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芬蘭,可能 很多人腦子裡會一下子冒出幾個標籤。安靜、高福利,聖誕老人,愛洗桑拿等等。
我說說對芬蘭的第一感官,確實就是安靜。這種感覺從走下飛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連機場都不嘈雜。事實也是這樣,芬蘭呢,人口少,首都赫爾辛基只有100萬左右人口,白天市中心有點人,其他時間看不到人。
而且芬蘭人還不愛說話,主要是不太喜歡和陌生人交流。在赫爾辛基看他們排隊大概是買什麼東西或者辦理什麼事情,每個人大概間隔一米多,一個隊伍中扎堆排隊的,肯定是外國人。他們喜歡保持個人的空間感,但和人口密度低也有關係,如果換在中國東南沿海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像這樣排隊也做不到。
我們住的酒店邊有工地,有幾次能感到爆破的震感,但沒有聲音。原來是施工單位用厚厚的膠皮蓋住了爆破區域。1是保證施工人員安全,2是保證沒有噪音影響居民。
但是芬蘭人是外冷內熱的:我們去超市採購物品準備回國,問營業員要大箱子,二話不說把裡面東西清空,還幫我們裝貨品;問路,他會說follow me,上車帶我們走;很多公廁要投幣進入,有個老太婆進去後示意我也進去,還衝我擠眼睛;
芬蘭與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同屬北歐五國,這五國中芬蘭有些另類。從地理上來看,瑞典、挪威、丹麥、冰島被挪威海、北海、波羅的海環繞,這四國的海岸線更長。而芬蘭的一側是俄國,僅有一側與波羅的海相鄰,波羅的海是陸內地中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半鹽水水域。
芬蘭是個典型的從夾縫中求生存的國家。西有瑞典,東有俄國。從1155年開始被瑞典統治,16世紀瑞典放棄芬蘭,芬蘭又被沙俄統治了100年,直到20世紀芬蘭,芬蘭才獲得獨立。
說完地理,再從語言上來看,其他四國彼此都多少能聽懂些彼此的語言,但芬蘭語和這四個國家完全是不同的語系,芬蘭語是北歐五國語言中的一支奇葩,我看過一張漫畫,形容挪威是貓咪,瑞典是老虎,冰島是一隻異形,芬蘭就是一隻哥斯拉,終極BOSS。
然後芬蘭的貨幣也和其他四國不一樣,芬蘭是北歐唯一使用歐元的國家,其他四國用的都是克朗;
富裕且高福利的幸福國家
2019年的世界幸福報告裡,芬蘭被評為世界幸福感最高的國家。這個肯定是跟他的收入水平高、福利好有關係,芬蘭的人均GDP達到5萬美金。還有芬蘭人對他們的政府非常擁護和信任,公務員清廉指數連續多年全世界第一。這裡還有個趣事,德國人建立的國際性反腐研究組織,在2012指出芬蘭官員未公開財產、金融體系缺乏透明度,對芬蘭展開調查。但是芬蘭人民對政府高度信任,根本不care這個事情,沒有人關注,最後調查的結果就是芬蘭全球清廉指數第一。
芬蘭出了很多經典產品和品牌,最知名的肯定是諾基亞手機了。還有一些設計品牌、巧克力品牌等等。芬蘭的很多品牌、店鋪,動不動就是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朋友推薦我買一個當地品牌的羊毛製品,我看了下他的一個純羊毛的女士披肩才人民幣5、6百塊。據說這個品牌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這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的表現,商業運營邊界非常清晰、專業而且穩定。大家都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行業裡做深做精;
那相反在新興市場呢,往往某個行業比較好,比如房地產,金融業,就都一窩蜂的擁上去,所有熱錢都往一個地方湧,形成很激烈競爭。但並不是說新興市場就不好,反而可能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年輕人可以突破現有階層,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是不分好壞的,只能說是各個經濟體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那我覺得最終最終衡量的標準,肯定是這個體系下的老百姓生活的幸不幸福,生活幸福感高不高。
芬蘭政府現在還在計劃實行4天工作制,但據說芬蘭國內很多人反對,因為會影響到國際競爭力。
沒有工作的人在芬蘭也能生活的很幸福,政府的補貼雜七雜八加起來也能超過1000歐,還有各種保險和就業培訓之類,稅很高。我朋友說超過月薪5000歐就徵收50%的稅,當然這個我沒有求證過,只是聽朋友講的。我問他我說稅這麼高你有怨言嗎,他覺得很理所當然,說完全不會完全不會,我們自己也享受過國家的福利待遇啊,能賺錢為什麼不能幫助別人呢。
聽他講完,我頓時覺得自己的思想境界不夠高,人家多麼的有大愛,而我們有時候還會為一些小利糾結。
芬蘭人的生活確實是很悠閒的,在赫爾辛基邊上的一個小鎮,他們的房子是沿河建的,看到一棟房子在售,然後處於職業習慣,看一下房價, 20萬歐,也就是人民幣140萬的樣子吧;當然這是小鎮,如果在首都這個價格肯定不夠。我看到那個河裡停了很多遊艇,幾乎家家都有,他們會開遊艇出去釣魚度假,夏天的晚上喜歡坐在遊艇裡喝酒聊天。
富裕對應的是消費高。最快了解某地物價水平的方式就是逛超市,我們每到一個國家都很愛逛他們的超市,1是能夠迅速的了解物價水平;2是從日常食品和用品裡,能迅速了解一些當地人的生活和飲食愛好;第三點是因為在一些物價比較高的國家,去飯店吃飯很貴,而且特別像芬蘭這種人口少工作時間短的佛系國家,即使在正常用餐時間也可能找不到開門的飯店,所以去超市採購囤食物很有必要。
逛第一個超市的時候,我被他們的物價嚇到。芬蘭經常有雨雪,雨鞋是必備物品,超市價格48歐,人民幣大概300不到一點點吧;著名陶瓷品牌littala一塔拉,普通馬克杯10歐,陶瓷水壺/咖啡壺,27歐——40多歐,人民幣要200——;小半個南瓜將近4歐;娃娃菜人民幣30塊錢左右一磅;包心菜更貴,大概是人民幣35塊多的樣子;
但後來看到肉蛋奶製品,就覺得還好。尤其牛奶和果汁製品很便宜,1L牛奶不到人民幣10塊錢,而且味道很好,所以我們基本牛奶當水喝;500克豬肉大概5、6歐(和國內現在的豬肉價格差不多);雞蛋他們分有機、非有機各種品種,中間加個大概1.5歐-2歐,10粒,也和國內差不多吧;所以其實走的國家多了就會發現,所謂的物價高也是相對的,都是有便宜也有貴。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肯定就是桑拿。芬蘭每家都有桑拿房,而且洗桑拿還是他們的重要社交方式。芬蘭人會花式洗桑拿,他們的機場、辦公樓、遊艇裡、甚至飛機上都會裝上桑拿房,一言不合就洗個桑拿。我去之前就聽說,芬蘭人會蒸完桑拿之後跳進湖裡遊一圈,我以為只是個別比較勇猛的人會嘗試,沒想到還真被我看到了,幾個年輕的姑娘從桑拿房裡熱騰騰的出去,跳進冰冷的湖裡。我覺得我還是沒有勇氣嘗試。
在芬蘭吃什麼?漿果的天堂!
我們在芬蘭的第一夜住的是小木屋,第二天有提供早餐。最具特色的就是早餐檯上放的各種漿果,我粗粗一看就有藍莓、越橘、草莓、覆盆子等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搭配酸奶、麵包、鬆餅。除了新鮮梅子,還用這些漿果做成的果醬,他們的果醬應該是純天然的比較少加添加劑吧,因為一走近就能聞到濃鬱的果香,我想著就是用純天然的食材做出的味道吧。
芬蘭盛產漿果,這與他極高的森林覆蓋率不無關係,藍莓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產出,但是最優質的藍莓是產在芬蘭,中國有水果商把芬蘭的藍莓成為藍貴族。芬蘭這個品種的藍莓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現在還無法被大規模的種植,花青素的含量高於普通藍莓五倍,對保護視力有一定的作用。
而且在芬蘭採摘野生漿果的行為都是合法的,就是哪怕你走進的是一塊私人的森林,也可以合法的採摘。
在沒有新鮮漿果的季節,超市裡可以買到樹莓、藍莓、越莓等等各種速凍的梅子。我看了一下,超市裡的速凍藍莓只要1塊多歐元,如果只是早上配麥片吃,能吃半個月。這個價格很便宜。
在酒店吃早餐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會去切黑麵包吃。這個黑麵包其實是在北歐通行的食物,但是各個國家的味道有有點區別。那芬蘭的黑麵包像我們中國北方做饅頭用的「老面」,是有一個酸的「老面引」。然後這個麵包直接吃味道不怎麼樣,口感粗糙而且有酸味,但是搭配鹹黃油之後,那個酸味就不見了,反而是越嚼越香甜。
為什麼芬蘭、北歐地區流行吃黑麵包?因為北歐天氣寒冷,能種活的農作物非常少,黑麵包的主料是黑麥,這種作物耐寒耐旱,非常適宜生長在高緯度、天氣寒冷而乾燥的北歐地區。
黑麵包在機場裡也有賣,可以作為伴手禮帶回國。但是不要再機場買,貴很多。機場大概3歐一個,外面超市1歐左右。
據說芬蘭搞過一次國民美食投票,第一名還不是黑麵包,而是卡累利阿派。卡累利阿是芬蘭的一個古老部族,所以這個卡累利阿餡餅是芬蘭一道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點心。
卡累利阿派長的有點像中國北方的「盒子」。外面是黑面,裡面的餡料是用牛奶煮熟的大米,吃到時候外面裹上黃油蛋黃醬,奶香和米飯香交融,軟軟糯糯的。確實很好吃,但是熱量應該不低,有點罪惡。
另外在當地超市和麵包店,往往都有一種魚餡餅。魚餡餅的個頭很大,包裹在外的是黑麵包,內餡通常由白鱒魚、培根和土豆混合製成。
在麵包裡塞進魚肉作為餡料,他們最喜歡用的是鱒魚。白鱒魚是淡水魚,為什麼會用這種魚?這就要說到芬蘭的另一個外號,號稱千湖之國。芬蘭全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8.8萬個,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了,芬蘭的國土面積才33萬多平方公裡,相當於是 我國的雲南省還不到一點的面積。魚類資源豐富,而且釣魚是芬蘭人最喜歡的戶外運動之一,鱒魚呢,適合垂釣也很適合食用,所以芬蘭人
說到魚,去之前我以為我可以大吃特吃海鮮,比如三文魚。但是去了才發現,並沒有!首先,芬蘭的海鮮不便宜,一點都不便宜!一小包三文魚要將近20歐,400克的、挪威進口的,要50歐。
而且味道不好,為什麼呢,因為波羅的海因為波羅的海四周有很多河流湖泊環繞,淡水匯入海洋;每年夏天有很多冰川融水匯入海中,波羅的海被陸地環繞,只有一個出海口,與外海海水交匯少,所以鹽度低。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
海鮮的鮮味來自於海鮮體內的胺基酸,海水鹽度高,則海生動物不得不提高身體體內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濃度,蛋白質可以轉化為胺基酸,礦物質可以帶來更多滋味,通俗的說就是味道濃,鮮味足 所以就好吃。鹽度低所以海鮮不好吃,
所以說芬蘭人吃的更多的是淡水魚,而不是海魚。
雖然芬蘭的海鮮不是那麼好吃,價格也貴,但有一個地方的三文魚可以試試。就是著名的羅瓦涅米聖誕村,這是目前唯一被聯合國認證過的聖誕村,就是說是真正的聖誕老人的家鄉。這個村位於北極圈內,在去往洛瓦涅米的路上,就是一路都可以看到聖誕老人的元素,然後在接近聖誕村的公路旁,有一個很大的鋼鐵材質的雕塑,這個就是進入北極圈的標誌,在往前開一點,就進入聖誕老人村了。
聖誕老人村
洛瓦涅米村裡有一家小店專門提供現烤的野生三文魚,他是用明火烤的,就是吃的是他在你面前給你現烤的那個過程。
在聖誕老人村我們還吃了馴鹿肉(感覺哪裡怪怪的,在聖誕老人村吃了聖誕老人的坐騎),做法有燉的,也有煎烤的。我們點的是烤馴鹿肉,烤的比較嫩,要用專門的刀去切,口感有點酸,配著當地產的黑婆羅門參吃。
我在紐西蘭的特卡波也吃過鹿肉,那個是燉的,口感和芬蘭這個烤的不一樣,味道應該說是各有千秋。
很多遊客像我一樣覺得剛和聖誕老人的坐騎合完影,一轉頭就去吃他的肉,怪怪的。其實馴鹿肉是當地比較常見的食材,鹿肉的味道和口感很像牛肉,在當地的超市裡還可以買到風乾的馴鹿腿、馴鹿肉罐頭等等。
馴鹿被毛厚實,毛被中空,能夠很好的隔絕冷空氣,能夠隔絕零下50度以下的嚴寒。所以這也是馴鹿廣泛分布在北極圈和環北極圈的原因。對於芬蘭人來說,馴鹿是非常容易獲得的優質蛋白質和能量來源,所以我們說每個民族的美食都和他的地理、文化是分不開的。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個芬蘭的著名黑腸品牌叫japolan:芬蘭的黑腸做法類似中國東北的雪場,但是風味相差很多。
讀萬卷書,吃萬裡路,跟著甜怡吃世界。今天關於芬蘭就介紹到這裡,疫情過後,一起走出去看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