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銀事件是發生於1948年的一起搶劫日本東京帝國銀行的案件,因其撲朔迷離、疑點眾多被選入《明治百年100大事件》。雖然最終一名疑犯落網並被判死刑,但究竟孰系真兇,罪犯又是如何行兇的,一直都未有定論,成了持續70年的一個謎。
1948年1月26日下午3時,東京帝國銀行(就是後來的三井住友銀行)椎名町支行快要關門時,突然走進來一位穿著西服、帶著袖章、約45歲上下的男子。他的名片上寫著「厚生省技術官,醫學博士山口二郎」。
這位山口博士說道:「附近幾家剛剛發生了食物中毒,很多人得了痢疾,我們來調查。據說有一個人今天來了你們銀行,我怕會感染,所以把預防藥拿過來了。明天預防局還會再來消毒。」
藥物共分兩種。山口博士告知銀行職員,第一種藥物和牙齒的琺瑯質接觸時會有疼痛感,因此要直接吞下。第二種藥物則要在一分鐘後再服用。他率先示範,拿出一個小瓶,往調羹裡滴了幾滴藥水,吞了下去。
還原兇手示範喝藥水經過(藉助巧妙手法沒有真喝下去)
15名銀行職員和其中一名職員的孩子不疑有詐,照著吩咐喝下了藥水。據說,這種藥喝下時非常痛苦,就像不能喝酒的人突然喝了烈酒一樣,產生劇烈的灼燒感。
一分鐘後,山口博士給每個人又發了第二種藥物,聲稱能夠減緩剛才的灼燒感覺。所有人迫於灼痛,趕忙喝下了藥水——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位山口博士卻沒有吞服第二種藥水。
幾分鐘後,幾乎所有的銀行職員都暈倒了。而那位山口博士趁機向銀行後面的金庫走去。一位名為村元昌子的女職員掙扎著爬出銀行大門,向兩名路過的女學生求助。
等警察到來時,那位山口博士早已不知所蹤。16名受害者已有11人當場死亡,另一人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現場一片混亂,加上當時銀行正在營業,查清損失總數已是兩天後的事了。
據統計,劫匪共拿走了現金16萬日元和安田銀行(現惠瑞銀行)的一張面值17450日元的支票。這張支票由案發第二天在安田銀行板橋支行得以兌換,兌取人名和地址分別寫著「後藤豐治」和「板橋三區3661號」。然而事後查明,這個人名和地址根本不存在。
這一起堂而皇之的銀行搶劫案令整個東京震驚,更令東京的實際控制者——盟軍總部感到顏面掃地。
當時日本仍處於二戰的後遺症中,1947年重建的四黨(社會、自由、民主、國民協同)聯合政權曾讓國民充滿希望,但很快暴露出其軟弱無力的弊端。物價飛漲,天災橫行。盟軍總部亦只能通過配給食物來維持東京市民最低程度的生存。
人心浮動之時爆發此樁大案,又加上嫌犯借了「厚生省技術官」、「醫學博士」的頭銜行犯罪之實,更使人們喪失了基本的信任。為此,東京警察廳專門成立了搜查本部,開展偵查。這一調查才發現,在安田銀行和三菱銀行也曾發生過兩起類似的事件。
第一樁事件發生在1947年10月14日。當天下午3時左右,一名中年男子來到安田銀行荏原支行,向 銀行職員分發了「厚生省技術官,醫學博士松井蔚」的名片,同樣聲稱曾有痢疾患者來過銀行,應盟軍要求大家服用預防藥物。
職員依次服用兩種藥物,所不同的是,職員喝下藥後並沒有出現異常狀況。調查表明,松井蔚博士確有其人,而且他確實是厚生省的技術官員。
第二樁事件發生在1948年1月19日,同樣是快下班時,一名中年男子來到三菱銀行中井支行,分發了 印著「厚生省技術官,醫學博士山口二郎」的名片。他同樣聲稱痢疾患者來過這裡存錢,要求職員服下藥物。
然而當天下午銀行門可羅雀,並沒有什麼顧客來過,這一說法受到了職員的懷疑,因此山口二郎只是在四周撒了些透明的藥水就離開了。
警察在仙臺找到了松井蔚博士。然而,松井蔚博士卻向警察出具了那天他未在安田銀行的證明——這說明在安田銀行的那次「消毒」,也是嫌犯進行的一次「排練」。
松井蔚博士共印製了100張名片,發出了94張。警察對這94張名片進行了一一排查,最終找到了62張,另外的32張則不知所蹤。這條線索也就沒能再追查下去。
警方於是轉向屍檢報告,發現受害者所喝下的兩種藥物,第一種只是無毒的苦藥,第二種則是一種劇毒的氰酸化合物。
能夠接觸到並嫻熟運用這些化學藥品的人不多,在當時除了醫院研究所就只有日本731部隊的退伍士兵了。在排除了醫院研究人員之後,搜查本部馬上 圍繞日本731部隊的退伍人員開始了盤查。
然而,偵查卻遇上了意外困難。搜查本部找到曾在哈爾濱從事細菌研究工作、後參與組建日本731部隊的石井四郎中將。
他亦認為,通過氰酸化合物致死的劑量、時間都需要是專業人士才能夠精確把握。而且這些藥物的配方是軍方的機密,普通人不可能獲取。
搜查範圍開始大幅度縮小,集中於醫療、防疫、藥品實驗工作相關的回國軍醫和特務人員。然而與此同時,隨著媒體的調查跟進,關於日本731部隊的報導漸漸引起公眾的關注。
有的媒體甚至比警察動作還快,已經搶先找到了日本731部隊前成員的名單,開始逐一採訪調查。這讓日本政府和盟軍總部感到擔憂。
搜查總部很快接到警告,必須停止對日本731部隊的相關調查。不僅如此,各媒體以及日本731部隊前成員都接到通知,禁止接受調查。偵查陷入了僵局。
正在此時,從北海道傳來了疑兇落網的消息。一位名為平澤貞通的北海道畫家曾與松井蔚博士交換過名片,但是以錢包被盜為理由未能拿出名片。
而最強有力的證據是:從平沢的帳戶中,警方查出他在帝銀事件後突然進帳了13萬4千元,而這筆錢平沢說不清來歷。
警方逮捕平沢後,倖存者認出他與兇手的相貌很相似。平沢本人則矢口否認,但在一個月突然招供,接著又再次翻供。
1950年7月,法庭一審判決平沢死刑,1955年4月平沢上訴遭拒。此後,平沢不斷上訴並幾次自殺未遂。日本的死刑執行拖延是世界第一的,一直到1987年5月10日,平沢在監獄內因肺病去世,此時他已經95歲高齡,在獄中整整度過了39年。而確定死刑後收監長達32年沒執行,也創造了當時的世界最長記錄。
但是,平沢的死並沒有給案件劃上句號。
日本很多專業人士表示嚴重懷疑:平沢不是真兇。這其中有作家松本清張、政治家小宮山重四郎等知名人士,他們進行了大量的民間聲援釋放運動,這也客觀上延緩了平沢的死刑執行。
松本清張在小說中把兇手描述成一個731部隊漏網分子
懷疑者證據有以下幾點:
1、氰化物的毒藥從何而來?平沢是畫家,從無精通和使用藥物的經歷,而這種劇毒藥物當時只有出自軍方之手;
2、平沢患有健忘綜合症,他承認罪行疑似被警察誘導逼供,警官平冢八兵衛就向媒體承認使用了刑訊逼供;
3、平沢當時有不在場證明,但因為證人是家人而不被承認;
4、所謂最大證據不明收入,其實是平沢畫春宮畫所得,當時是不名譽的副業所以無法有字據證明。
因為警方的諸多漏洞無法自圓其說,至今,這起案件仍被日本普遍視為最著名的「未解決殺人案件」之一。真兇究竟是誰?誰創造了日本最懸疑的搶銀行事件?永遠成謎。
出處: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