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民族之家裡,維吾爾族居民買吐送唱著歌,希望能在新中國70華誕當天放歌向祖國送祝福,「我現在不但聽得懂普通話,還能說幾句南寧白話。」
教唱歌的社區黨委書記謝華娟說,他們從不會聽不會說普通話,到能聽、能交流,融入這裡的生活,各族同胞親如一家。
南寧市將民族團結示範創建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有機結合,著眼服務、創新治理,積極構建「13456」(即「一個中心、三級網絡、四項制度、五支服務隊伍、六項服務內容」)民族事務服務體系,讓少數民族群眾留得下來、融得進來、富得起來,營造多民族群眾在這裡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相互嵌入式社區環境。
積極探索增進交流
構建互助交融的「家」
在青秀區鳳嶺北社區的民族之家,牆上懸掛著芭蕉香火龍舞鬥竹馬、麒麟舞等民族民俗文化活動圖片,展現出濃鬱的少數民族風情,幾位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居民在這裡跟著老師學習製作繡球。
「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好,社區鄰裡和睦,民族團結。」壯族居民陸冬雲說。
鳳嶺北社區定期舉辦民族政策法規等知識講座,組織手工絲網花、烹飪等民族特色實用技能的培訓,通過開展「時間銀行」「四點半課堂」等志願服務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來,我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呈上升趨勢。市民宗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提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歸屬感,積極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途徑,我市成立了全國首家地市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在39個街道(鄉鎮)建立了服務中心,332個社區(村)建立了民族工作服務站,組建1100人的協管員隊伍,為少數民族群眾構建相互溝通交流的「家」。
同時,還成立民族幹部骨幹、少數民族聯誼會會員、社區民族之家成員、志願者以及民族工作信息員、協調員、專家顧問等五支共800多人的服務隊伍,提供外來經商就業、住房租賃、子女入學、法律援助、困難補助、清真食品等六大服務。
幾年來,該服務平臺累計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就業創業服務10.88萬人次,解決住(租)房問題6.25萬多人次,技能培訓20.92萬人次,提供法律諮詢2.29萬多人次,解決近5.14萬名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13456」服務體系已成為全國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建設的「五大模式」之一,其經驗做法獲國家民委的充分肯定並推廣。
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共建和諧幸福的「家」
中華中路社區是南寧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社區,居住著壯、漢、瑤、回、維吾爾等19個民族的群眾,可以算是社區民族之家的最初「模型」。
「社區提供了周到細緻的服務,讓我有了家的感覺,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故鄉。」買吐送用普通話說。
西鄉塘區通過「社校聯盟」,讓少數民族學生志願者走出校門,開辦普通話培訓班,免費教少數民族群眾普通話;為了讓少數民族群眾有一技之長,社區組織開展技能培訓班,讓他們掌握就業技能;每年的古爾邦節、壯族三月三等節日,社區組織活動,讓居民加深交流,共度佳節。
我市大力推進「暖人心」「心連心」「穩民心」工程,切實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解決入學、就業、清真食品供應等實際困難。如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技能培訓基地南寧市第一職業學校定期開展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技能培訓,專門劃出4條創業街,開設10個「跳蚤市場」,支持少數民族經商就業;江南區二橋西社區民族之家創辦的「逢四說事會」,解決民族政策、支援幫扶、鄰裡糾紛等關乎社區群眾利益的身邊事;市級財政投入500多萬元對清真寺進行維修和改造,在人口密集的農貿市場設立清真肉類供應點。
此外,我市還建立了民族幹部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結對聯繫制度,通過交朋友、解難題、敘友情,為各民族群眾營造和諧生活環境。
實施網格化管理
打造團結溫暖的「家」
近年來,萬秀村積極開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活動,結合民族工作特點和基層工作實際,堅持按照「把民族工作融入網格化管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進入村中幸福生活」的思路,成立了網格管理總站1個,劃分了50個網格單元,將轄區的少數民族人員納入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配備1—2名網格員,網格間實現無縫對接,以「小網格」提供「大服務」,促進「大團結」,使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萬秀村住得安、辦事順、有發展。
目前,全市主城區所有街道、社區和城中村全部完成網格基礎建設,全市劃分網格7041個,已配備到位網格員6000多人,實現轄區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科學有效的舉措、紮實深入的工作、周到細緻的服務、充滿情懷的管理,讓南寧市民和外來少數民族群眾親如一家,民族團結之花在邕城大地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