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決戰深度貧困 昔日窮山村正在蛻變

2020-12-22 新華網重慶頻道

  左上圖:4月8日,巫溪縣紅池壩鎮金竹坪,原本破舊的農屋變身獨具特色的民宿,與自然田園融為一體,吸引了不少遊客。記者 鄭宇 攝

  右下圖:紅池壩鎮地處巫溪、雲陽、開州三個區縣交界處,距離三座縣城都超過100公裡,車程3個小時

  「一橫一縱」幹線公路

  紅池壩鎮結合城(口)開(州)高速公路和巫(溪)雲(陽)開(州)高速公路的建設,規劃了「一橫一縱」幹線公路。

  「一橫」省道S502從紅池壩鎮漁沙村直到開州雙廟埡口,未來連接城開高速

  「一縱」縣道X002將打通雲陽江口鎮至紅池壩景區的道路,未來連接巫雲開高速

  如何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重慶聚焦18個深度貧困鄉鎮,實行領導幹部定點包幹機制,從改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各項扶貧惠民政策4個方面深度發力。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巫溪縣紅池壩鎮,發現當地道路連通了,產業發展了,鄉村變美了,村民吃上旅遊飯了。決戰深度貧困,昔日窮山村正在蛻變。

  紅池壩鎮的變化,正是我市決戰深度貧困的一個縮影。

  4月11日,星期六。上午10時許,巫溪縣紅池壩鎮茶山村古月居民宿主人胡光元,正在廚房忙著燒火、切菜、煮飯,準備迎接10多名毗鄰的雲陽縣客人來民宿遊玩。這將為他帶來不下500元的收入。

  這在過去,胡光元想都不敢想。他所在的紅池壩鎮原名中崗鄉,是巫溪縣最偏遠的鄉鎮,更是經過幾輪扶貧剩下的「硬骨頭」。2014年,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957戶、371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5%。當地民間流傳一句話:「有女莫嫁中崗鄉,山高路遠難見娘。」

  變化源於2017年8月,重慶市將紅池壩鎮納入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針對短板進行攻堅;變化更緣於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視察重慶後,當地幹部群眾在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激勵下,齊心聚力,奮力向前。

  依託緊鄰紅池壩景區的區位優勢,紅池壩鎮精準實施「旅為龍頭、農為基礎」的旅遊扶貧戰略,走出了一條「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2019年底,紅池壩鎮貧困發生率降至0.42%,昔日的窮山村正在蛻變。

  借力突圍 「最遠」變「最近」

  交通建設

  紅池壩鎮有多遠?

  巫溪縣副縣長、紅池壩鎮黨委書記王仕傑介紹,紅池壩鎮地處巫溪、雲陽、開州三個區縣交界處,距離三座縣城都超過100公裡,車程3個小時。交通成為制約紅池壩鎮發展的最大瓶頸。

  但紅池壩鎮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背靠巫溪縣紅池壩景區。只要打通了連接景區的通道,該鎮最偏遠的茶山村、九坪村離紅池壩景區僅20多公裡。

  「經過多次調研論證,我們確定了借力紅池壩景區,實現農旅融合的『突圍』路徑。」王仕傑說:「也就是布局的所有產業,都圍繞旅遊來做文章。」

  紅池壩鎮結合城(口)開(州)高速公路和巫(溪)雲(陽)開(州)高速公路的建設,規劃了「一橫一縱」幹線公路。其中,「一橫」省道S502從紅池壩鎮漁沙村直到開州雙廟埡口,未來連接城開高速;「一縱」縣道X002將打通雲陽江口鎮至紅池壩景區的道路,未來連接巫雲開高速。兩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紅池壩鎮可實現1小時到巫溪、雲陽和開州,4小時到主城,從過去離巫溪縣城最遠的鄉鎮變成該縣到主城最近的鄉鎮,同時成為紅池壩景區的「西大門」和「前客廳」。不僅如此,這兩條分別連接開州和雲陽的幹線公路,還將形成巫溪紅池壩—開州雪寶山—雲陽龍缸景區生態旅遊環線,助推巫溪、開州、雲陽三個區縣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民房變民宿 吃上旅遊飯

  農旅融合

  農旅融合,不是農業和旅遊的簡單疊加。

  長期以來,紅池壩鎮交通閉塞、發展落後,老百姓衛生習慣較差,人居衛生環境髒亂差。

  王仕傑說,紅池壩鎮結合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鼓勵村民開展環境衛生評比來培養衛生習慣。同時,採取「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思路,在靠近主幹道、產業基礎好的地方,引導村民就地取材,對畜禽圈、柴禾堆、晾曬架、菜園地等農村常見事物進行規範、改造和提升,保留農村特有的農耕文明和鄉土元素,把農村常見的田園風光變成風景。

  春日暖陽下的茶山村,寬敞的馬路通達到戶,白牆青瓦的民居依山而建,統一流轉的土地都種上了李樹,農戶院壩乾乾淨淨,柴禾整整齊齊。房屋旁村民的自留地,都用竹製柵欄圍起來,田園裡瓜豆上架、蔬菜成行,一派樸實自然的田園風光。

  去年年底,胡光元所在的茶山至九坪農旅融合示範片成功創建「紅池雲鄉」AAA景區。包括胡光元在內的20多戶村民將民房改造為民宿,吃上了旅遊飯。

  乾淨整齊的院落和樸實的田園風光,同樣為龍臺村五社金竹坪的居民們帶來了直接收益。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將幾戶村民的舊房子改成了特色民宿,還建起了茶葉加工車間和竹木加工廠。金竹坪民宿自去年8月營業以來,短短4個多月就實現住宿、餐飲、竹木產品銷售收入30餘萬元,帶動了25戶建卡貧困戶戶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2019年,紅池壩鎮獲評「重慶氣候養生地」及「網友最想去的十大重慶氣候宜居宜遊鄉鎮」,基本構建起「春品茶賞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藥採蜜、冬民俗戲雪」的四季農旅融合格局。

  「樣板田」示範 產業留村裡

  發展破題

  產業是脫貧攻堅的「牛鼻子」。

  紅池壩鎮「九山微水一分田」,且大部分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土地零散、高差明顯。在這樣條件惡劣的山區,產業該如何破題?

  圍繞旅遊這個龍頭,市農業農村委扶貧集團和紅池壩鎮經過多番論證,規劃並發展了茶葉、核桃、脆李、中蜂、中藥材、草食牲畜等特色產業,通過合理布局產業,將山區「高中低」立體氣候轉化成了特色產業上市時間「早中晚」的市場優勢。

  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現代農業對種苗農資的使用、田間日常管理等都有嚴格要求,當地青壯年普遍外出務工,在家的老人沿襲傳統的種植養殖觀念,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難,產業即使進了村,技術卻沒跟上,效益也上不去。

  如何把產業真正「留」在村裡?紅池壩鎮依託市農業農村委扶貧集團,重建基層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通過推行田管「三統三代」,即由政府統一購買技術服務、統一採購種苗農資、統一開展田間管理,對無勞動力的貧困戶由村集體或專業合作社代種代養來解決田管等問題。

  王仕傑說,紅池壩鎮建立了鎮級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及13個村級產業示範基地,通過這些「產業樣板田」的示範作用,帶動村民主動參與產業發展。還培養了40多名本土技術人才,在每個村都建起了留得下來的產業技術服務隊伍。

  以中低山段發展的辣椒產業為例。2018年,鎮上號召農戶種植「葉菜(馬鈴薯)+辣椒」時,村民都不肯,一年下來只搞了80畝。大伙兒沒洩氣,在「樣板田」裡用辣椒套種各種蔬果。當年,位於漁沙村的「樣板田」一季下來收了三四千斤辣椒,還搶種了一季花菜,一畝地的產值達到了7000多元。這下,村民們主動要求種辣椒。第二年,紅池壩鎮的辣椒產業就發展到了1500畝。

  王仕傑介紹,目前,紅池壩鎮糧經作物種植比由7∶3調整至2∶8,實現了貧困戶產業100%全覆蓋。

  18個深度貧困鄉鎮

  石柱縣中益鄉

  巫溪縣紅池壩鎮

  巫溪縣天元鄉

  奉節縣平安鄉

  豐都縣三建鄉

  雲陽縣泥溪鎮

  城口縣雞鳴鄉

  城口縣沿河鄉

  武隆區後坪鄉

  酉陽縣車田鄉

  酉陽縣浪坪鄉

  彭水縣大埡鄉

  彭水縣三義鄉

  巫山縣雙龍鎮

  開州區大進鎮

  秀山縣隘口鎮

  萬州區龍駒鎮

  黔江區金溪鎮

  4方面深度發力帶來4個深刻變化

  1 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方面

  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15公裡,172個行政村中已通客車153個;統籌整合各類水利項目資金6.45億元,實施農村飲水、水土保持、小水電扶貧等水利工程項目489個,新修人畜飲水池1141口,5.8萬貧困人口受益;大力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新建及改造配變301臺,10千伏線路413公裡,低壓線路681公裡。

  2 農村產業結構方面

  18個深度貧困鄉鎮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深度調整產業結構,糧經比例從2017年初的9:1到目前的4:6。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1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97個,引進龍頭企業118家,建立「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7000餘戶。

  3 扶貧政策和扶貧機制方面

  18個深度貧困鄉鎮堅持把脫貧質量放在第一位,深度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截至目前,上述鄉鎮「兩不愁」問題均較好解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952元,安全飲水保障率達到100%。

  4 幹部群眾精神面貌方面

  18個深度貧困鄉鎮將扶貧與扶志、扶智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加大宣傳動員力度,積極開展就業創業培訓,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顯著提升。

相關焦點

  • 重慶將聚焦18個深度貧困鄉鎮、100個定點攻堅村,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
    重慶之聲10月18日訊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最後衝刺階段。記者從昨天(17)下午舉行的全市2020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了解到:我市將聚焦18個深度貧困鄉鎮、100個定點攻堅村,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
  • 「產山不出丈八梁」 漳浦昔日窮山村的「蛻變」之路
    2019年01月30日 12:08:14 來源:東南網 漳浦盤陀鎮產山村荊林祖厝舊貌(產山村委會供圖)  「產山不出丈八梁」這是一句流傳在漳浦多年的諺語,指的是產(窮)
  •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昔日窮山村,今朝幸福園
    「全村1800多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415人。經過幾年的攻堅拔寨,2016年底就申請了出列,村出列已是定局。 」該村第一書記王鈺豪說。  沈橋村山多地少,海拔較高,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大宗作物效益低、收入少。2014年,扶貧工作隊駐村後,通過精準識別、號準窮脈,認為道路不暢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支柱產業是難以增收的關鍵原因。
  • 武都:挪窮窩 興產業 穩脫貧
    國列貧困縣、秦巴山集中連片扶貧攻堅片區縣區、全省連片貧困縣區、全省深度貧困縣區,這些都是隴南市武都區的貧困標籤。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武都區幹部群眾響鼓重錘,盡銳出戰,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全區累計退出貧困村310個,減貧14.75萬人,2019年底剩餘9個貧困村,剩餘貧困人口732戶241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5%。
  • 波瀾壯闊遷徒路 決戰決勝斬窮根——重慶「十三五」25.2萬貧困群眾...
    山城重慶的25.2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亦是如此。這片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高山林立、溝壑縱橫,散居在高寒深石山區的貧困群眾,行路、吃水、上學、看病、安居、致富,無一不難,脫貧之路格外「難走」,易地扶貧搬遷無疑是挪窮窩、換窮業、斬窮根的一把利刃。  扶貧,是鐫刻在重慶年輪上的深深烙印,是直轄時黨中央交辦給重慶的「四件大事」之一。
  • 「走西口」故地的反貧困決戰:​革命老區忻州脫貧攻堅紀實
    這裡黃河、長城交匯握手,太行、呂梁兩山夾峙;這裡是歷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錯處,曾經金戈鐵馬,也曾商賈雲集;這裡是革命老區,也是貧困山區。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這裡成為山西省最大的主戰場,317萬忻州人民與千年貧困決戰,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艱難的歷程,感人的故事,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奮進傳奇,也彰顯了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追夢精神。
  • 一個山村的蛻變
    一個山村的蛻變 2020-12-21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深圳寶安:凝聚多元社會力量 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一、大企業領唱:萬科、碧桂園成為結對幫扶「頂梁柱」 大化是深度貧困地區,其中的掛牌督戰村更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三是勞務協作拔窮根。萬科投入資金728.24萬元,為掛牌村360名在粵務工人員發放穩崗就業補貼,安排公益性崗位607個,並組織1109名掛牌村貧困戶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碧桂園投入60萬元在勝利、鎮西等村開展技能培訓,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139人,實現就業138人。
  • 對外經貿大學|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心理健康教學技能提升培訓班開班
    2020年7月15日,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的「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教學技能提升計劃」——2020年心理健康教學技能提升培訓班在線開班典禮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
  • 修村路、建水廠、搬新居……決戰「三區三州」深度貧困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位於「三區三州」的深度貧困成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三區三州」中的「三區」為:西藏自治區、雲南和四川等四省的藏區、南疆四地州所轄區域;「三州」為: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三區三州,最難啃的硬骨頭。
  • 陝西城固縣:郭家山村的美麗蝶變
    李吉安 攝郭家山村位於城固縣縣城以北15公裡,因當地特殊的土壤、氣候特點,早在清朝中期便開始了桔柑種植。多年前,受制於道路交通、種植技術等多方因素,貧困一直是這裡的代名詞。面對貧困,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村上的產業也是僅能維持生計。「有女不嫁郭家山人」「路是黃泥巴路,房是土坯房,產業就是幾棵桔柑樹。」在村上服務10多年的村支部書記郭樹華說起當年的窘況,仍是唏噓不已。
  • 【走向勝利——決戰決勝市州巡禮】決戰三個「六分之一」——邵陽...
    邵陽是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均佔全省六分之一左右。「決戰三個『六分之一』!」在決戰脫貧攻堅中,邵陽人跳出思想樊籬,放大眼界格局,以改革創新思維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對接國家大戰略;以吃得苦、霸得蠻,敢闖敢試、敢作敢為的「寶古佬」精神,拔窮根、劈富路,一幅美麗、興旺、富足的邵陽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 昔日「窮叮噹」 今日「愛擔當」 ——金秀縣六巷鄉大嶺村脫貧不忘...
    昔日「窮叮噹」 今日「愛擔當」 ——金秀縣六巷鄉大嶺村脫貧不忘感恩黨,捐資戰「疫」獻愛心 2020-02-28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力攻堅 啃下深度貧困硬骨頭
    武定縣是我省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楚雄州唯一的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總量、貧困發生率、深度貧困人口佔比均位列全州10縣市第一,脫貧任務佔全州的1/3。到2019年底,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889戶101586人,是楚雄州脫貧攻堅主戰場。
  • 紅土地上的「綠色減貧」決戰
    原標題:紅土地上的「綠色減貧」決戰——大別山「將軍縣」金寨脫貧紀實巍巍大別山,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映照劉鄧大軍「千裡躍進」的歷史雄姿,如今又見證了一場老區人民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決勝之戰!4月29日,安徽省宣布,革命老區金寨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 昔日省定貧困村,今年本科一批9人上榜!
    三名理科考生成績均在640分以上被四川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三所「雙一流」高校錄取正在書桌前看書的這位男孩叫「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橋驛鎮黑麋峰村村委委員周超告訴小編,近年來,這一理念已快速深植當地群眾心中,通過大力提升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激活了當地內生動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功將昔日的「貧困村」 變成了該鎮遠近聞名的「大學村」 。在現場,不少畢業生表示,希望通過大學的深造,讓自己學有所長、學有專長,將來能夠回到家鄉支持發展建設。
  • 四川閬中:圍繞「鄉愁」做文章 貧困小山村變身「旅遊村」
    2014年,五龍村被認定為四川省定貧困村,精準識別貧困戶49戶,貧困人口160人。兩年時間以來,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就建成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閬中和周邊城市遊客紛至沓來,看山看水觀民俗風情,賞花賞景體驗農耕文化、吃蒸籠宴、住民宿。如今五龍村500多名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成就系列報導之三 2020-12-09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充市南部縣純陽山村第一書記的牽掛:姚大姐的住房咋樣了
    2020年12月8日下午,天氣晴好,暖陽高照,在南充市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一個小山坳裡,一對「姐弟」久別重逢,站在一片綠色的莊稼旁,心裡的話說不完。他們的背後,獨棟二樓的小磚房正在重建中。胖乎乎的「弟弟」是魏小潔,作為第一書記,曾經在這個村裡「戰鬥」了3年。當天,趁著好天氣,他踏上「回家」之路,看望最牽掛的村民姚素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新華社西寧9月19日電 題: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陳凱、王大千、陳煒偉  青海,是民歌中「那遙遠的地方」,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條件所限,這裡也成為決戰「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