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生青睞中國通識課程 英文修讀或超華文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1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華文或英文為教學媒介的中國通識課程。至今,數據顯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選擇修讀H1/H2華文中國通識課程,以英文修讀H1/H2中國通識課程的平均新生人數則高達600人。

  新加坡英華初級學院的連金·塞爾比是修讀該校英文「中國通識」課程的學生之一。在進入初院就讀之前,她並不十分留意中國時事,選擇這門陌生的課程純粹因為好奇。

  如今,經過近兩年的學習,連金不僅對中國發展的課題興趣盎然,她還希望在完成學業後,能夠到新加坡的公共部門服務,從事和中國事務相關的工作。

  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緊密配合政府務實的發展策略,官方幾年前就力推「雙文化」教育,而該國教育部也以栽培擁有「雙文化」視野者為中國通識課程的確立目標。不過,其實有許多學生和連金一樣,在選修中國通識的時候,並不「功利」,他們在沒有預設目標的情況下接觸當代中國,反而讓他們對中國產生意想不到的濃厚興趣。

  18歲的連金是混血兒,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新加坡華人。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學,去年從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級學院時發現英華首次開辦英文中國通識課程。聽了老師的介紹後,她覺得課程內容相當有趣,決定選修這門課。

  當時,她的同學都對她的選擇感到費解。

  連金說:「一些同學笑我說,為什麼要選修這門課,對我的未來完全沒有幫助。我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我純粹是想學習一門新的知識。現在,我很慶幸自己的這個決定,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課程。它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深入了解中國這個複雜又多面的國家。」

  中國通識的課程內容圍繞四個主題:「社會與文化」、「統治與權力」、「發展與挑戰」和「中國與世界」。課程沒有正式的一套教材,所以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時常翻閱報紙、時事和學術期刊,還有廣泛閱讀書籍。就因為沒有「一加一等於二」的固定標準答案,學生必須通過積極討論和客觀分析來應付問題,而這對他們來說,也是這個中國通識課程的魅力所在。

  新加坡本地新晉爵士歌手向洋也是英華初級學院的學生,他和連金是同學。記者訪問他時,開玩笑地問他是否因為想打進中國市場,所以選修這門課。

  他很認真地回答說:「如果平時只單純通過報章和電視了解中國,只能有膚淺和表面的認識。自從修讀這項課程以後,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各方對中國的評價,自己也更成熟了。」

  「中國通識」課會更熱

  「中國通識」以中、英語為教學媒介,是為了豐富新加坡雙文化精英的類型。另一方面,有人曾提出中國通識設計可能著重於了解中國,可能忽略了西方元素。

  今年獲頒外交部海外獎學金並將到北京大學修讀國際關係學的林怡君(19歲)是淡馬錫初級學院的畢業生。她中學念的是德明政府中學,是語文特選班學生。她自認華文能力不弱,卻選擇以英文修讀中國通識課程。

  林怡君說:「我並不覺得修讀中國通識會讓我們失去分析中國課題客觀性,或導致我們偏袒中國。新加坡教育制度教導我們必須以開放的思維看待問題,而我們的環境原本就非常西化,中國通識和其他雙文化課程較著重於中國內容,其實是很好的平衡。」

  目前在英華初院修讀英文中國通識的陳柏仁(17歲)則覺得,各界輿論都明確地預示中國將在21世紀中,成為非常重要的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會遠遠把歐美拋在後頭,因此他覺得中國通識課程把內容集中在中國的發展是理所當然的。

  隨著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今年推出PSC中國獎學金計劃,還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宣布的「海外發展計劃」,淡初中文中國通識負責老師陳可揚(29歲)認為,大環境的利好因素應該會讓這項課程更受矚目,甚至是更受歡迎。    

  以淡初的情況為例,課程2007年開辦時,首批修讀華文中國通識課程的學生是20人,英文課程的人數則是20多人。今年,淡初兩個年級的雙語中國通識課程總共有超過150多人選修,增幅顯著。另外,該校也有許多外籍學生修讀英文中國通識課程,包括來自韓國和越南的學生。

  陳可揚認為,新加坡教育部在推廣中國通識課程方面下了許多功夫,給予教師充分的幫助。如果中國通識接下來要擴大,比較棘手的是師資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國通識課程的教師,必須受過一定的歷史訓練,而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教導文科經驗的教師並不多。

  根據該國教育部提供的資料,目前新加坡有14所學校提供英文中國通識課程,10所學校提供華文中國通識課程。其中華僑中學、裕廊初級學院、立化中學、淡濱尼初級學院、淡初、維多利亞初級學院和義順初級學院兩種版本的中國通識課程都有學生修讀。(陳能端)

相關焦點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留學新加坡13591631478
    新加坡留學| 沒有早晚自習,且進入亞洲第一名校機率高,你知道是哪嗎?原創 科小文 科文教育總部 昨天經歷了史上最漫長的寒假,高中學生率先回到學校上課,開始了朝五晚九的校園生活。初級學院的課程主要是針對要上大學的學生而設立,課程分為文理兩大類,可選擇的科目大約有20多種,但是無論你是喜文還是好理,都要文理兼讀。
  • 新加坡教育特色-雙語教育:華文特選學校
    特別輔助計劃(Special Assistance Plan; 簡稱SAP)是新加坡政府自1979年起,為學術成績優異、精通母語及英語的學生設立的中學教育課程,讓學生除了英文之外可使用母語為第一語文。這項課程由指定學府推行,即稱為「特選」學校。
  • 揭秘一個你所不了解的新加坡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簡稱JC)即相當於國內的高中。與國內不同,初級學院只有兩年的課程。  初院課程  初級學院的課程主要是針對要上大學的學生而設立,課程分為文理兩大類,可選擇的科目大約有20多種,但是無論你是喜文還是好理,都要文理兼讀。
  • 深度揭秘一個你所不了解的新加坡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簡稱JC)即相當於國內的高中。與國內不同,初級學院只有兩年的課程。  初院課程  初級學院的課程主要是針對要上大學的學生而設立,課程分為文理兩大類,可選擇的科目大約有20多種,但是無論你是喜文還是好理,都要文理兼讀。
  • 港府宣布優化通識課程,學生需學習《憲法》《基本法》
    此舉可為學生創造空間,讓他們聚焦學習,符合學生的學習利益。 優化重點包括保持科目必修必考;公開考試成績只設合格與不合格,免除考試壓力;訂明重要學習概念,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重整和刪減課程一半內容,課時也相應縮減,釋放空間予讓學生學習;不設獨立專題研究,減輕師生工作量。
  • FAQ|第二批在線通識學分課程修讀熱點 @北體大本科生
    第二批在線通識選修(綜合素養類)課程的學習平臺、修讀方式、成績認定方式是什麼?相關注意事項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您總結的關鍵信息。在線通識學分課程是指,同學們以在線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相應在線課程的學習任務,通過課程考核,經教學管理部門審核後,認定為通識平臺綜合素養類(通識選修)相應模塊課程學分。在線通識學分課程,旨在整合我校本科已有在線開放課程、美育-藝術導論類課程(在線)、網絡通識課程等修讀與學分認定工作,完善本科在線課程修讀體系。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有了課程的改革,才有教學、考試、教師發展、學校領導、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改革。以課程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是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特點,也是優勢。因為新課程是為社會樹立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引領大家可以一致努力,達到一個新臺階。以美、英為代表的教育改革,幾乎集中在管理學校與教師身上,但是沒有指明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可以說是沒有具體提升方向和目標的教育改革,所以有點越弄越僵。
  • 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和中國有哪些不同?
    而新加坡卻是真正做到了「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新加坡教育有三大特色:1、 雙語教育新加坡實行雙語教學,除了母語課,其他學科都是英文授課。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給學生打下了個良好的英文基礎。而且母語課是必修課,以華人學生來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將修讀十年到十二年的華語課程。同時,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兼顧精英化與普及化,即便第二語言缺乏家庭環境、屬於非母語,也能夠成功地實施廣泛的教育,並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例如有些非華族學生家長因為看到中國的發展機會,也會選擇華文作為孩子的母語課程。
  • 全面解讀新加坡政府理工學院5大改革政策
    關於政府理工學院方面,改革政策包括5大方面:  擴大理工學院預科班  目前,理工院預科班(PFP)只開放給參加N水準會考,並且英文、數學和成績最佳三個科目(ELMAB3)總分11分或以下的學生報讀。  從2019年起:  這個門檻將降低至12分或以下。
  • 【通識反思】梁美儀|如何建立贏得學生尊重的通識教育
    通過對學生的調研之後,我們對通識教育應該怎麼建設更加明確。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在123總學分中佔21學分。大學通識包括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四範圍課程。理想的通識教育課程應該有三部分:擴闊視野,培養能力;挑戰能力,建立社群;總結經驗、自省求進。
  • 新加坡初級學院學什麼?升學咋辦?
    新加坡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是新加坡教育制度中提供高中教育或大學預科的學院,一般學制是兩年。  目前,新加坡一共有16所初級學院,1所高級中學和4所中學提供大學預備教育課程。  進入新加坡初級學院/勵仁高級中學的學生,將會用2-3年的時間準備新加坡劍橋高級水準考試(The Singapore-Cambridg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rdinary Level) Examination)。
  • 95%在新加坡讀國際學校的中國學生,都會遇到這個難題
    作為擁有著全球最優質教學資源的國家-新加坡,每年都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學生來此求學發展!而作為一名國際學校的學生,所面臨的巨大學習挑戰非英文莫屬了~ 很多中國家長認為孩子只要上了新加坡國際學校,英文成績提上來是早晚的事,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 為什麼那麼多低齡學生家長青睞於給孩子申請新加坡留學?
    很多考慮把孩子送到新加坡讀幼兒園或中小學的家長,他們可能早早地規劃好孩子今後的留學行程。這種現象,完全符合《2018中國留學白皮書》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家長對於小學階段留學的意向達27%,中學階段為29%,高中階段為24%。越來越多的家長明白孩子留學「宜早不宜遲」的道理。
  • 新加坡留學|去新加坡讀IB課程,選擇哪所國際學校好呢?
    開設IB課程的新加坡國際學校根據1月份公布的去年IB考試成績,全球69名滿分,其中新加坡35名,滿分考生佔到全球一半!新加坡學校的IB成績如此優秀,吸引不少外國學生來新求學,以新加坡的學校為跳板,IB考試後憑優異的成績報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大學。
  • 同樣是中學教育,新加坡式和中國式的區別是什麼?
    新加坡中學教育 新加坡的中學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將學生分到普通課程或快捷課程中。 新加坡採用優質的教材與高品質的教學方法來培育人才,目前已栽培了數以萬計的不同類型的人才。
  •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如何申請入讀新加坡學校?
    去新加坡高考成績也能留學名校! 新加坡六所公立大學均接受中國考生用高考成績加上英文標化成績申請入學。 用中國概念來說,常常被理解為是國內的「中考」、但是又高於「中考」,因為新加坡的中學是要讀四年或五年的。
  • 什麼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但是,在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問題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例如,通識教育的模式選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通識課程體系應當如何安排,等等。本文結合中國政法大學通識課程的建設現狀,對通識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 在新加坡管理大學讀商科碩士,到底值不值?
    很多人覺得來新加坡留學,SMU新加坡管理大學都是逼不得已的選擇,很多學生在諮詢新加坡留學碩士申請都會對這所新加坡著名的商科強校有這種想法,「如果我申請不到NUS和NTU,那麼我再考慮SMU」或者「SMU在中國都沒有什麼名聲,聽都沒有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