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 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作家·趙南柱
《82年生的金智英》,2018年在韓國創造了實體書的百萬銷量,2019年在國內成為年度豆瓣「最受關注圖書」TOP1。電影上映後,女性平均打分9.45,男性平均打分1.76,魔幻般的差距讓人思考其中的爭議。
國內各大媒體裡,大量篇幅剖析其中涉及的韓國女性地位、女權運動、產後抑鬱等問題,而金智英本身就是個「社會框架」,身邊的人亦是其構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金智英的媽媽——吳美淑」
媽媽名叫吳美淑,小時候成績優異,卻因家境困難,輟學賺錢供哥哥弟弟上學。在美淑的意識裡,這是當時大部分女孩的普遍做法,她們年紀學歷相仿,沒日沒夜地工作,只為「兒子出人頭地,全家才有希望」的信條。誇讚女兒老師的字好看,是種心底的羨慕,與金智英羨慕前同事升職一樣。
因對自己生活無力,面對女兒,媽媽的立場表現得明確而堅定。當聽到智英爸爸說「別工作了,老實待著等嫁人」時,立馬拍桌子反駁。當得知智英得抑鬱症時,握著智英的手說:「媽媽幫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整部電影平平淡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唯一的至高點,應該是智英以外婆的口吻,對媽媽訴說著多年來埋藏在心底的愧疚。這些話,媽媽活了將近五十年,都未曾聽過。那一刻,跨越「三代人」的時間集中在一起,感動與心痛富有層次,好像濃縮著歷代的家庭關係,也包含著整個社會的固有體系。(而這已是影片第83分鐘,全片僅有118分鐘)
我想,不管在任何年紀,10歲,20歲,30歲,還是40歲,50歲,60歲,我們還是時刻需要媽媽安撫的女孩。
「金智英的姐姐——金恩英」
親姐姐名叫金恩英,小時候的夢想是去瑞典、丹麥、芬蘭,因為這些國家「沒有韓國人」,更因為它們是全球女性地位最高的國家。
高中時把暴露狂抓進警察局,卻被老師責罵「女孩子怎麼不知羞恥,把學校的臉都丟光了」。成年後,卻也因家境困難,讀師範學校成為曾經詛咒過的「老師」。智英的媽媽因此大哭滿是心疼,可能,她心疼的不僅僅是大女兒,還有曾經的自己。
單身的姐姐,被親戚詢問:「不結婚嗎?」「以後怎麼辦?」……,答案好像被整理為「只要有能力就無妨」。但其實,這或許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選擇的主導權?「女戰士」就算超累也要反抗!
「金智英的弟弟——金智錫」
親弟弟名叫金智錫,從小受到家人們的優待。奶奶會在發現孫女偷吃奶粉時,狠打孫女的背,氣憤「膽敢貪圖我金孫的奶粉」;爸爸英國出差回來,只給弟弟鋼筆,而給姐姐們筆記本;姑姑心疼弟弟搬東西,並稱「就算滿頭白髮,也是寶貝弟弟」。
弟弟在智英得抑鬱症後,才知道智英喜歡奶油麵包。送了智英惦記了近十年的鋼筆,並刻上了名字,囑咐著不要生病。還好,姐弟間的感情未如上一輩般疏遠。
「公交車上的陌生阿姨」
智英年少時,報了離家遠的補習班,在公交車上被男同學跟蹤騷擾,幸好陌生阿姨下車呼喊才得以挽救。而這個經歷,即使成年後坐在公交車站回想,還是會呼吸困難。或許,有一種救助,是神賜的感同身受。
「金智英的我們」
智英最後因抑鬱症看心理醫生,闡述總有繞不過的牆,找不到出口。我想,電影真正想提醒的是,人們是否需要抽離生理及社會的定義,好好審視自己,了解自己的訴求,選擇自己的真實欲望。那些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融入身體,是你尚未察覺,還是你試圖隱藏,都要不斷反思。不用高深的知識體系,也不用強調任何一種標籤,那些繞在你周圍的牆,要一個一個敲毀!
同樣,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承受著無形的壓力。對「英勇男子氣」的宣揚、吃飯時請客才能避免小氣,結婚時需承擔大部分的費用……都是繞不開的牆。不是建立相互鬥爭的陣營,而是讓「每個社會的螺絲釘」明白,直面固有模式才有喘息的機會。
社會群體中,人會互相參照,女性的楷模更能鼓勵女性。年輕一代更能形成情感上的連接,就如梨花女子大學畢業生聲援時的那句:「別害怕,姐姐來了。」但同時,是參照楷模,還是獨自生忌,就是個人的選擇了。國內,越來越多女性用自己的能力,不斷爭奪話語權,不免讓人欣慰。
願大家正面向陽,心中敞亮,背後有光。
還有,不要生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