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會老,二代當立。未來幾年,中國企業界將迎來巨變,到了國內家族企業歷史上首個交接高峰。為數眾多的商界新青年們,他們如何接力,傳承,還是另創領地,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代會老、二代當立,準備好了嗎?
10月12日,《胡潤百富榜2017》發布,現年59歲的恆大集團主席許家印,以2900億首次登頂中國首富。整張榜單的上榜門檻,依舊連續五年為20億元,平均年齡54歲,比去年大1歲。
據瑞銀與普華永道去年發布的億萬富豪報告,2015年,來自中國內地新晉的80位億萬富豪中,平均年齡是53歲。
瑞銀報告還顯示,在亞洲幾乎每三日誕生一位億萬富豪,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由於亞洲85%的億萬富豪都屬於第一代創富者,將迎來首次移交財富,這將是全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轉移。
對於中國億萬富豪而言,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如何破解「富不過三代」魔咒,也就是來自於財富保值、企業接班人和回饋社會等方面的可持續性問題。受業務風險和稀釋效應的影響,億萬富豪的財富一般都很短壽。
瑞銀的報告顯示:
過去20年間,有超過2/3的財富在第一代後已無法維持在原有的水平,而到第二代後期,又有1/5蒸發。
另據胡潤研究院去年發布的《2016財富傳承密碼特別報告》稱——
全球僅2.4%超級財富創造家族「富得過三代」,而中國現在身家在1億及以上的有8.9萬人,10億及以上有9500人。其中,這9500人的平均年齡已經50歲,孩子平均20多歲。
這就意味著,未來十年內,至少有一半要開始第一代至第二代的傳承,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溫商「家族制+產業集群」創業模式
上世紀80年代,民營經濟呈現兩大成長型態,一是以鄉鎮集體企業為主的蘇南模式,另一個是在溫州、台州等地,以家族模式為主體的溫州模式。那時以家族模式初創的企業,存在兩個致命弱點:
規模小;
管理者多是來自「社會大學」, 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
有「天生」的缺陷,為何溫州模式後來卻能展現活力呢?
道理很簡單,他們形成了一種「家族制+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以家族企業或準家族企業為主體,區域內深度分工,每個企業只做產業鏈條上的一兩個環節,從而較好地彌補上述兩個缺陷。
因為只做一個產業,而且每一個家族企業個體只做這個產業的一兩個環節,故而即使初中、小學文化的,管理上也能應付過去,企業的資金也不需要那麼多。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出現,弱勢就轉為強勢,形成浙江經濟的一大競爭優勢。溫州的打火機,打敗歐洲進口貨;日、韓的領帶,拼不過嵊州的;諸暨產的襪子,進入千千萬萬百姓之家;還有溫州樂清,成了中國低壓電器之城。
溫州樂清,是中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基地,有正泰、人民、德力西等知名企業,正因為「家族制+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王迅行、王拓宇兄弟家族的環宇集團,也跟著發展起來。
環宇王氏兄弟家族創業歷程,與其他溫商的起家過程,有太多相似之處。
知識份子走下講臺合夥創業
「環宇」董事長王迅行在80年代就開始經商,靠著推銷溫州當地生產的電器產品,積攢了創業資本。
1989年下半年,王迅行與6個親戚朋友合夥創辦了長城低壓電器廠。正當他們準備大幹一番時,因低壓電器出現了區域性的質量問題,國家下發文件行業整頓,一時間溫州的低壓電器行業一落千丈、蕭條冷落。
為了衝出技術困難的漩渦,他們決定與原機械工業部,電力工業部定點生產企業——原天水長城低壓電器廠合營辦廠,由天水長城提供技術,樂清長城輸出產品,聯合經營。1991年的一次展覽會上,憑著良好的質量和信譽,產品一炮打響,拿到了200多萬元的訂單。
辦企業抓產品質量,沒有一個知識分子做幫手不行,王迅行拉來當了十幾年中學老師的二弟王拓宇。
思路超前的王拓宇,目前擔任環宇集團總裁,剛涉足企業時,他提出企業要走品牌化之路。1993年,長城廠改名為「溫州市環宇電器製造公司」,並申請註冊了「錦宇」牌商標,開始了獨立創品牌的道路。三年後,他們又與上海、杭州、天水等十餘家電器製造業和相關企業,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環宇集團」。如今,環宇入選「中國電氣工業100強」,併入列中國製造企業500強。
「二出二進」家門的二代接班
一代老了,青藍接力,傳承好,還是另創領地呢?
你試試從環宇家族二代王愷「二出二進」家門的經歷中找找答案。
王愷,18歲修讀北京化工大學自動化專業後,又赴英國諾丁漢大學念電力電子專業。他所學的東西,都與家族企業「環宇」有關。
2008年,王愷留學歸來後,不甘心按照長輩給他規劃的路走,對家族企業也缺乏興趣。於是,他跑到上海一家德資企業任職,後又到世界500強的美國公司工作。期間,他做過電氣工程師,也跑過市場,還當過企業培訓員。
在環宇高科任總裁、董事長的父親王拓宇,一直把王愷視為環宇未來的接班人。一聽說兒子在外辛苦「混」兩年,工資只有5000元,就覺得該讓他回溫州,儘早進入接班角色。
輪崗是二代接班基層歷練的重要環節。為了讓王愷熟悉企業運作情況,王拓宇被安排在環宇高科的技術、外貿等部門輪崗。可由於沒定位好角色,也沒調整好心態,王拓宇是「人回溫州,可心卻不在溫州」。
2011年,王拓宇再次「出走」家門,要自創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
創業意願強烈的王愷,與兩個夥伴一起,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自動化公司。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他和合伙人拿下了改造通用汽車生產線的大單。成功之餘,三年在外打拼的磨礪和沉澱,讓王愷深切地體會到經營企業的艱辛,也越來越能理解父輩創業的不易。
2014年,在父親的堅持下,三十歲的王愷,重新回到了環宇。這一次,他漸漸找到了在家族企業的定位,把自己放在職業經理人的角色。他從總經理助理開始,參與企業生產、銷售、品質等各方面事務,很快地融入到企業團隊中。
溫州的製造業亟需產業升級,工業4.0是企業實現效益最優化的方向。回歸家族企業,精準定位再出發的王愷,根據自身優勢及經驗,主動提出分管國際貿易與信息化工作。
目前,他已擔任公司副總經理,在他主導下,公司加快智能化改造,並與義大利公司進行項目合作,加速全球化工作。至今,環宇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盟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50多個國家註冊商標,通過10多個國際認證。
代際傳承是家族企業可持續成長的關鍵之一。從溫州環宇家族二代王愷「二出二進」的案例中,他之所以會在「傳承」與「自創領地」上徘徊,表面上是對家族企業興趣度及角色定位問題,實質是家族企業二代繼承的權威合法性問題。
許多的研究成果表明,相比於女性繼承者,已過「而立之年」的家族男性二代,更想要擺脫家族及父輩的影響,創立自己的領地。
影響二代「另創領地」的原因很多,當他們面臨家族企業接力時,卻發現父輩(尤其是創一代)個人成就、權威、以及取得企業業績是自己短期難以企及,從而形成接班的巨大壓力。而另創「新領地」,既能擺脫上一代各方面的束縛,證明自己的實力,在家族內部和外面樹立個人的權威和自信。
國內知名家族企業中,像福耀二代,曹德旺之子曹暉,還有恆安許連捷家族二代等,他們之所以不願子承父業,而是選擇自主創業,莫不是如此。
2017/10/26
一波說
家族企業培養接班人時,要高度重視二代繼承的權威合法性建構,並相應地找出一個合理策略。在傳承與自主創業「二選一」時,一個合理的組合創業的戰略選擇,可能更有利於二代順利完成交接棒。(比如王愷選擇與家族事業有關的自動化領域創業)
——浙商傳承系列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