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華文或英文為教學媒介的中國通識課程。至今,數據顯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選擇修讀H1/H2華文中國通識課程,以英文修讀H1/H2中國通識課程的平均新生人數則高達600人。
新加坡英華初級學院的連金·塞爾比是修讀該校英文「中國通識」課程的學生之一。在進入初院就讀之前,她並不十分留意中國時事,選擇這門陌生的課程純粹因為好奇。
如今,經過近兩年的學習,連金不僅對中國發展的課題興趣盎然,她還希望在完成學業後,能夠到新加坡的公共部門服務,從事和中國事務相關的工作。
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緊密配合政府務實的發展策略,官方幾年前就力推「雙文化」教育,而該國教育部也以栽培擁有「雙文化」視野者為中國通識課程的確立目標。不過,其實有許多學生和連金一樣,在選修中國通識的時候,並不「功利」,他們在沒有預設目標的情況下接觸當代中國,反而讓他們對中國產生意想不到的濃厚興趣。
18歲的連金是混血兒,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新加坡華人。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學,去年從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級學院時發現英華首次開辦英文中國通識課程。聽了老師的介紹後,她覺得課程內容相當有趣,決定選修這門課。
當時,她的同學都對她的選擇感到費解。
連金說:「一些同學笑我說,為什麼要選修這門課,對我的未來完全沒有幫助。我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我純粹是想學習一門新的知識。現在,我很慶幸自己的這個決定,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課程。它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深入了解中國這個複雜又多面的國家。」
中國通識的課程內容圍繞四個主題:「社會與文化」、「統治與權力」、「發展與挑戰」和「中國與世界」。課程沒有正式的一套教材,所以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時常翻閱報紙、時事和學術期刊,還有廣泛閱讀書籍。就因為沒有「一加一等於二」的固定標準答案,學生必須通過積極討論和客觀分析來應付問題,而這對他們來說,也是這個中國通識課程的魅力所在。
新加坡本地新晉爵士歌手向洋也是英華初級學院的學生,他和連金是同學。記者訪問他時,開玩笑地問他是否因為想打進中國市場,所以選修這門課。
他很認真地回答說:「如果平時只單純通過報章和電視了解中國,只能有膚淺和表面的認識。自從修讀這項課程以後,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各方對中國的評價,自己也更成熟了。」
「中國通識」課會更熱
「中國通識」以中、英語為教學媒介,是為了豐富新加坡雙文化精英的類型。另一方面,有人曾提出中國通識設計可能著重於了解中國,可能忽略了西方元素。
今年獲頒外交部海外獎學金並將到北京大學修讀國際關係學的林怡君(19歲)是淡馬錫初級學院的畢業生。她中學念的是德明政府中學,是語文特選班學生。她自認華文能力不弱,卻選擇以英文修讀中國通識課程。
林怡君說:「我並不覺得修讀中國通識會讓我們失去分析中國課題客觀性,或導致我們偏袒中國。新加坡教育制度教導我們必須以開放的思維看待問題,而我們的環境原本就非常西化,中國通識和其他雙文化課程較著重於中國內容,其實是很好的平衡。」
目前在英華初院修讀英文中國通識的陳柏仁(17歲)則覺得,各界輿論都明確地預示中國將在21世紀中,成為非常重要的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會遠遠把歐美拋在後頭,因此他覺得中國通識課程把內容集中在中國的發展是理所當然的。
隨著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今年推出PSC中國獎學金計劃,還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宣布的「海外發展計劃」,淡初中文中國通識負責老師陳可揚(29歲)認為,大環境的利好因素應該會讓這項課程更受矚目,甚至是更受歡迎。
以淡初的情況為例,課程2007年開辦時,首批修讀華文中國通識課程的學生是20人,英文課程的人數則是20多人。今年,淡初兩個年級的雙語中國通識課程總共有超過150多人選修,增幅顯著。另外,該校也有許多外籍學生修讀英文中國通識課程,包括來自韓國和越南的學生。
陳可揚認為,新加坡教育部在推廣中國通識課程方面下了許多功夫,給予教師充分的幫助。如果中國通識接下來要擴大,比較棘手的是師資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國通識課程的教師,必須受過一定的歷史訓練,而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教導文科經驗的教師並不多。
根據該國教育部提供的資料,目前新加坡有14所學校提供英文中國通識課程,10所學校提供華文中國通識課程。其中華僑中學、裕廊初級學院、立化中學、淡濱尼初級學院、淡初、維多利亞初級學院和義順初級學院兩種版本的中國通識課程都有學生修讀。(陳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