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把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從低到高分成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一層和二層為「淺層學習」,四至六層為「深度學習」。要實現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轉變,必須由傳承知識的學習走向創新知識的學習,學生要從知識的傳承者、消費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貢獻者。學習目標的不同決定了學習方式的不同,深度學習在學習方式上應該是批判性、整合式、遷移式學習,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致用學習。
嘗試多元化解讀
深度學習首先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就語文學科而言,多元化解讀是許多傑出文字給我們創造的閱讀提升機會,也是人們在文學閱讀中獲得的一種獨有的快樂。解讀的多元化,本身就是文學作品人文豐富性的表現。
在導讀名著《駱駝祥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讀祥子的悲劇。關於祥子悲劇價值的解讀,顯然不能只有一種答案。有人認為,祥子的悲劇是對舊社會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訴;也有人認為,祥子的悲劇反映了愚昧文化給人帶來的肉體、精神上的雙重傷害……祥子的悲劇是個人與命運衝突的結果,在無力掌控的命運面前,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藉自己的力量打敗命運,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摧殘了祥子。
上述探究是對《駱駝祥子》這部著作很有見地的解讀,學生在閱讀及思考中碰撞產生這些見解,無疑會讓他們對小說和人物本身有更豐富、更立體的認識。
鼓勵批判性思考
深度學習是一種批判性學習。只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才有可能完成知識傳承向知識創造的轉變。批判性解讀可以是對作品表達的思想觀點局限性的批評和否定,也可以是對長期形成的作品權威性解讀的質疑和批判。
韓愈《馬說》開宗明義: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表達了韓愈對千裡馬被埋沒的感慨和遺憾。這裡就有一個關於人才觀的討論,伯樂相馬是中國傳統的人才觀,是建立在人身依附的人治框架下的人才觀,這種人才觀在千年之前的唐代是無可指責的,韓愈能發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喟嘆,即使是今天也值得我們讚賞他對人才的愛惜之情。如果引導學生在這裡做一次批判性閱讀的嘗試,顯然特別有價值:法治社會與人治社會的本質區別在哪裡?新的人才觀的真正定義是什麼?現代「千裡馬」應該怎樣展示自身價值?凡此種種,都是可以也是有必要思考的話題。這便是對作品內涵的人文思考和人文批判。
對學生進行人文批判精神的培養,可以視為培養批判性思維的一種努力,也是有益於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一種努力。
探尋經典的現代價值
人們閱讀《範進中舉》幾百年了,不同時代的讀者會從中讀出笑聲或眼淚。可是,不同時期笑和淚的內涵或許不同。呼喚革命的年代,將《範進中舉》讀作刺向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匕首,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在當下,如果僅僅是這樣閱讀,讀書的真正意義也許就有迷失。逼瘋範進的不是文化,甚至不是科舉,而應該是科舉後面那兩個沉重的大字:利益。中與不中,天淵之別,看似罪在科舉,可科舉何罪?範進們讀書本不在讀書,讀書不過是奔向巨大利益的手段;考試本不在考試,考試不過是通向分一杯羹的橋梁。從範進的時代到今天,科舉沒有了,但範進並不少。原因何在?只要功利是教育的目標,無論什麼階段,範進的陰魂永遠不會消散。將《範進中舉》放到當下的語境來解讀,範進對於我們就有了更多當下獨有的意義和價值。
深度學習必然要進一步重構課堂。只要有學習發生的地方就是課堂,語文課堂有必要向生活延伸,讓學生到教室外面體驗生活、認識生活,用眼睛發現世界,用筆將真實的想法記錄下來。這樣,學生的積累就是自發的、有創造性的。當深度學習成為教與學雙方的自覺意識,學習將會變成一種生活、一種享受。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翠園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6年03月0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