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

2020-12-12 央視網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新華社西寧9月19日電 題: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陳凱、王大千、陳煒偉

  青海,是民歌中「那遙遠的地方」,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條件所限,這裡也成為決戰「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的重要陣地。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新華社記者在2020年夏秋之交來到這片山宗水源的土地,聆聽浩蕩江河、廣袤牧場、搬遷新村的迴響:一個個脫貧故事,在離天最近的高原大地上,定格成像,匯聚成光。

  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發電基地(8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搬遷新村成了網紅點」

  從省會西寧驅車向西南方向行駛5個小時,景色也從高樓林立的都市變成了一望無際的高原草場。

  臨近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城,一派秀美氣象讓記者途中疲勞盡消:一個坐落在碧綠草原中的村落映入眼帘,一排排色彩鮮亮的藏家民居錯落有致,村中央建有一塊標準足球場,正在踢球的孩子們追逐嬉戲……

  天空格外透亮,人們笑聲爽朗。

  作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個名為「安多」的民俗文化村佔地1500畝,安置有涉及48個村的853戶、3421名農牧民群眾。休閒廣場、商業作坊、電商基地和鄉村旅遊富民設施等配套,讓搬遷群眾有了「從未享受過的好日子」。

  這是6月16日拍攝的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以前老村裡,土房子黑乎乎,用煤油燈。如今在新房子裡,用電用水再也不發愁啦。」65歲的藏族阿媽周德打開話匣子就不停,一連串藏語讓負責翻譯的當地扶貧幹部直呼「跟不上」。

  周德過去住在黃河峽谷邊海拔3000多米的曲什安鎮塔洞村,到縣城要翻過好幾座大山,說起當時艱難的日子,周德直擺手。

  為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2017年興海縣投資2.1億元打造了安多民俗文化村這個易地搬遷點。

  2018年秋天,周德和貧困戶村民們一起搬到安多村。「山上的草場都流轉出去了,每年2000多元的租金。」周德掰著指頭算收入,「女兒在村裡當保潔員,外孫女上小學每天校車接送,我看病全報銷,還有低保等補貼,家裡年收入有3萬多元。」

  雖語言不通,通過翻譯交流卻很順暢。當記者提到「建檔立卡」「低保」等詞彙時,特別熟悉這些漢語字眼的她,眼裡放著光,總是在笑。

  這是6月15日拍攝的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採訪臨結束,她還追出門來,詢問記者:「免費醫療政策好,這一點你們記下了嗎?」

  興海縣扶貧開發局局長久先太說,放下牧鞭的村民們正在政府引導下,積極發展旅遊等多元產業,這個新建的搬遷村兩年來年人均增收2.16萬元。

  黃河蜿蜒曲折,從興海縣向東300多公裡,流經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

  兩年多前,尖扎縣依黃河地勢建成了有251套住房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德吉村,全縣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戶、946名藏族群眾走出大山,搬到這裡。

  德吉村的藍天,一碧如洗,成排的房屋中央是文化廣場,旁邊高大的黃河水車緩緩轉動。如今,德吉村實現了從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轉變,遊客絡繹不絕。

  這是6月15日拍攝的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記者走進卓瑪太家的民宿,院落裡有優雅的木屋,屋內藏式土炕連接取暖的藏式鐵爐,奶茶咕嘟嘟冒著熱氣。

  「就像陽光照進我的家。」卓瑪太這樣形容國家扶貧政策。以前一家7口年收入不足1萬元,在當地扶貧幹部幫助下,他使用「關門是家、開門是店」的民宿經營模式,今年暑期旺季每天進帳超過3000元。

  「德吉」,在藏語中意為「幸福」。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幸福的模樣。

  「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全面完成38個縣(市、區)、1249個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搬遷安置農牧民群眾5.2萬戶、2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萬戶、11.89萬人。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發電基地休憩(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太陽照耀在塔拉灘」

  登上47米高的瞭望塔,曾經的荒漠戈壁變了模樣,高天流雲的影子在綿延天際的太陽能電池板上移動。

  即便是記者放出高空無人機,也無法全覽這個位於塔拉灘的大型光伏產業基地。

  「光伏園區有609平方公裡,接近一個新加坡的面積。」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塗新彭自豪地介紹,「青海上個月已刷新的『綠電百日』紀錄,河南、北京等地的『綠電』,都有這個園區的貢獻。」

  位於海南州共和縣的塔拉灘,昔日是沙丘遍布的荒漠戈壁,也曾是三江源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發電園區內吃草(2019年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為生活,要養牛羊種地;為生態,需禁牧退耕。兩難中,風沙逼走住戶,最多的搬家3次。」共和縣恰卜恰鎮西臺村黨支部書記馬進學說。

  如何破解生態、貧困的雙重難題?

  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爾木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貴德,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再到海東市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記者沿路處處都能聽到當地利用光照來做大光伏產業扶貧的故事。

  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立足高海拔和日均日照時長達8小時等特殊地理氣候條件,塔拉灘建成了光伏發電基地,其中容納5縣11個村採取「飛地」模式集中建設的50.5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探索出生態治理、新能源產業發展、貧困戶增收有機結合的「生態扶貧」路徑。

  「一是設置與貧困戶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光伏公益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二是大面積鋪設光伏板遏制風速、涵養水土,改善局部生態。」海南州扶貧開發局局長王學軍說。

  有了光伏板遮掩,荒灘上的草慢慢長了起來。記者在現場看到,每排太陽能電池板的盡頭,都豎有帶著扶貧村名字的標牌;太陽能電池板下綠草繁茂,還特意留出1米多的高度,方便羊群穿行吃草。秋冬季時,除草消除火災隱患也成了如今當地扶貧的工種。

  一位牧民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發電園區內放牧(2019年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光伏好效益帶來扶貧好收益。塔拉灘園區設置脫貧戶光伏公益崗位5664個,安排上崗1427人,發放工資174.23萬元,為貧困群眾帶來好機遇。

  新媳婦進家嫌窮、一個月就跑掉的西臺村村民馬生建,潦倒半生,直到去年快50歲才又娶上了媳婦。

  「多虧了光伏分紅,我還能去園區放羊,算下來每月能掙3000元。」在鮮花盛開、蔬菜滿園的家中小院裡,馬生建邊聊邊順手拔了幾個胡蘿蔔遞給我們。

  因為光伏,成千上萬個「馬生建」「像重新活了一次」。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發電園區內吃草(2019年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一路走來,一個感受越發明顯:不論身處何處、環境如何艱苦,各地幹部群眾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好優勢資源來致富。哪怕只有一束光,也要用來照亮群眾的日子。

  目前,青海累計爭取光伏扶貧指標721.6兆瓦,每年發電預期收入5.7億元,直接帶動8.74萬戶貧困戶增收。其中村級光伏扶貧指標471.6兆瓦,實現了全省1622個貧困村村均290千瓦全覆蓋,村均年度收益達到30萬元左右,收益期長達20年。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村民馬生建在整理院子(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有了更遼闊的遠方」

  9月,開學季。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的普化加,走進了青海民族大學,成為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大一新生。3年前,他隨長輩搬出貧瘠大山。如今的他,成了全家奔向更好生活的新希望。

  9月,收穫季。興海縣夏塘村的尤拉太轉正了。去年從青海大學畢業後,尤拉太被納入一家電力企業的就業扶貧人才專項招聘計劃,成為一名水電站實習員工。他說:「轉正後工資會漲,助學貸款很快就能還清了。」

  ……

  如果說,易地搬遷是住上新房子,光伏產業是鼓了錢袋子,那麼對教育的重視、觀念的轉變,則是貧困群眾希望的種子,是脫貧攻堅中耀眼的光。

  兩名小朋友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玩耍(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脫貧攻堅」「15年免費教育」……記者在青海藏文搜尋引擎「雲藏」看到的這些排名前10位的熱詞,充分透露出高原群眾用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青海各族幹部群眾傾力攻堅,全省42個貧困縣、162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實際減貧53.9萬人,高原大地發生巨變。

  一場雨後的貴德縣,丹山碧水蜿蜒相依,河谷林帶鬱鬱蔥蔥。

  在貴德縣常牧鎮切扎村,村民萬德卡講起兩年前的場景,笑得合不攏嘴:當時,他作為脫貧光榮戶代表到縣裡領獎——一輛農用三輪車,還即興演講了5分鐘,「告訴大家是怎麼致富的」。

  青海阿媽羅羅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的藏族小夥兒鬥本加(右)和同事在給一部文化旅遊宣傳片進行後期製作(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人口多、草山少,5年前,萬德卡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5年來,萬德卡一家不僅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房,還用扶貧專項貸款投資羊羔生意,去年開始他又擔任草管員,生活紅火了起來。

  「等、靠、要,是拔不了窮根的。有黨的政策幫助,我們更要自己去灑汗水、加油幹。」萬德卡的大兒子已經在青海民族大學讀大二了,他自己還準備再投資開一個牧家樂。

  當好政策遇上好幹勁,雙手就能創造好日子。

  這幾天,青海阿媽羅羅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的藏族小夥兒鬥本加,正忙著給當地的文化旅遊宣傳片進行後期製作。

  30歲的鬥本加帶著幾個夥伴,創辦文化傳播公司,已經拍攝了多部紀錄片。鬥本加這樣說:「我們就是用自己的鏡頭,記錄家鄉的巨變。」

  這是住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的65歲的藏族阿媽周德(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鏡頭下最美的風景,莫過於「人」。

  去年,22歲的空姐周毛才讓從福建廈門航空公司辭職,返回家鄉海南州工作。

  「讀書工作6年後回來,家鄉不僅建築更高了,還有了越來越多的電商、外賣、網約車。家鄉更美了,生活也更方便了。」記者面前的這個藏族女孩,裝束時髦,靦腆之中透出這個年紀少有的自信。

  說起沿海和家鄉的異同,周毛才讓有這樣一個心願:希望家鄉有一天也能擁有機場,讓更多的人飛到更遠更遼闊的地方。

  一旁的當地幹部告訴我們,其實,離青海湖不遠的海南州機場已在研究和規劃中……

相關焦點

  • 沈懿:青春之花綻放高原丨援藏心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沈懿:青春之花綻放高原丨援藏心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07-20 13: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立泰走進青海,助力高原教育綻放智慧光芒
    廣闊無垠的青海大地上,有這樣一座被稱為高原小江南的縣城,這裡溝壑縱橫,山川相間,有雪山,也有草原,有高山而今,我們將智慧教育的版圖,擴充至高海拔的青海貴德,為青海的教育現代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全面助力國家的教育均衡落地。
  • 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更須下足「繡花」功夫
    原標題: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更須下足「繡花」功夫 脫貧攻堅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場硬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時,發出全面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總攻號令。日前,全省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工作會議強調,聚焦聚力、綜合施策,確保我省深度貧困縣如期脫貧摘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追逐綠色的夢想
    陳俊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到山頂來看看,10年了,我和我的兩個孩子終於實現了我父親綠化荒山的遺願。」6月18日上午,李連和撫摸著2010種下的第一棵樹,飽含深情地道出了要給荒山披綠衣的初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這一切的變化來自於社區對文化活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寬巷子社區黨委書記吳麗萍告訴記者,「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更高了。面對本地的、外來的、打工的各式各樣的人,我們社區需要為他們做好服務,而文化能把人與人聯結到一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益鄉群像①|劉遠海 扶貧「補鍋匠」總是...
    核心提示: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連日來,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深入石柱中益鄉採訪,感知幹部群眾對小康生活的理解、願景和奮鬥。讓我們通過重慶市委辦公廳扶貧集團駐中益鄉工作隊六位扶貧幹部的視角,全面深入感知中益鄉脫貧攻堅奔小康之路。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劉芝香脫貧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鳳縣宣傳】-【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繼續刊發各鎮、各部門的特色亮點工作全方位展現鳳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講好鳳縣脫貧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鳳縣雙石鋪鎮劉芝香的脫貧致富之路我是在扶貧扶志宣講會上認識劉芝香的
  • 青海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草場生態好 生活變模樣(走向我們的小康...
    原標題:青海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草場生態好 生活變模樣(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澤庫草原,一望無垠,牛羊歡暢。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養殖基地不遠處,是遼闊草場,放牧員正忙著給小羊羔和母羊分群。「追溯體系建設已完成,牛羊全部打了耳標,掃一掃二維碼,就知道它們吃哪兒的草,放牧員是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託縣新營子鎮:引進養豬合作社 帶領村民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託縣新營子鎮:引進養豬合作社 帶領村民富起來 2020-12-12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民富村美奔小康
    這幾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怎麼樣,還得老百姓自己說了算,今天我們來到了隴西縣馬河鎮楊營村,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裡的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真實模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車間裡的大作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車間裡的大作為 ——靈臺縣扶貧車間助力脫貧攻堅速記 2020-12-23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浮洲蝶變 小康夢圓
    作為浮洲村的對口幫扶單位,近年來,深圳局堅持把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利用行業專業優勢,立足抓好「鄉村規劃、教育扶貧、產業幫扶」等重點工作,下足「繡花」功夫,激發內生動力,以決戰決勝的姿態確保浮洲村的貧困群眾全面脫貧、邁入小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2020-08-21 16: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熱情的劉大姐拉出跳廣場舞用的音響設備,放起了耳熟能詳的《好日子》,「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歡快的樂曲輕柔地流淌在廣袤的梨樹黑土地上。  調研手記:  「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飛」躍貧困線 小康「領頭雁」——永豐縣...
    歷數黃曉明的華麗轉身,瑤田鎮黨委書記湯武妍豎起大拇指點讚:從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流轉土地近600畝、種植水稻550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糧王」;從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如今可實現年產值87萬元,純收入20萬元;從自己一人致富,到帶動12戶貧困戶脫貧,黃曉明就像無人機,「飛」躍貧困線,成為小康「領頭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鄉村旅遊打開貧困村的「致富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鄉村旅遊打開貧困村的「致富門」 2020-09-0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冷漿田裡脫貧「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冷漿田裡脫貧「熱」 2020-12-30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涇川:群眾下山上樓...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涇川:群眾下山上樓 開啟「城市」新生活 2020-12-07 2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