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如何和作者達成深度精神交流?教育工作者和作家給出答案

2020-12-13 騰訊網

散文在語文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不過在套路式、同質化答案或過度闡釋、拔高闡釋等現象下,學生應如何回歸正確的「閱讀理解」,在散文中真正分享作者的人生經驗,獲得語言美的浸潤呢?12月5日,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舉辦了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相關作家及一線教育從業者對上述話題做了探討。

▲「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的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現場。

散文讓人理解世界的複雜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注意到,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如今從事寫作的人越來越多,文字作品空前廣闊,然而其中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作品卻鳳毛麟角。在他看來,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散文作品應該反映時代複雜的經驗,同時對於人類曖昧難明的內心世界予以準確、精煉而又富有藝術性的描摹。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也認為,好的散文幫助讀者去理解世界的複雜性,讓人看到這個世界的「情」,還原人所以成為人的東西,重新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繫,而不至於變成麻木的「面具人」。

▲李敬澤在閱讀沙龍上發言。

散文作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觸表現自己向外界、向自身探索的成果,也豐滿著讀者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比如塞壬的《奔跑者》,講一個男人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女兒,他特別想念妻女,想同她們一道死,直到有一天這人做了一個夢,發現在夢中要觸摸妻子的手時卻退縮了。那一刻,他發現自己的愛是含有自私的。」張莉說道。正如「認出了風暴一般」,非虛構的散文也在那一刻指認出生活裡諱莫如深甚至難以啟齒的地帶。

此外,當網際網路上充斥陳詞濫調,短、平、快的流行語正簡化文字的表現力時,散文作家依然探索著語言的深層維度。李敬澤認為,漢語不僅是「瓷器」,還應是「鋤頭」,漢語既有美,也有著力量。散文不僅讓我們抵達生活的深處,更讓我們領略漢語的美和力量。

閱讀散文應是心與心的碰撞

有學者注意到,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文閱讀不乏定式套路,閱讀理解中,一句話被「掰」碎了逐字解讀,文本被過度分析,甚至架空文章本意。張莉認為:「閱讀理解不應該將學生的趣味捆死,而應該有讓學生抒發己見的窗口,培養對漢語語言的審美。」

▲張莉在閱讀沙龍上發言。

閱讀散文本應是心與心的碰撞、感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軍指出,閱讀的重點應當是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他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劃分為四個依次遞進的階段: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鑑賞能力與模仿應用能力。他多次參與教育部統編教材的編寫,特別提出教育改革已經滲透到了語文閱讀領域,新編選的教材與之前有所不同。比如課本後的題目有時只設計一兩道簡單的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去做個性化、自主化的思考,去真正理解文本,而不是一味遵循所謂的標準答案。

▲新書《我認出了風暴》由張莉主編,遴選了鮑爾吉·原野、雷平陽、李敬澤、李娟等9位優秀散文家的代表作。

「語文教育核心是要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語文素養。」王立軍說道,「一是語言的運用能力,這是基本功;其次是思維能力,要從文章中獲得思維邏輯的訓練,學習作者的謀篇布局;然後是審美鑑賞能力,能夠鑑賞文章的思想之美與語言之美;最後是發掘文章中優秀文化底蘊的能力,獲得文化的浸潤。」具體到散文的閱讀,王立軍指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既要領略散文高度自由與靈活的語言、題材與表達方式,也要抓住散文中的靈魂主旨,與作者達成深度的精神交流。

作者:本報駐京記者 彭丹

圖片:石皓、大鵬/攝

編輯:陸正明

責任編輯:江勝信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被忽視的當代散文閱讀,聽聽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們怎麼說
    日前,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在京為新書《我認出了風暴》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因為涉及到「語文教育」的話題,這場沙龍不僅邀請到來自高校和中學的名師與作家們共同探討,還吸引了不少家長到場「取經」。
  • 當畢飛宇、歐陽江河成為語文老師,他們會教什麼?——首屆「作家進...
    閱讀的根本意義在於心靈能否被打動,在於閱讀後有何成長與領悟,而不是糾結到底記住了什麼。劉牧原的問題是當下學生群體也是教師群體,尤其是語文教師共同的疑惑。語文教學的目標向來是學界討論的熱點。與文化傳承、文學修養、語言習得密切相關的語文課,怎樣才能在青少年的精神塑造和心智啟迪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如何引導學生在身心成長時期通過文學閱讀建立通往廣闊世界的橋梁?
  • 作家葉開稱語文教育在表演和說謊 教材教法均作假
    >本報記者 王波上海作家葉開在客廳裡和客人聊著孩子的教育問題,女兒喬喬就坐在他旁邊,時不時插上兩句嘴,偶爾還發出咯咯的笑聲。2009年,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與研究》主編曉蘇的邀請下,葉開在《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上,一口氣寫了12篇專欄文章,對語文教材和語文教育的現狀進行批判。曉蘇提議專欄取名「語文現狀批判」,葉開認為這個名稱「太泛」,建議改為「語文之痛」。「他剛好經歷了女兒接受語文教育的過程,他有疼痛感、刺痛感和迫切感。」曉蘇回憶說。
  •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觀察:在求知和樂趣中獲得語言文化的能力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0年全國高考中,高考語文命題思路的變化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熱議的新話題,從中也可以折射出近年來中學語文教育對於夯實閱讀寫作基本知識、考察核心素養與家國情懷、關照社會現實與人文精神等諸多方面教育訴求的逐漸重視。
  • 王本華: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閱讀教學體系——談統編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
    試想「使用」應該是物質的、具體的,「行使」基本與「權利」「義務」等詞語搭配使用,顯然不能反映出「分享」的全部意義。「閱讀即分享」的理念包括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閱讀者通過閱讀分享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內容、觀點、思考等。
  • 如何讓孩子的深度閱讀和寫作能力快速提升一個層次?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脫離淺層閱讀,培養起獨立思考和對現實的分析判斷能力,而兩種能力也是改用部編本語文教材後,語文考試最看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套書有一位重量級主編,那就是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文學獎得主、部編版語文教材的主編——曹文軒教授,他對當今語文教育具有很大影響力。
  • 語文不只是教讀和寫,孩子也有大師的表達,這些才是老師該鼓勵的
    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語文都是主課。語文課應該培養什麼?一是心靈的感受能力,二是語言的表達能力。作者:周國平語文不只是教讀和寫,也是情感教育、心靈教育、人文薰陶。培育學生的感受能力,擁有豐富的心靈,是更重要的目標。
  • 北大高手陳琳琳:語文提分並不難,突破閱讀和表達是重點 ——卓越教育「我是高手」系列(三)
    一頭扎進題海之中,尋求各類標籤式的答案,只是捨本逐末,既讓人容易迷失備考方向,也讓人無心品味語文之美。當然,將語文備考完全歸結於難以言說的「語感」,同樣也是不得其法。  語文學習重在日常的文學積累,而語文備考則須講究一定的方法。具體來說,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閱讀與表達兩個方面。
  • 我們該如何對待語文和語文教育
    尊重語文教育的規律    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是根本,「質量」是追求,而提高質量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就語文學科的學習而言,老師與家長都應該尊重語文的學科規律和學生的發展規律,才能針對不同時段學生的特點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
  • 「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點出當下和未來語文教育方向
    上好語文課、多讀課外書、聽說讀寫並重、社會生活實踐是學好語文的四條重要途徑,中小學生要養成享受閱讀、善於思考、表達交流、自主學習、隨時閱讀的習慣。」 本屆論壇以「閱讀改變教育」為主題,以期在宏闊的視野中尋找閱讀與人文、閱讀與生活的共振,探索科學有深度的閱讀教育。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宋亞雲教授出席並致辭,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教育專家學者、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一線優秀語文教師共500餘人參加本次論壇,共話語文教育,超過50萬人次在線上觀摩了論壇活動。
  • 過度解讀作者意思,日本作家做自己的閱讀理解懷疑人生.我當初咋想的來著?
    語文考試中,大家肯定沒少做過關於作者想法、文章中心思想等閱讀理解的題目吧?
  • 作者都答不出的語文閱讀到底在考什麼?
    又是一則類似的新聞,作者王亞的文章《清明》入選語文閱讀題考卷,作者本人卻答不對多少,僅以六分的低分飲恨考場。近些年,作者本人親自做語文閱讀題,又屢次低分收場,常見諸報端,引來諸多熱議。那語文閱讀理解到底在考什麼,這讓我們從標準答案說起。本著一切不以實際情況為證據的侃侃而談指點江山都屬於無稽之談的根本原則,讓我們看看江蘇省2018年的高考閱讀題:
  • 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後來我在豆瓣上刷到了4本閱讀書籍,看完之後,我只想感慨:相見恨晚!接下來,我就從讀書筆記、目錄讀書法、垂直型閱讀、如何實踐和虛構類閱讀技巧來講解這個問題。一、學做讀書筆記第一本是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很適合新手學習如何做讀書筆記。作者是位筆記本達人,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
  • 兒童文學閱讀教育的盲點和突破口
    兒童文學的閱讀教育需要實現兒童文學界與教育界的大融合,需要推動兩大學術領域,就閱讀教育的基礎理論建構和實踐的模型方向給出規律總結。而今,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統編版語文教材重視閱讀教學活動,且鼓勵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在很多地方,閱讀課程已經作為校本課程進入區域的教學體系。對於學前教育而言,幼兒期的兒童正處於審美心理的萌發階段,幼兒期也正是讀寫能力萌發和閱讀接受的關鍵萌發期,兒童文學正是建構幼兒閱讀課程最好的閱讀材料。將閱讀教育引入學校教育體系已經成為共識,然而,閱讀教育如何再進一步,卻始終在理論破解和實踐推進上徘徊。
  • 語文如何實現深度學習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把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從低到高分成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一層和二層為「淺層學習」,四至六層為「深度學習」。要實現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轉變,必須由傳承知識的學習走向創新知識的學習,學生要從知識的傳承者、消費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貢獻者。
  • 閱讀在語文教育中很重要?北京名師與作家共議,家長來「取經」
    日前,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在京為新書《我認出了風暴》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涉及到「語文教育」的話題,這場沙龍不僅邀請到來自高校和中學的名師與作家共同探討,還吸引了不少家長到場「取經」。
  • 『教育雜談』從英語教材怎麼教Critical Thinking看語文「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能力該怎麼雞
    邏輯推演到這裡,出現本文第一大漏洞:離開Critical Thinking賴以生存的西方文化情景,在以讚美歌頌為主的國內教育體制下,這不是在培養未來的高考「零分作文」嗎?!必須承認,這是我寫本文最大的破綻:我的小孩還沒到要語文深度思考來決勝負的時候,所以這一節是純推演。清末教育家和官員黃遵憲寫過一句氣勢磅礴的話: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 深圳百名校長和教育工作者齊聚龍華 共話未來教育建設
    此次,龍華區教育局與清華合作,共同舉辦本次課題立項研討會暨未來學校校長論壇、龍華區創新實驗班校際教研交流活動,一起助力確保課題立項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會上,圍繞如何建好未來學校、如何上好未來課堂課,深圳百名校長和教育工作者齊聚龍華,共話未來教育建設。《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和實施路徑。
  • 本周日作家說書重磅開講:如何教育出「別人家的孩子」?
    《好父母養出好孩子》一書的副題是「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教育沒有那麼簡單,因此副題特別點出兩個字「思考」,也是說教育問題需要父母去「思考」。但是作為普通人,沒有教育學背景和知識,怎麼能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呢?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原標題: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