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在京為新書《我認出了風暴》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涉及到「語文教育」的話題,這場沙龍不僅邀請到來自高校和中學的名師與作家共同探討,還吸引了不少家長到場「取經」。
新華社資料圖
《我認出了風暴》精選了鮑爾吉·原野、雷平陽、李敬澤、李娟、李修文、劉亮程、塞壬、張天翼、周曉楓九位當代優秀散文家的代表作,呈現了中國散文近二十年來最豐美的收穫。該書的選編緣起於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張莉為本科生開設的「當代散文作品研讀課」,在同學們中引發的熱烈討論。
書名「我認出了風暴」取自裡爾克的《預感》,張莉以此來表達自己讀到這九位作家作品時的心情。她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就是有更多的人讀到它,能從中看到漢語之美。」
對此,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談到,漢語不僅僅擁有美感,同時還擁有一種力量。在他心目中,優秀的散文作品應該反映時代複雜的經驗,同時對人類難以言明的內心世界予以準確、精煉而又富有藝術性的描摹。
張莉發現,很多學生的寫作已經在長期的應試訓練中形成了一種固定格式,「寫風景就用這段話,寫分別就用那句話,但真正的寫作不應該是這樣的。」她希望,通過閱讀當代散文佳作,幫助年輕人拓寬視野,用筆和世界重新建立起聯繫。
北京市特級教師鄧虹在讀了這些散文之後,也開始向身邊的老師和學生們推薦。
談到寫作,青年作家張天翼提到,她的老師曾說,你沒有見過,就不要寫它。永遠要寫你知道、你熟悉、你見過的東西。你要真誠,每一個句子都要誠實。老師的這段話,影響了她此後的散文創作。
北師大文學院院長王立軍曾多次參與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他指出,閱讀在整個語文教育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去做一兩道閱讀理解的問題,而是要培養學生真正地去理解文本,真正體會到文本的妙處所在。」
(原標題:名師與作家共議 「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 李俐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