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讀書途中重要科目,也是過去學生們每次考試後歡天喜地的科目。但是,近年來的考試,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語文在考查學生的文學沉澱、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上逐年提高分值和難度,而且在考查古文功底上要求背記的文章從小學到高中都在增多,可以這麼說,語文的學習從基本的國語普及教育走向深度教育,得分將越來越難,這也是從小學到高中很多語文老師的拉響的警報。如果我們的家長和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僅僅依靠學校、老師,那不僅得不到高分,也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漢語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發展了幾千年,不僅典籍充棟,而且從內容到形式的發展是非常豐富的,而且還在發展。如果不充分學習文言文,不僅對了解古代文獻存在問題,就是我們的日常用語也缺乏生氣。每一個國家的語言都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思想和風俗等的結晶。比如:成語、諺語、歇後語和對聯包含的內容如果用當代白話來說的話,費很多口舌才解釋的清楚,而用三個字、四個字等少量的幾個字大家一目了然,而這些從哪裡來,就要從古代文獻和近現代中外經典文學中來。不學習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的,也得不到高分。所以,家長和學生在每一階段都要對所要讀的書進行超前的規劃和行動,迎接正在走向深度的語文。
對於孩子,青春少年兒童,他必然喜歡籃球,足球,玄幻,遊戲,她必然喜歡花裡胡哨的動畫貼,遊戲、穿越、青春言情,他(她)對於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使用一定是無師自通,而且魂牽夢繞,所以這些用不著引導。需要引導的是那些被他們認為無用也可以感動他們的古典詩詞歌賦,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這個恰好不是人人一開始就喜歡的,這才是我們家長在小學到高中需要引領和督導的。那麼究竟需要孩子了解什麼,讀什麼呢?
在學習語言的第一階段,從說話開始到小學的整個階段,都可以貫穿成語、諺語和歇後語的教育。這些語言文字簡短精煉,信息量大,是構成漢語非常重要的內容。小學階段很多優秀的語文老師都引導孩子們注意好詞好句,在寫作文的時候,對寫進貼切成語的多少進行表揚,成語語言和生活的濃縮精華,諺語和歇後語也同樣如此。比如:肯定讀書人將來掙的錢比下勞力的人掙的錢多,可以用「力大養本身,智大養千人」;教育人凡事要有預見性,可用「寧教備而不遇,不教遇而不備」; 建議人慎重交友時,可用「寧撞金鐘一下,不打繞鏺三千」;再如:「喉背兒(哮喘)咳嗽——沒得談頭」表明兩個人思想觀點不合,沒有談話的必要;回家看望父母,天色將暗,父母擔心夜路不安全,於是說「曬乾的穀子——開攆(碾)」催孩子快點走。這些語言比起我們平時說的乾癟癟的話是不是更有文採和智慧呢?
對聯,是一個比較難的東西,不僅生活中經常遇到,而且現在的考試經常涉及到。所以,家長很有必要在閒暇之餘收集一些富有思想意義和勵志的對聯薰陶勉勵孩子。比如:「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詩詞,唐詩宋詞是所有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東西,每個人都能念那麼幾首。詩詞,講韻律,朗朗上口,唐詩形象生動,包羅萬象,宋詞賦情逸致,金戈鐵馬,各有千秋。可以這麼說,唐詩宋詞的內容精深博大,對於涵養一個人的文學修養絕對有很大的益處。
在此,特別建議讀讀毛澤東的詩詞,毛澤東學問博大精深,又兼創業領袖的風範,語言和內容絕對不是之前的騷人墨客可比。他的詩詞,用典甚多,形象生動,氣勢豪邁,能學到很多東西。至今,很多膾炙人口句子依然被人傳誦,比如:「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清平樂·會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等,在初高中課文中也有多篇毛主席的詩詞,在公務員考試中也出現多次。所以,很有必要讀讀。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成語、諺語、歇後語、對聯和唐詩宋詞不僅可以豐富一個人的語言功底,增加表達能力,而且在幼兒階段可以增加記憶力,幼兒階段從單詞、雙詞到多詞句的發展過程就是孩子記憶力的發展過程。這些東西,不一定需要孩子理解,但是促進他的記憶力的增強,促進神經細胞的分化是有很大作用的,對未來的學習無疑有巨大推動作用。
閱讀欣賞方面,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外近現代文學無疑是必須涉及的。中國古典文學方面,《詩經》《論語》《孟子》《莊子》《世說新語》《古文觀止》經典等應該成為必讀,明清小說中的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尤其是前者那是必讀,有餘力的讀讀《資治通鑑》和《史記》。
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這些小說,可能在趣味性上孩子們一開始不太感興趣,但是家長引導甚至伴讀,或者影視與名著對比著看,效果會更好。這些小說的語言豐富,成語,詩詞用的比較多,語言也非常精煉,對於孩子的語言認知有非常大影響,再有,這些小說的藝術構思也非常巧妙,有些敏感的孩子很容易發現,但是有些人就需要大人的引導指點了。這些小說能看懂固然很好,看不懂也不要緊。在小學初中能夠看這四本書,能看完,從內容到語言略知一二已經非常不錯,已經為文言文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根基,
接著看看《詩經》《論語》和《莊子》的原文和翻譯的對照本,再說其他,如果有人指點一二,可以這麼說,到初三為止,這個小孩的文言文閱讀和感悟能力已經達到相當的境界。
中外近現代文學,魯迅、茅盾、巴金、巴爾扎克、莫柏桑、雨果、歐·亨利、屠格涅夫、託爾斯泰等人的經典著作是必須要看的,當代中外名家的代表作也是要看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認認真真的看過相當的文學作品,對於語言的魅力和社會的認識是欠缺的,也僅僅停留在對自己生活一隅淺薄感知中,即使你走遍千山萬水,因為生活閱歷認知仍然不夠。
最後一點就是語文的思維和共情能力,就是說不僅注重語文思維,而且要培養語文情感,和要表達的社會意義和人類的共通情感。如今,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但是孩子對於家庭社會的認知普遍較弱,因為他們在意的是他們自己的愛好。對於家庭的情感、經濟、各成員間的職業、勞動性質成績越好的孩子認知越好,成績越差的孩子越模糊,對於社會也是如此。很多學生從不看新聞,也不關心周邊時事和國家時事,久而久之,自然缺乏人情時事以及政治的敏感性,更缺乏分析判斷標準和能力。
比如,初中考試中多次出現關於「父親」的文章,因為缺乏對於自己父親的觀察和了解,自然對於文章中的提問把握就成問題,高考中對於違反交通規則的父親舉報,有些人就難以把握標準和分寸,這些就是缺乏事物事件本身的社會意義的認識。作為學生,了解認識家庭、社會,讓學習的知識與家庭、社會聯繫,產生有價值的情感。否則,不僅你的自我意識將與你的年齡不匹配,即心理年齡低於實際年齡。同時,考試中,也不可能得到高分。
也許,有人提出大量刷題來解決,但是刷題只能刷出記憶和技巧,刷不出情感,更刷不出社會意義,我不相信那位學生可以刷出對父親和母親的情感,刷出對超級工程和大國工匠的讚嘆。
語文,從小學到高中正在強化廣度和深度,也正在強化它的運用功能,這是思維深度表達的需要,也是社會進入深度發展的需要,我們每個人只能適應這種需要,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學習知識,學習生活,學習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