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關注「不知道什麼」要遠甚於「知道什麼」,人們關注「知道什麼」也遠高於對於邏輯、思考、分析與同理心的認可。
這其實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
因為在這種認知鏈路下,「認識世界」這件事變得毫無壁壘,一切的內容議題都會陷入無休止的延展關注,聚焦和深度思考能力在無意識間被剝奪。
舉例來說,當我們討論內容付費的時候,更多人會關注你不知道的那些成功學大V、「恰爛錢」KOL、內容付費「智商稅」,對於內容付費本身的長期意義和商業模式延展如同嚼蠟。
而當我們瞄準在內容付費本身的探索與價值來看時,大家永遠會問現在有什麼成功案例、頭部品牌,對過去成功、失敗經驗的交叉思考和分析共情常常點擊者寥寥。
數字時代強烈的「割裂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讓人覺得嚴重,深度思考和專業聚焦的認知習慣難以快速擴張與變現,再加上短內容、快資訊與泛娛樂化、泛商業化巨頭完全佔據資本視線,我們只能在這股大潮中成為信息爆炸時代的用戶統計數據之一。
在這種現狀的背後,其實是深度閱讀能力退化和信息焦慮的雙重結果,而為了解決這種「大家都覺得不正常、卻又無可奈何」地被裹挾其中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對於數字生活時代的反思中。
數字進化,讓閱讀能力不斷退化
在數字時代樂觀主義者的想法裡,數字生活的進化雖然無可避免地讓我們面臨資訊爆炸的窘境,但似乎只要簡單地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長、提高對於某一領域或事件的專注時長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但事實卻更加複雜難解,因為我們越來越無法規避數字生活的完全佔領,這種「佔領」也在從生理上影響著人類的大腦,進而造成一些更深維度的影響。
從信息獲取和閱讀習慣的角度來說,人類歷經幾千年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已經不知不覺地迎來劇變。
也許幾年前還有對於「古老」紙質閱讀習慣的復興探討,但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能義正言辭地表示能規避數字生活的影響。
好好觀察一下身邊,全年齡層的這一屆用戶都已經被開發成為移動網際網路「原住民」。
從咿呀學語的嬰幼兒童用平板看動畫玩遊戲學知識,到從幼兒園到中小學的孩子人手標配手機、iPad,到成年人在電子書上讀書、在手機與電腦上工作、通過大量社交資訊軟體獲取信息,再到老年人用拼多多拼團、用頭條抖音快手豐富業餘生活。
總的來說,我們已經在無意間全鏈路地完成了從紙質讀物到數字設備上閱讀、獲取信息的轉變,而且這種轉變還造就了人們大腦閱讀習慣的變化。
就像近期某國外神經學家指出的那樣,「人類」大腦迴路的進化得益於6000多年前閱讀與書寫能力的產生,自此人類開創了燦爛的文明,因為從此之後,我們大腦裡的神經突觸連接更加緊密,人從簡單記憶力進化到可以閱讀、記憶、理解、分析更加複雜的事物階段。
可現在,快閱讀與快資訊的數字生活時代正在讓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深度閱讀習慣被摒棄,照此推斷,我們的大腦結構也將由此而改變,其直接的表現就是人們越來越急功近利、泛娛樂化、暴躁與短視。
當然,這並不代表數字閱讀替代紙質閱讀這件事是一件「壞事」,也不代表目前流行的短視頻、智能推薦算法資訊和自媒體時代不好。
時代的進步讓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加容易地獲得想要的信息,這在整體上是一個不可否認的進步。只是,如果我們忽略在此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不足而只沉迷於科技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便捷,那麼我們的未來將變得十分「可怕」。
眾多研究與社會現象已經展示出了這種深度閱讀能力退化的「可怕之處」。
比如,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排斥閱讀過去的經典文學作品,更深層次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無法理解、分析和共情彼時作品想要傳達出的觀點與思考,這自然會直接讓學生們望著這些「大部頭」而生出厭惡感。
文學之外,科學、法律、工程、哲學、藝術等複雜文本內容同樣不是當代學生群體的「心頭好」,他們可能更願意從視頻UP主那裡直接獲得這些知識的趣味表達式答案,而且只負責接收不負責思考。
很多研究結果已經證明,良好的書面閱讀習慣能夠幫助大家在理解與思考層面獲得比數字閱讀更大的收穫,而這正是人們深度閱讀能力喪失的冰山一角。
此外,藉助於數字方式獲取信息和內容的方式,人們的「耐心」正在被消磨殆盡。
在數字閱讀時,人們往往不會喜歡數位化的長內容和深度內容,「掃讀」成為大家的習慣,而在閱讀中發現不理解、不認識的信息點時候,人們往往用跳過來取代以往的停下思考、查詢、分析、求證。
更進一步來說,深度閱讀能力缺失下,閱讀這件事正在變成單方面獲取想要看到的信息而已,人們不再願意感受作者的思考、文本的考究、邏輯的遞進、思想的升華,閱讀的意義大打折扣。
一個有趣的誤解:看知識類視頻就是深度閱讀了?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藉助視頻、知識IP風口蓬勃而出的知識類視頻內容與深度閱讀沒有直接關係。
在大火的短視頻領域,很多人會關注一些科技、財經、專家號來緩解自身對於泛娛樂化信息泛濫的焦慮,認為我看的是知識類的短視頻內容,這與其他人的無腦「刷刷刷」不一樣。
但作為短內容興起的典範,短視頻火爆的底層邏輯其實並不在於視頻這種「重」內容邏輯,它更多的是以極為簡單的標題黨、利於傳播的剪輯內容、不斷重複的洗腦音樂和反差感來佔據人們的感官世界,這裡面顯然沒有任何深度閱讀的過程與思考。
而在以B站、知乎等為代表的長內容知識類視頻中,為了迎合流量與大眾用戶的喜好,結果性的導向與爆炸性的結果呈現仍然是內容的主力,想要藉助長視頻類知識性視頻來獲得深度閱讀的「快感」無異於痴人說夢。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視頻類的內容也許是抱著能夠讓受眾接受更多、更深度信息的初衷,但這顯然是在挑戰人類的感官習慣。
因為暫且不考慮內容環境影響下視頻內容往往逐漸趨於「口水化」的趨勢,視頻閱讀習慣與人們習慣性的文本感知、文本閱讀習慣相比,在感知與吸收效率、反覆理解性、可查閱性、隨時複習參考等維度相差甚遠。
就以數字接收信息的維度來說,我們在手機上看完一篇深度閱讀文章之後,可以實現很好的備註、感知、思考與反覆檢閱,以後在某個時刻想要重溫時,也可以方便地檢索關鍵詞來回憶,但視頻類的內容往往是很難做到這些的。
延展到所有知識類數字內容來看,這些在數字生活領域的深度閱讀努力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此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亟待解決的痛點需要我們特別關注。
畢竟,從紙質閱讀進化到數字閱讀已然在讓人類的深度閱讀能力面臨全方位的退化,而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時,如何在數字閱讀的領域裡重拾深度閱讀的初衷才是大家想要追求的目標。
不為深度閱讀而恐慌,解決它
深度閱讀能力喪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肉眼可見地為大家所切身感知。
一些研究發現,數字閱讀已經在讓小學生群體遭遇理解能力低下、同理心缺失、批判性思維缺失等問題。
如果再不關注已經成為主流的數字閱讀中的不利之處,人類的大腦認知習慣將從小孩開始就面臨無法扭轉的負面變化。
在此背景下,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一些人對深度閱讀、閱讀環境的焦慮。
比如有人會發帖求助推薦所謂的高質量、不引戰、不造謠、不刺激、不恐慌、不焦慮的新聞資訊源,認為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那些雞毛蒜皮明星、複雜時政、娛樂、文藝、某些亞文化信息是提升不了生產力的「典型」。
比如在此前疫情期間張文宏醫生說了一個早上不要喝粥這種在業界眼裡是「知識」、但在在普通人眼裡特別反常識的知識點而引發大量爭議時,人們突然意識到即便是隨手可百度就能得到的結論,想要讓大眾接受依然任重道遠。
比如在某些自媒體大V標題黨、提出震撼人心的觀點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它有沒有理論與數據依據、是否真的具有說服力。
比如很多人開始宣稱要卸載微博,不想看明星離婚、高管出軌、被各種娛樂新聞浪費公共輿論。
但以上的這些焦慮其實只能算得上是淺層次的大眾思考,更深層次來說,想要在數字閱讀時代保留深度閱讀的能力,有意識地選擇資訊源、信息來源只是第一步,人們還要在此過程中不放鬆對於自身信息甄別、思考與分析的能力培養,因為沒有人或者機構能夠真正替代人們的深度思考過程。
好在,當大家已然意識到紙質閱讀向數字閱讀轉折、數字閱讀由淺層接受到深層感知所面臨的大量問題時,我們還有機會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既然已經來到了數字生活時代,那麼不如就既來之則安之,在數字閱讀語境下開發深度閱讀能力並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就像很多人都已經知道的那樣,人類的閱讀能力並非天生,它是後天培養的產物,那麼如何在數字生活環境下培養深度閱讀能力同樣可以提上議題。
在手機、平板等信息載體中,我們要意識到這些方便的科技工具並不影響我們接收信息的進程,它只是因為工具的屬性會將大家的注意力大量分散而已。
那麼只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深度關注時長,在電子產品上找到深度閱讀習慣就變得很簡單了。比如在關注一個話題或知識點時,我們可以參考紙質閱讀或知識課程的習慣,設立一長段不被其他娛樂、外部資訊打擾的時長,聚焦在這一個知識點上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
藉此,數字工具反而會不斷延展我們深度閱讀的邊界,比如在聚焦關注財經知識時,我們可以在深度閱讀時方便的進行外部查詢、延展知識點、多角度信息搜集整理等,這又是紙質閱讀很難達到的高效。
深度時間與深度閱讀的把控下,大腦對於閱讀信息的思考與分析總結自然就會很容易成為習慣,此時我們就能夠重拾批判性思維、同理與共情能力來專注於對一些信息的閱讀,把數字生活下的高效掃讀與傳統的深度閱讀習慣進行結合,從而穿過海量資訊信息的迷霧,真正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智慧。
進一步地,如何抵抗海量網際網路信息的轟炸?如何獲得並管控自己的資訊源而不淪為單純的用戶數字?如何檢驗信息的真實性而不沉迷於各大資訊平臺的「孤島」中?如何規避被謠言或煽動性的內容影響?如何讓自己有限的時間合理地運用在想要的深度閱讀上?
這些問題都將隨著深度閱讀能力意識的提升而找到應該有的答案。
即便「娛樂至死」是悲觀主義者的最終思考,但這種思考的警惕意義永遠都大於現實意義。所以深處其中,人類不會放棄對於一個更好未來的「掙扎」,深度閱讀能力也必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重回人們最本真的技能包當中。
無疑NoDoubt:拒絕無效關注,這是一個少即是多的價值資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