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軍事報導】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2月26日表示,我國將建設一批空軍青少年航空學校,超前培育軍事航空航天領域新型飛行人才。專家認為,這是將飛行學員選拔培養向上遊延伸和前移,由在自然人群中選拔到在目標群體中培養塑造的一項重要舉措,將使空軍飛行員群體的戰鬥力邁上新臺階。
青少年航校將招千名中學生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這項措施包括,在河北、遼寧等空軍招飛生源主要省份建設十餘所青少年航空學校(又稱青少年航空教育實驗班),每年招收1000名年齡在14-16周歲、符合條件的優秀應屆初中畢業生。通過高中三年特色教育培養,招飛選拔檢測合格且高考成績達到一本基準線後,向空軍飛行院校輸送優秀飛行學員。
據了解,這些空軍青少年航空教育實驗班模擬營連管理模式,統一著裝、在校食宿。空軍對航空實驗班學生,發放夥食費、被裝和生活津貼。學生除了進行正常的文化課學習外,還進行包括體驗飛行在內的航空特色教育。
據中國軍事專家傅前哨介紹,從青少年開始著手培養飛行人才的優點很明顯,「成材率高,服役年限長」。傅前哨認為,從飛行技能培養角度講,年齡越小培養越有利。對青少年的培養就是要把對飛機駕駛技能先培養出來,然後變成第二天性。傅前哨解釋,第二天性就是把動作和自己融為一體,在各種環境中變成下意識動作。
早期航空教育已有積累
來自空軍招飛局的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也曾在初中生中廣泛開展滑翔運動。從1955年開始,我國先後建立了70餘所滑翔學校(航空俱樂部),主要招收14-16歲的初中生,經過1-2年的文化學習和滑翔訓練後參加招飛選拔,至1979年共輸送1.2萬餘名飛行學員,孕育了一大批高級將領和優秀飛行人才。根據公開資料,現任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和空軍司令員馬曉天都是在16歲時成為空軍航空預備學校學員。許其亮是上一任空軍司令員。
改革開放後,空軍飛行學員改由在高中畢業生中招收,逐步停止從滑校中選拔飛行學員。進入新世紀,空軍對高素質飛行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和緊迫,傳統上在高三畢業生中招收之後再進行培養的做法,也難以滿足空軍發展的需求。為此空軍先後推出一系列招飛新舉措:將飛行學員高考錄取分數線先後提高至二本和一本線;與北大、清華、北航等名校聯合招收培養「雙學籍」飛行學員。
提高飛行員篩選門檻,對遴選、培養高素質的飛行員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有一點並不盡如人意。飛行學員接觸航空、接觸飛行時間相對較晚,加之培養周期較長,相對壓縮了最佳作戰年齡。為此,2011年,空軍就分別在長春、武漢兩地,與地方省級示範高中聯合創辦了空軍飛行少年軍校(亦稱空軍飛行少年班)。兩所學校培養的第一批畢業學生已經於2014年進入位於長春的空軍航空大學,更有2名學員憑藉優異的成績分別進入北大、清華學習,成為軍地聯合培養的「雙學籍」飛行學員。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4年底,空軍共有11個飛行少年班共293名學員。2014年首期96名畢業學員參加招飛選拔,39人被錄取,錄取率超過40%。正是由於這兩所學校學生的優異表現,空軍決定在2015年擴大建設規模,並更名為青少年航空學校。
飛行員如何應對科技新挑戰?
除了在招飛環節提高門檻,提高飛行學員的基本素質以外,空軍戰鬥部隊飛行員又如何應對信息社會中技術飛速發展的新要求呢?來自中國空軍官方出版物《中國空軍》的文章顯示,近年來,空軍積極展開「雙學」(「創建學習型飛行大隊、爭當學習型飛行員」)活動,在提高飛行員學習力、研究力、戰鬥力方面成效顯著。據2014年該雜誌一篇題為「嬗變:鋒刃犀利」的文章介紹,空一師經常聘請航空工業院所的技術人員就最前沿的軍事科技知識進行授課,飛行員能夠與設計師就某一技術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使得飛行員在研究戰術時得心應手。而這在空軍部隊已經不是個案。該雜誌一篇介紹空軍戰鬥機飛行員骨幹力量的文章稱,當前空軍飛行員的學習不僅深入而且涉獵廣泛。文章稱,在與設計人員的探討中,飛行員甚至把設計師問得啞口無言,不少飛行員能直接閱讀外文戰術資料;年輕飛行員接觸十分廣泛,從空戰遊戲、模型製作到計算機編程,均被用於戰法研究。
綜合空軍公開報導顯示,近些年,空軍部隊對網際網路逐步表現出越來越開放的態度,部分部隊建有網吧,通過網際網路學習掌握外界情況,開闊眼界。▲【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特約記者 張亦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