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圖:4月8日,巫溪縣紅池壩鎮金竹坪,原本破舊的農屋變身獨具特色的民宿,與自然田園融為一體,吸引了不少遊客。記者 鄭宇 攝
右下圖:紅池壩鎮地處巫溪、雲陽、開州三個區縣交界處,距離三座縣城都超過100公裡,車程3個小時
「一橫一縱」幹線公路
紅池壩鎮結合城(口)開(州)高速公路和巫(溪)雲(陽)開(州)高速公路的建設,規劃了「一橫一縱」幹線公路。
「一橫」省道S502從紅池壩鎮漁沙村直到開州雙廟埡口,未來連接城開高速
「一縱」縣道X002將打通雲陽江口鎮至紅池壩景區的道路,未來連接巫雲開高速
如何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重慶聚焦18個深度貧困鄉鎮,實行領導幹部定點包幹機制,從改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各項扶貧惠民政策4個方面深度發力。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巫溪縣紅池壩鎮,發現當地道路連通了,產業發展了,鄉村變美了,村民吃上旅遊飯了。決戰深度貧困,昔日窮山村正在蛻變。
紅池壩鎮的變化,正是我市決戰深度貧困的一個縮影。
4月11日,星期六。上午10時許,巫溪縣紅池壩鎮茶山村古月居民宿主人胡光元,正在廚房忙著燒火、切菜、煮飯,準備迎接10多名毗鄰的雲陽縣客人來民宿遊玩。這將為他帶來不下500元的收入。
這在過去,胡光元想都不敢想。他所在的紅池壩鎮原名中崗鄉,是巫溪縣最偏遠的鄉鎮,更是經過幾輪扶貧剩下的「硬骨頭」。2014年,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957戶、371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5%。當地民間流傳一句話:「有女莫嫁中崗鄉,山高路遠難見娘。」
變化源於2017年8月,重慶市將紅池壩鎮納入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針對短板進行攻堅;變化更緣於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視察重慶後,當地幹部群眾在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激勵下,齊心聚力,奮力向前。
依託緊鄰紅池壩景區的區位優勢,紅池壩鎮精準實施「旅為龍頭、農為基礎」的旅遊扶貧戰略,走出了一條「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2019年底,紅池壩鎮貧困發生率降至0.42%,昔日的窮山村正在蛻變。
借力突圍 「最遠」變「最近」
交通建設
紅池壩鎮有多遠?
巫溪縣副縣長、紅池壩鎮黨委書記王仕傑介紹,紅池壩鎮地處巫溪、雲陽、開州三個區縣交界處,距離三座縣城都超過100公裡,車程3個小時。交通成為制約紅池壩鎮發展的最大瓶頸。
但紅池壩鎮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背靠巫溪縣紅池壩景區。只要打通了連接景區的通道,該鎮最偏遠的茶山村、九坪村離紅池壩景區僅20多公裡。
「經過多次調研論證,我們確定了借力紅池壩景區,實現農旅融合的『突圍』路徑。」王仕傑說:「也就是布局的所有產業,都圍繞旅遊來做文章。」
紅池壩鎮結合城(口)開(州)高速公路和巫(溪)雲(陽)開(州)高速公路的建設,規劃了「一橫一縱」幹線公路。其中,「一橫」省道S502從紅池壩鎮漁沙村直到開州雙廟埡口,未來連接城開高速;「一縱」縣道X002將打通雲陽江口鎮至紅池壩景區的道路,未來連接巫雲開高速。兩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紅池壩鎮可實現1小時到巫溪、雲陽和開州,4小時到主城,從過去離巫溪縣城最遠的鄉鎮變成該縣到主城最近的鄉鎮,同時成為紅池壩景區的「西大門」和「前客廳」。不僅如此,這兩條分別連接開州和雲陽的幹線公路,還將形成巫溪紅池壩—開州雪寶山—雲陽龍缸景區生態旅遊環線,助推巫溪、開州、雲陽三個區縣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民房變民宿 吃上旅遊飯
農旅融合
農旅融合,不是農業和旅遊的簡單疊加。
長期以來,紅池壩鎮交通閉塞、發展落後,老百姓衛生習慣較差,人居衛生環境髒亂差。
王仕傑說,紅池壩鎮結合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鼓勵村民開展環境衛生評比來培養衛生習慣。同時,採取「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思路,在靠近主幹道、產業基礎好的地方,引導村民就地取材,對畜禽圈、柴禾堆、晾曬架、菜園地等農村常見事物進行規範、改造和提升,保留農村特有的農耕文明和鄉土元素,把農村常見的田園風光變成風景。
春日暖陽下的茶山村,寬敞的馬路通達到戶,白牆青瓦的民居依山而建,統一流轉的土地都種上了李樹,農戶院壩乾乾淨淨,柴禾整整齊齊。房屋旁村民的自留地,都用竹製柵欄圍起來,田園裡瓜豆上架、蔬菜成行,一派樸實自然的田園風光。
去年年底,胡光元所在的茶山至九坪農旅融合示範片成功創建「紅池雲鄉」AAA景區。包括胡光元在內的20多戶村民將民房改造為民宿,吃上了旅遊飯。
乾淨整齊的院落和樸實的田園風光,同樣為龍臺村五社金竹坪的居民們帶來了直接收益。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將幾戶村民的舊房子改成了特色民宿,還建起了茶葉加工車間和竹木加工廠。金竹坪民宿自去年8月營業以來,短短4個多月就實現住宿、餐飲、竹木產品銷售收入30餘萬元,帶動了25戶建卡貧困戶戶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2019年,紅池壩鎮獲評「重慶氣候養生地」及「網友最想去的十大重慶氣候宜居宜遊鄉鎮」,基本構建起「春品茶賞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藥採蜜、冬民俗戲雪」的四季農旅融合格局。
「樣板田」示範 產業留村裡
發展破題
產業是脫貧攻堅的「牛鼻子」。
紅池壩鎮「九山微水一分田」,且大部分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土地零散、高差明顯。在這樣條件惡劣的山區,產業該如何破題?
圍繞旅遊這個龍頭,市農業農村委扶貧集團和紅池壩鎮經過多番論證,規劃並發展了茶葉、核桃、脆李、中蜂、中藥材、草食牲畜等特色產業,通過合理布局產業,將山區「高中低」立體氣候轉化成了特色產業上市時間「早中晚」的市場優勢。
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現代農業對種苗農資的使用、田間日常管理等都有嚴格要求,當地青壯年普遍外出務工,在家的老人沿襲傳統的種植養殖觀念,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難,產業即使進了村,技術卻沒跟上,效益也上不去。
如何把產業真正「留」在村裡?紅池壩鎮依託市農業農村委扶貧集團,重建基層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通過推行田管「三統三代」,即由政府統一購買技術服務、統一採購種苗農資、統一開展田間管理,對無勞動力的貧困戶由村集體或專業合作社代種代養來解決田管等問題。
王仕傑說,紅池壩鎮建立了鎮級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及13個村級產業示範基地,通過這些「產業樣板田」的示範作用,帶動村民主動參與產業發展。還培養了40多名本土技術人才,在每個村都建起了留得下來的產業技術服務隊伍。
以中低山段發展的辣椒產業為例。2018年,鎮上號召農戶種植「葉菜(馬鈴薯)+辣椒」時,村民都不肯,一年下來只搞了80畝。大伙兒沒洩氣,在「樣板田」裡用辣椒套種各種蔬果。當年,位於漁沙村的「樣板田」一季下來收了三四千斤辣椒,還搶種了一季花菜,一畝地的產值達到了7000多元。這下,村民們主動要求種辣椒。第二年,紅池壩鎮的辣椒產業就發展到了1500畝。
王仕傑介紹,目前,紅池壩鎮糧經作物種植比由7∶3調整至2∶8,實現了貧困戶產業100%全覆蓋。
18個深度貧困鄉鎮
石柱縣中益鄉
巫溪縣紅池壩鎮
巫溪縣天元鄉
奉節縣平安鄉
豐都縣三建鄉
雲陽縣泥溪鎮
城口縣雞鳴鄉
城口縣沿河鄉
武隆區後坪鄉
酉陽縣車田鄉
酉陽縣浪坪鄉
彭水縣大埡鄉
彭水縣三義鄉
巫山縣雙龍鎮
開州區大進鎮
秀山縣隘口鎮
萬州區龍駒鎮
黔江區金溪鎮
4方面深度發力帶來4個深刻變化
1 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方面
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15公裡,172個行政村中已通客車153個;統籌整合各類水利項目資金6.45億元,實施農村飲水、水土保持、小水電扶貧等水利工程項目489個,新修人畜飲水池1141口,5.8萬貧困人口受益;大力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新建及改造配變301臺,10千伏線路413公裡,低壓線路681公裡。
2 農村產業結構方面
18個深度貧困鄉鎮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深度調整產業結構,糧經比例從2017年初的9:1到目前的4:6。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1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97個,引進龍頭企業118家,建立「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7000餘戶。
3 扶貧政策和扶貧機制方面
18個深度貧困鄉鎮堅持把脫貧質量放在第一位,深度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截至目前,上述鄉鎮「兩不愁」問題均較好解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952元,安全飲水保障率達到100%。
4 幹部群眾精神面貌方面
18個深度貧困鄉鎮將扶貧與扶志、扶智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加大宣傳動員力度,積極開展就業創業培訓,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