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食野味有沒有可能?
碧翰烽/文
從17年前的SARS,到今天的新冠肺炎,有一個深刻之痛,那就是人類的野味惡習,至今未改。
1
年前,住在農村的父母,向我繪聲繪色地說起剛剛吃過的一場酒席,說是擺酒席的老闆有排場、夠大方,上的菜都是些「硬菜」。
問他們是什麼「硬菜」,他們說:有鱷魚肉、有果子狸……
我一聽就皺起了眉頭,這些菜有什麼好吃的,還不如多吃些蔬菜。父母們不以為然,覺得吃這些東西多新鮮,過去想都不敢想。
這個心理很值得研究,特別是有人在請客吃飯時,非常希望能夠有特色、有新鮮,這個不僅僅是硬體方面的高檔,更是希望通過野味等來提高份量。
所以,不少地方開有專門野味館,有的特色農莊,或是星級酒店,往往都會有幾道野味的「硬菜」,價格不菲,作為招牌來招攬客人。
當年有一個笑話,說的是某些暴發戶在大餐館點菜,菜單看都不看,直接就把前面幾頁的菜全點了,以顯示自己不差錢,但也說明這裡的菜都是「硬菜」,這種「硬」,有的就是靠「野味」支撐的。
如今,真是到了不得不討論野味的時候了,如果再不加以重視,誰又能預料未來呢?總不至於反覆犯同樣的錯誤。
2
也正是基於這個考慮,《野生動物保護法》已經啟動修訂。但是,能不能做到全面禁食野味?還真是不好說。
有專家呼籲,不能只保護珍稀瀕危而要全面「禁野」。
按照現有的法律,並非所有野生動物都被納入保護範圍。根據北京大學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梳理,被保護物種累計僅佔中國總記錄哺乳類、鳥類以及兩棲和爬行類動物物種數的62.71%,仍有1077種未受到名錄保護。
而蝙蝠、果子狸、旱獺、刺蝟……恰恰是不在重點保護名錄上的動物,成為動物與人類共患疾病的自然宿主或中間宿主。
這樣的現象著實有些尷尬,看來病毒並不是根據你的保護範圍來予以選擇。
但是,全面禁食野味,應該是有極大民意支持的。根據學者呂植等人的新近調查,近10萬份的問卷中,96.4%的人選擇支持全面禁食,公眾對禁食野味的呼聲猛烈。
而且我也相信,很多人是反感吃野味的,真正好吃的、養生的,還是平常的雞鴨魚肉,以及蔬菜水果。並不是這些所謂的野味。
3
不過,想要全面禁食野味,難度也是可想而知。一方面從利益鏈條來看,這是一個龐大產業利益,牽涉到方方面面,不可小視。據有關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的從業者1409多萬左右,創造產值達5206多億元。
另一方面,一些國人的飲食惡習,可不是那麼輕易改變。即便是有疫情的威脅,只要時間長了,就又忘記了。
我們很容易陷入安於享樂的境地,總是專注於怎麼吃好、喝好、玩好、樂好。就有了美食文化,有了酒文化,有了麻將文化……幾乎任何吃喝玩樂的東西,都能給你整出個文化來。
只是這種文化,究竟是真文化,還是偽文化?就與每個人的境界、眼界、修養有密切關係了。有的人就把文化搞成了迷信,覺得吃某些野味,是對身體的大補,或是顯示什麼樣的身份,等等。
隨著人們的體會越來越深刻,野味問題已經擺在了全社會面前,如何解決這個頑疾?就得要綜合施策,既要有法治方面的保障,也得有科學、人文精神的培育,還得下力完成產業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