加入,讓更多的農戶可以通過在農活之餘做蒸籠創收。目前,完成單一工藝的農戶每年能夠增收2-3萬元,能夠完成完整製作工藝的農戶,每年增收可達7-8萬元。

品牌傳播 連接屏幕另一端

為了向更多人推介自己的產品,沈美娟和她的團隊通過短視頻製作和電商直播,把合作社的竹蒸籠推上了網際網路,「蒸籠姑娘」的美名也因此傳開去了。

據沈美娟介紹,她的團隊核心人員大約有十人,文案、美工、後期、運營、售後等各自分工合作。他們每周會拍攝製作兩三個小視頻,差不多每天會進行一場2個小時左右的直播,為屏幕另一端的網友們介紹家鄉各類的竹製品,並用這些竹製品做各類美食。

沈美娟對待這份事業的熱情與認真也讓她收穫了不少粉絲,目前她在抖音、淘寶等平臺的粉絲總量已經突破50萬。

蒸籠行當的老一輩比較注重產品製作和渠道售賣,在沈美娟眼中,自己這一代人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品牌的塑造,給品牌注入靈魂,提高附加值,通過打造屬於自己的IP,讓品牌更加年輕化,讓更多的人去看到、去選擇他們的竹編蒸籠。

近些年隨著羅定整個竹蒸籠產業的勃發,羅定已經成為國內兩大蒸籠產地之一。而隨著自身品牌傳播的不斷深耕和國際貿易的開拓進取,沈美娟他們的產品銷路也更遠更廣,目前已經銷售到海外十幾個國家,2019年她的公司營業額已超過1000萬元。

創業七載,經歷多年積澱,沈美娟有了更為清晰的目標。對於未來,這位「蒸籠姑娘」有著自己的規劃,她表示要繼續擴大規模,紮根下去,打牢自己的根基,帶動周圍更多的人加入到竹編行列,讓他們能夠在家門口就實現致富奔小康。

由廣東文體廣播牽頭策劃,全省21個地市廣播電視臺聯合製作的30集大型融媒體系列節目——大愛有聲《我在廣東奔小康》目前在全省21個地市臺的32個廣播頻率近50檔知名節目聯合展播,「學習強國」「觸電新聞」「央廣雲聽」「粵聽」「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臺」、21個地市廣播電視新媒體平臺同步上線!

大型融媒體系列節目——《我在廣東奔小康》由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廣東省廣播影視協會指導、廣東廣播電視臺主辦、全省21個地市廣播電視臺和廣東廣播電視臺各廣播頻率共同承辦,深度挖掘我省普通勞動者努力拼搏奔小康的閃光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省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成果,多層次、多樣化展現我省基層黨員和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氣象、新作為!

《我在廣東

奔小康》

融媒體系列節目

主創團隊

總策劃:曾少華

執行團隊

廣東廣播電視臺

文體廣播融媒體工作室

執行策劃:童瑤

總監製:童瑤 黃冬

節目監製:李偉良

節目編審:王首程

製作統籌:楊竹影

責任編輯:馬奔

文字編輯:夏文嘉

視頻/圖片:馮嘉雯

配音:木子、竹影、佟冰、張倩僮

製片:許秀屏

- 來源 -

河源廣播電視臺

廣東廣播電視臺

- 編輯 -

曾佳穎

- 責編 -

鄭志豪 劉金明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2020-09-09 18: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原標題: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中國文明網 51歲的伍錫品任支書6年,為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跑項目、搶機遇,組織修建村屯道路,先後賣掉自己的卡車、挖掘機,自辦的加工廠也無暇顧及,墊付各項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村屯道路硬化建設。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2020-12-14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圖為李樹祥在群眾家中,左一為李樹祥據了解,李樹祥今年53歲,這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06年至今,已連續四屆擔任德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地老百姓都稱讚他是帶領德馬社區群眾奔跑在全民小康大道上的「千裡馬」。
  • 熊嶽鎮:庭院經濟促增收 帶動致富奔小康
    隨著熊嶽鎮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都利用閒置的庭院土地種起了苗木、葡萄,辦起了民宿,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麗幸福的鄉村,共同致富奔小康。 村上帶動,做這個農家院,我看這個事兒可行,有點兒發展前景。有政府支持,有信心把這事兒做好。 熊嶽鎮溫泉資源歷史悠久,其水溫高、礦物質豐富,一直以來備受全國各地遊客青睞。如何利用好這一自然資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溫泉村想到了依託溫泉資源發展庭院經濟,鼓勵村民利用好自家庭院建民宿、做旅遊。
  • 長治、呂梁技能培訓送到家,就業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技能培訓送到家就業致富奔小康就業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業之本,連續三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將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動、培訓百萬勞動者作為給老百姓辦的民生實事之一,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由此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 萬畝仙桃結碩果 果農致富奔小康
    仙桃產業成為該鎮脫貧攻堅和致富奔康的主導產業。走進蓬溪任隆鎮八角村,果園裡,果農摘桃、裝桃、運桃,一派豐收景象;桃園外,商客稱重、分類、裝載,忙得不亦樂乎。走進仙桃產業園,一個個新鮮誘人的仙桃掛滿枝頭,空氣中瀰漫著桃子特有的果香。桃樹下,種植戶黃金和妻子忙著採摘裝框,今年天氣晴好,他家桃子的產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優質桃子比例增多,市場上供不應求。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領全縣上萬養殖戶一起奔小康——記黨的十九大代表、遼寧彰武縣...
    原標題:帶領全縣上萬養殖戶一起奔小康 「一戶一群牛,致富不用愁」,說起黨的十九大代表、彰武縣興隆山鎮老虎村養牛大戶張旭,當地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在他們心中,張旭創建的遼寧偉佳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財富基地」,演繹出眾多佳話。 1990年,憑著年輕人一股不服輸的幹勁,張旭把家裡全部積蓄投入到綿羊養殖上。
  • 帶領鄉親致富奔康 省勞動模範、三臺縣宏梅家庭農場主林紅梅
    原標題:省勞動模範、三臺縣宏梅家庭農場主林紅梅—— 深耕「希望的田野」 帶領鄉親致富奔康 綿陽新聞網訊 在三臺縣金石鎮元山村,提起宏梅家庭農場主林紅梅,是無人不曉。 今年48歲的林紅梅,曾經做過服裝、副食品銷售等工作。
  • 以村中事務為己任 帶領村民奔康致富
    伍玉樓以村中事務為己任、以村民利益為優先,吃苦耐勞,不計較個人得失。雖然被妻子多次責怪「吃力不討好」,但他總是一笑置之。「只要我還當理事長,還是共產黨員,就會繼續帶領村民們建設好美麗家鄉,帶領村民們發家致富、奔向小康。」伍玉樓堅定地說。
  • 她重回八零年代,變身豆腐西施,從此發財致富奔小康
    她重回八零年代,變身豆腐西施,從此發財致富奔小康空閒的時候,總是會看小說來打發無聊的時光,但是對於愛看小說的你來說,一定會遇到書荒的情況,小編又給大家四篇帶來高人氣的重生種田文!她重回八零年代,變身豆腐西施,從此發財致富奔小康,讓大家盡情閱讀。
  • 朱改蘭:脫貧入黨 勤勞致富奔小康
    冒著酷暑,頂著嚴寒,不分黑夜和白天,但天道酬勤,靠著政府的借貸資金、產業培訓,2017年她實現了脫貧,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她的孩子靠著政府的教育補助順利完成了學業,現在在廣東一家企業就業,月薪1萬元左右。
  • 決勝小康、奮鬥有我——黃瑞蘭:趕著牛兒奔小康
    她帶領一家人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穩。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黃瑞蘭家在2013年被評為了貧困戶,老實巴交的兩口子耕種著20多畝地,主要靠種植藥材、玉米、洋芋、豌豆等農作物作為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癱瘓在床的婆婆,常年需要吃藥,還有兩個讀小學的孫子,然而家裡的重擔並沒有壓垮這個勤勞的女人,反倒讓她越挫越勇,在2014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上垌裡的十年奔康路
    鄉賢領頭捐資 開啟奔康新路河岸的扇形衝積平原為垌,聚而居之為裡。得名於這片人口密集的農耕沃土的上垌裡村,現有人口800多人,耕地200來畝,傳統的精耕細作模式已難以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在粵西得風氣之先的鑑江下遊地區,村民紛紛外出務工經商,創業致富。富而思進。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2020-12-04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小金縣:津金同心奔小康
    在對口幫扶中,成都市新津區投入868萬元幫扶資金,引入「網際網路+共享經濟」的理念,引進以旅遊分享為核心的品牌資源,通過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引導村民和村集體將土地及果樹、房屋等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代村民持股,按股份給村民和村集體分紅;並以建設運營一批共享農莊為引爆點,帶動村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
  • 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
    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新華網新疆頻道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  勞動創造歷史,奮鬥譜寫輝煌。  尼勒克縣喀拉蘇鄉大喀拉蘇村民 美爾吾提·阿布都阿合買提說; 我在這裡幹活三年了,這離家也近。很方便,在這上班之後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生活比之前好多了、今後我會繼續努力幹活,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 高明這個「花男子」,帶領村民奔小康!
    十多年過去了,羅紀鋒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事業上站穩了腳跟,還通過僱傭就業、技術培訓等方法帶領家鄉人民共同勞動致富,成為梧桐村走向小康的帶路人。 如今,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他,推動黨建全面引領家鄉的鄉村振興工作,讓梧桐村走上振興發展的高速路。
  • 【勞模風採】王躍龍:帶著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
    他敢為人先,是農民致富的領路人;他暖心幫扶,是貧困群眾的貼心人;他銳意進取,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他就是孫吳縣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王躍龍,先後榮獲黑河市勞動模範、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省級拔尖人才、2019年省「十大」扶貧致富帶頭人、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等榮譽稱號和獎項,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