洚水千年之熟稔諺語

2020-12-11 文化三江

洚水,是廣東省雲浮市境內的一條河流,是雲浮文化的重要源頭;在洚水的出水口處,有一個村鄉仍以「洚水」為名,此方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來就是文化毓秀之壤,其中的風土人情可以成為南粵鄉村文化的經典。筆者生於斯、長於斯,對洚水這塊土地有著十分深厚的情感,故利用閒餘時間走訪洚水各村,記錄風土,集為專輯,現特向諸君介紹。

第九章:熟稔諺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諺語。那麼,千百年來,洚水地區流傳有哪些熟稔的諺語呢?

洚水地區流傳的諺語眾多,而且都有深刻的警示或象徵的寓意。「幹冬溼年,禾穀滿田」:意思是如果冬至乾燥(晴天)、新春溼潤(雨天),那麼必兆來年五穀豐登。「冬歸頭,賣被置牛;冬歸中,十個牛欄九個空;冬歸尾,賣牛置被」:意思當冬至是在農曆十一月上旬到來的,叫冬歸頭,這一年一般不冷,所以賣掉棉被購置耕牛;當冬至是在農曆十一月中旬到來的,叫冬歸中,這一年會很冷,冷死很多牛;當冬至是在農曆十一月月下旬到來的,叫冬歸尾,這一年也很冷,農民們把牛賣掉購置棉被。「坑渠禾雀,好食懶飛」:意思是溝渠裡的禾雀只知道吃而懶於飛,寓意一個人好吃懶做。「遲來唔知早花開」:意思是遲來的人不知道早花開時的情景,寓意一個人對早前發生的事情根本不知情,提示對方沒有發言權。「肚最公道心最貪,眼耳口鼻幾時閒」:意思是肚子能裝多少就裝多少、不會貪更多的食物,但是心永遠是貪念不足的、恨不得把所有食物都吞下,而眼睛永遠是貪最好看的事物、耳朵永遠是貪最好聽的說話、嘴巴永遠是貪最好吃的食物、鼻孔永遠是貪最好聞的味道;寓意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隴望蜀、得寸進尺。「桐油埕就系桐油埕,永遠裝唔到花生油」:意思是裝過桐油的埕(一種瓦罐)氣味難聞,毒性及粘附力強,無論怎樣清洗都難以去除其氣味和油膩,只能用回裝桐油,不能裝花生油;寓意一個人個人特性明顯,又寓意一個人本質上難以成材。「陳璘咁大功勞」:意思是某個人有明朝陳璘將軍那樣開疆拓土的蓋世功勳,實際上為正話反說,反諷某個人的功勞不足稱道。

這就是洚水地區的熟稔諺語,這是洚水先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累成的處世經驗,當然,洚水的諺語遠不止這些,還有更多、更精彩的諺語等待我們去搜集,感受這片水土的天然靈氣。

作者:周業鋒

相關焦點

  • 洚水千年之三橋往事
           洚水,是廣東省雲浮市境內的一條河流,是雲浮文化的重要源頭;在洚水的出水口處,有一個村鄉仍以「洚水」為名,此方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來就是文化毓秀之壤,其中的風土人情可以成為南粵鄉村文化的經典。
  • 熟稔造句和解釋_熟稔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熟稔(shú rěn)。近義詞有:熟悉。反義詞有:陌生。十分熟悉。[魏巍《東方》:「那幾株永遠留在記憶中的,像老朋友一樣熟稔親切的古松,也隱約可辨。」]熟稔參考例句:1、再聽不到海鳥熟稔的呼喚。2、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裡,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
  • 家庭諺語
    絕大多數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和生產勞動中總結出來的 ,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 英語翻譯之英語諺語的譯法
    《辭海》說: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流傳於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鬥爭的經驗。」《現代漢語詞典》說:諺語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澤爾巴赫說:「諺語是凝結的群眾智慧。」英國政治家約翰·羅素說:「諺語是一個人的才智,也是許多人的才智。」
  • 日本諺語是從中國引進的?原來真相是……
    在中國,諺語作為對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在民間流傳上千年,經久不衰。而在日語中,諺語叫做「諺(ことわざ)」,是世代相傳的具有教訓和經驗的總結。日本的諺語主要有這樣幾個源頭:一是由中國傳過去的成語或諺語,二是佛經典籍中經過總結而形成的諺語,三是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諺語,四是由西方傳入的諺語。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追溯日本諺語的源頭,探尋他們背後的故事吧!
  • 人際關係中,其實不要假裝熟稔,那樣很累
    在我們探討假裝熟稔的時候,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人際關係。 什麼是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成分三種心理成分組成,它表明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係的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的程度。
  • 中國古代農業智慧之「農時諺語」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農業諺語也異常豐富,就涉及的範圍來看,有農作物、節氣、水利、耕作、肥料種植等方面的諺語。《中國諺語資料》編輯的四萬多條諺語,其中農諺佔了五分之一的分量。關於地利的諺語在整個諺語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內容也極為豐富,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諺語具有廣泛性的特徵。三)人事諺語人事,是指農業生產中人和地之間的關係,以及有關「植」「保」「收」等環節的經驗。
  • 伊萬卡發了條「中國諺語」,世界媒體都在刷屏,有個現象值得關注
    真假不論,這些名人將中國諺語在西方文化中的存在再一次帶到公眾視野面前。這是中國諺語的國際範兒。而在美國,這個現象更突出,很多美國人引用諺語時,甚至在不知道出處的情況下,將其歸於中國智者。格林是美國著名的「知日派」,不僅日語流利且和數任日本防務相熟稔。他們的對話中不時夾雜著日語,突然格林用英語說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一下子讓氣氛活躍起來,與會者無不覺得這句孔子的名言運用得著實貼切。無論是格林巧用中國名言,還是伊萬卡錯認中國諺語,都顯示中國名言警句在美國人當中頗受青睞。
  • 諺語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需要乃發明之母的來歷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是個諺語,意為「需要乃發明之母」。這個諺語經常被認為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創,但此諺語在出現於柏拉圖作品的英文譯本之前就早已廣為人知。比較可能的情況是,譯者對於柏拉圖作品中的同義文字採取意譯的方式而非直譯。
  • 小學語文基礎:諺語+俗語+歇後語,一篇全匯總,留給孩子積累!
    小學語文基礎:諺語+俗語+歇後語,一篇全匯總,留給孩子慢慢學,作文也能有素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諺語、俗語、歇後語隨處可見,如「光說不練假把式」、「百聞不如一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等等,這些語言約定俗成,通俗易懂,傳遞著古人的智慧。諺語、俗語、歇後語是我國文化語言中的一抹亮色,也是古人哲理智慧的傳承。
  • 感恩節諺語英語 關於感恩節的英語諺語
    >感恩節諺語英語 關於感恩節的英語諺語2016-11-24 14:11:2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你可能聽說過感恩的詩歌、散文和節日的祝福,但你未必了解過感恩節英語諺語。從感恩節諺語英文中我們略有所思,諺語是立體的道理,更深刻地反映一些待人相處之道,不妨仔細讀讀。
  • 諺語:失敗是成功之母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諺語:失敗是成功之母 2013-01-28 16:20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我和諺語
    幾十年來,儘管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大,但一直鍾愛著一個事兒,就是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間諺語。這幾十年中,工作崗位變了幾次,工作地域換了幾次,但不變的是,搜集、整理記錄諺語的筆記本常帶在身上。諺語豐富了我的語言,諺語修正了我的思維,諺語也在一定程度上淨化了我的靈魂,使我不斷提高素養。
  • 崇明老人用諺語「猜天」 曾當17年「氣象兵」
    就是天氣諺語幫了忙。」秦衛堂說,他吸收了12個老農民當他的天氣預報參謀,老農告訴他,6月17日是「小麥生日」,天氣諺語云:「小麥生日要下雨」。「天氣諺語是數千年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必然有它的道理。」那麼,崇明人為何「猜天」的本事特別高、流傳這麼多天氣諺語?
  • 鐵樹千年開花嗎?
    俗話說「鐵樹千年才開花」,很多人對於鐵樹千年開花這種現象不認同,覺得是謠傳,那麼鐵樹千年開花是真的嗎?民俗諺語中有一句話叫「千年鐵樹開了花」,似乎鐵樹開花是件不易之事。那麼鐵樹千年開花是真的嗎?其實鐵樹千年開花是一種謠傳,哪裡會有千年開花的鐵樹呢?之所以有鐵樹千年開花這句俗語是因為鐵樹確實開花比較晚。鐵樹為什麼難開花?1、鐵樹難開花因為地域性強植物學家告訴我們,鐵樹開花有很強的地域性。生長在熱帶的鐵樹,10年後就能年年開花結果。
  • 【薦讀】薈萃諺語精華 展示語言魅力——《諺語大詞典》出版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諺語,這些諺語以其生動深刻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形式而生生不息。
  • 每天諺語:勤勉是好運之母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諺語:勤勉是好運之母 2013-02-18 15:51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楊紫穿黃色深V裙秀事業線 挽黃曉明顯熟稔
    楊紫穿黃色深V裙秀事業線 挽黃曉明顯熟稔
  • 茶之諺語你知道多少
    哈嘍大家好,現在茶文化大家越來越喜歡,我們每天給大家來些關於茶的小知識,接下來我老給大家介紹下 茶與諺語。諺語是多數反應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茶諺是指關於茶葉飲用的喝生茶的經驗的概括和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得辦法來保存和流傳。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文學的角度來看,又是中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朵奇葩。
  • 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追不上」有什麼含義?
    其實在農村有很多有意思的諺語,很多人覺得在鄉下農村人毫無樂趣,其實農村人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通常在閒暇之餘也會聚在一起說笑。可能非常簡單,但是他們卻非常開心,通常在其交談的的時候中還總拖帶出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的諺語,這些話聽起來精短但卻十分順口,甚至還包蘊含一定的道理,時候仔細琢磨之後才能感受出來。比如在農村老人就常說這麼一句話:千年王八萬年的龜,百年的兔子追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