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語文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不過在套路式、同質化答案或過度闡釋、拔高闡釋等現象下,學生應如何回歸正確的「閱讀理解」,在散文中真正分享作者的人生經驗,獲得語言美的浸潤呢?12月5日,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舉辦了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相關作家及一線教育從業者對上述話題做了探討。
▲「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的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現場。
散文讓人理解世界的複雜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注意到,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如今從事寫作的人越來越多,文字作品空前廣闊,然而其中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作品卻鳳毛麟角。在他看來,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散文作品應該反映時代複雜的經驗,同時對於人類曖昧難明的內心世界予以準確、精煉而又富有藝術性的描摹。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也認為,好的散文幫助讀者去理解世界的複雜性,讓人看到這個世界的「情」,還原人所以成為人的東西,重新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繫,而不至於變成麻木的「面具人」。
▲李敬澤在閱讀沙龍上發言。
散文作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觸表現自己向外界、向自身探索的成果,也豐滿著讀者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比如塞壬的《奔跑者》,講一個男人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女兒,他特別想念妻女,想同她們一道死,直到有一天這人做了一個夢,發現在夢中要觸摸妻子的手時卻退縮了。那一刻,他發現自己的愛是含有自私的。」張莉說道。正如「認出了風暴一般」,非虛構的散文也在那一刻指認出生活裡諱莫如深甚至難以啟齒的地帶。
此外,當網際網路上充斥陳詞濫調,短、平、快的流行語正簡化文字的表現力時,散文作家依然探索著語言的深層維度。李敬澤認為,漢語不僅是「瓷器」,還應是「鋤頭」,漢語既有美,也有著力量。散文不僅讓我們抵達生活的深處,更讓我們領略漢語的美和力量。
閱讀散文應是心與心的碰撞
有學者注意到,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文閱讀不乏定式套路,閱讀理解中,一句話被「掰」碎了逐字解讀,文本被過度分析,甚至架空文章本意。張莉認為:「閱讀理解不應該將學生的趣味捆死,而應該有讓學生抒發己見的窗口,培養對漢語語言的審美。」
▲張莉在閱讀沙龍上發言。
閱讀散文本應是心與心的碰撞、感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軍指出,閱讀的重點應當是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他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劃分為四個依次遞進的階段: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鑑賞能力與模仿應用能力。他多次參與教育部統編教材的編寫,特別提出教育改革已經滲透到了語文閱讀領域,新編選的教材與之前有所不同。比如課本後的題目有時只設計一兩道簡單的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去做個性化、自主化的思考,去真正理解文本,而不是一味遵循所謂的標準答案。
▲新書《我認出了風暴》由張莉主編,遴選了鮑爾吉·原野、雷平陽、李敬澤、李娟等9位優秀散文家的代表作。
「語文教育核心是要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語文素養。」王立軍說道,「一是語言的運用能力,這是基本功;其次是思維能力,要從文章中獲得思維邏輯的訓練,學習作者的謀篇布局;然後是審美鑑賞能力,能夠鑑賞文章的思想之美與語言之美;最後是發掘文章中優秀文化底蘊的能力,獲得文化的浸潤。」具體到散文的閱讀,王立軍指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既要領略散文高度自由與靈活的語言、題材與表達方式,也要抓住散文中的靈魂主旨,與作者達成深度的精神交流。
作者:本報駐京記者 彭丹
圖片:石皓、大鵬/攝
編輯:陸正明
責任編輯:江勝信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