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閱讀正在被拋棄?

2020-12-16 無疑NoDoubt

作者:羅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關注「不知道什麼」要遠甚於「知道什麼」,人們關注「知道什麼」也遠高於對於邏輯、思考、分析與同理心的認可。

這其實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

因為在這種認知鏈路下,「認識世界」這件事變得毫無壁壘,一切的內容議題都會陷入無休止的延展關注,聚焦和深度思考能力在無意識間被剝奪。

舉例來說,當我們討論內容付費的時候,更多人會關注你不知道的那些成功學大V、「恰爛錢」KOL、內容付費「智商稅」,對於內容付費本身的長期意義和商業模式延展如同嚼蠟。

而當我們瞄準在內容付費本身的探索與價值來看時,大家永遠會問現在有什麼成功案例、頭部品牌,對過去成功、失敗經驗的交叉思考和分析共情常常點擊者寥寥。

數字時代強烈的「割裂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讓人覺得嚴重,深度思考和專業聚焦的認知習慣難以快速擴張與變現,再加上短內容、快資訊與泛娛樂化、泛商業化巨頭完全佔據資本視線,我們只能在這股大潮中成為信息爆炸時代的用戶統計數據之一。

在這種現狀的背後,其實是深度閱讀能力退化和信息焦慮的雙重結果,而為了解決這種「大家都覺得不正常、卻又無可奈何」地被裹挾其中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對於數字生活時代的反思中。

數字進化,讓閱讀能力不斷退化

在數字時代樂觀主義者的想法裡,數字生活的進化雖然無可避免地讓我們面臨資訊爆炸的窘境,但似乎只要簡單地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長、提高對於某一領域或事件的專注時長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但事實卻更加複雜難解,因為我們越來越無法規避數字生活的完全佔領,這種「佔領」也在從生理上影響著人類的大腦,進而造成一些更深維度的影響。

從信息獲取和閱讀習慣的角度來說,人類歷經幾千年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已經不知不覺地迎來劇變。

也許幾年前還有對於「古老」紙質閱讀習慣的復興探討,但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能義正言辭地表示能規避數字生活的影響。

好好觀察一下身邊,全年齡層的這一屆用戶都已經被開發成為移動網際網路「原住民」。

從咿呀學語的嬰幼兒童用平板看動畫玩遊戲學知識,到從幼兒園到中小學的孩子人手標配手機、iPad,到成年人在電子書上讀書、在手機與電腦上工作、通過大量社交資訊軟體獲取信息,再到老年人用拼多多拼團、用頭條抖音快手豐富業餘生活。

總的來說,我們已經在無意間全鏈路地完成了從紙質讀物到數字設備上閱讀、獲取信息的轉變,而且這種轉變還造就了人們大腦閱讀習慣的變化。

就像近期某國外神經學家指出的那樣,「人類」大腦迴路的進化得益於6000多年前閱讀與書寫能力的產生,自此人類開創了燦爛的文明,因為從此之後,我們大腦裡的神經突觸連接更加緊密,人從簡單記憶力進化到可以閱讀、記憶、理解、分析更加複雜的事物階段。

可現在,快閱讀與快資訊的數字生活時代正在讓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深度閱讀習慣被摒棄,照此推斷,我們的大腦結構也將由此而改變,其直接的表現就是人們越來越急功近利、泛娛樂化、暴躁與短視。

當然,這並不代表數字閱讀替代紙質閱讀這件事是一件「壞事」,也不代表目前流行的短視頻、智能推薦算法資訊和自媒體時代不好。

時代的進步讓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加容易地獲得想要的信息,這在整體上是一個不可否認的進步。只是,如果我們忽略在此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不足而只沉迷於科技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便捷,那麼我們的未來將變得十分「可怕」。

眾多研究與社會現象已經展示出了這種深度閱讀能力退化的「可怕之處」。

比如,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排斥閱讀過去的經典文學作品,更深層次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無法理解、分析和共情彼時作品想要傳達出的觀點與思考,這自然會直接讓學生們望著這些「大部頭」而生出厭惡感。

文學之外,科學、法律、工程、哲學、藝術等複雜文本內容同樣不是當代學生群體的「心頭好」,他們可能更願意從視頻UP主那裡直接獲得這些知識的趣味表達式答案,而且只負責接收不負責思考。

很多研究結果已經證明,良好的書面閱讀習慣能夠幫助大家在理解與思考層面獲得比數字閱讀更大的收穫,而這正是人們深度閱讀能力喪失的冰山一角。

此外,藉助於數字方式獲取信息和內容的方式,人們的「耐心」正在被消磨殆盡。

在數字閱讀時,人們往往不會喜歡數位化的長內容和深度內容,「掃讀」成為大家的習慣,而在閱讀中發現不理解、不認識的信息點時候,人們往往用跳過來取代以往的停下思考、查詢、分析、求證。

更進一步來說,深度閱讀能力缺失下,閱讀這件事正在變成單方面獲取想要看到的信息而已,人們不再願意感受作者的思考、文本的考究、邏輯的遞進、思想的升華,閱讀的意義大打折扣。

一個有趣的誤解:看知識類視頻就是深度閱讀了?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藉助視頻、知識IP風口蓬勃而出的知識類視頻內容與深度閱讀沒有直接關係。

在大火的短視頻領域,很多人會關注一些科技、財經、專家號來緩解自身對於泛娛樂化信息泛濫的焦慮,認為我看的是知識類的短視頻內容,這與其他人的無腦「刷刷刷」不一樣。

但作為短內容興起的典範,短視頻火爆的底層邏輯其實並不在於視頻這種「重」內容邏輯,它更多的是以極為簡單的標題黨、利於傳播的剪輯內容、不斷重複的洗腦音樂和反差感來佔據人們的感官世界,這裡面顯然沒有任何深度閱讀的過程與思考。

而在以B站、知乎等為代表的長內容知識類視頻中,為了迎合流量與大眾用戶的喜好,結果性的導向與爆炸性的結果呈現仍然是內容的主力,想要藉助長視頻類知識性視頻來獲得深度閱讀的「快感」無異於痴人說夢。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視頻類的內容也許是抱著能夠讓受眾接受更多、更深度信息的初衷,但這顯然是在挑戰人類的感官習慣。

因為暫且不考慮內容環境影響下視頻內容往往逐漸趨於「口水化」的趨勢,視頻閱讀習慣與人們習慣性的文本感知、文本閱讀習慣相比,在感知與吸收效率、反覆理解性、可查閱性、隨時複習參考等維度相差甚遠。

就以數字接收信息的維度來說,我們在手機上看完一篇深度閱讀文章之後,可以實現很好的備註、感知、思考與反覆檢閱,以後在某個時刻想要重溫時,也可以方便地檢索關鍵詞來回憶,但視頻類的內容往往是很難做到這些的。

延展到所有知識類數字內容來看,這些在數字生活領域的深度閱讀努力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此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亟待解決的痛點需要我們特別關注。

畢竟,從紙質閱讀進化到數字閱讀已然在讓人類的深度閱讀能力面臨全方位的退化,而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時,如何在數字閱讀的領域裡重拾深度閱讀的初衷才是大家想要追求的目標。

不為深度閱讀而恐慌,解決它

深度閱讀能力喪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肉眼可見地為大家所切身感知。

一些研究發現,數字閱讀已經在讓小學生群體遭遇理解能力低下、同理心缺失、批判性思維缺失等問題。

如果再不關注已經成為主流的數字閱讀中的不利之處,人類的大腦認知習慣將從小孩開始就面臨無法扭轉的負面變化。

在此背景下,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一些人對深度閱讀、閱讀環境的焦慮。

比如有人會發帖求助推薦所謂的高質量、不引戰、不造謠、不刺激、不恐慌、不焦慮的新聞資訊源,認為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那些雞毛蒜皮明星、複雜時政、娛樂、文藝、某些亞文化信息是提升不了生產力的「典型」。

比如在此前疫情期間張文宏醫生說了一個早上不要喝粥這種在業界眼裡是「知識」、但在在普通人眼裡特別反常識的知識點而引發大量爭議時,人們突然意識到即便是隨手可百度就能得到的結論,想要讓大眾接受依然任重道遠。

比如在某些自媒體大V標題黨、提出震撼人心的觀點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它有沒有理論與數據依據、是否真的具有說服力。

比如很多人開始宣稱要卸載微博,不想看明星離婚、高管出軌、被各種娛樂新聞浪費公共輿論。

但以上的這些焦慮其實只能算得上是淺層次的大眾思考,更深層次來說,想要在數字閱讀時代保留深度閱讀的能力,有意識地選擇資訊源、信息來源只是第一步,人們還要在此過程中不放鬆對於自身信息甄別、思考與分析的能力培養,因為沒有人或者機構能夠真正替代人們的深度思考過程。

好在,當大家已然意識到紙質閱讀向數字閱讀轉折、數字閱讀由淺層接受到深層感知所面臨的大量問題時,我們還有機會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既然已經來到了數字生活時代,那麼不如就既來之則安之,在數字閱讀語境下開發深度閱讀能力並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就像很多人都已經知道的那樣,人類的閱讀能力並非天生,它是後天培養的產物,那麼如何在數字生活環境下培養深度閱讀能力同樣可以提上議題。

在手機、平板等信息載體中,我們要意識到這些方便的科技工具並不影響我們接收信息的進程,它只是因為工具的屬性會將大家的注意力大量分散而已。

那麼只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深度關注時長,在電子產品上找到深度閱讀習慣就變得很簡單了。比如在關注一個話題或知識點時,我們可以參考紙質閱讀或知識課程的習慣,設立一長段不被其他娛樂、外部資訊打擾的時長,聚焦在這一個知識點上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

藉此,數字工具反而會不斷延展我們深度閱讀的邊界,比如在聚焦關注財經知識時,我們可以在深度閱讀時方便的進行外部查詢、延展知識點、多角度信息搜集整理等,這又是紙質閱讀很難達到的高效。

深度時間與深度閱讀的把控下,大腦對於閱讀信息的思考與分析總結自然就會很容易成為習慣,此時我們就能夠重拾批判性思維、同理與共情能力來專注於對一些信息的閱讀,把數字生活下的高效掃讀與傳統的深度閱讀習慣進行結合,從而穿過海量資訊信息的迷霧,真正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智慧。

進一步地,如何抵抗海量網際網路信息的轟炸?如何獲得並管控自己的資訊源而不淪為單純的用戶數字?如何檢驗信息的真實性而不沉迷於各大資訊平臺的「孤島」中?如何規避被謠言或煽動性的內容影響?如何讓自己有限的時間合理地運用在想要的深度閱讀上?

這些問題都將隨著深度閱讀能力意識的提升而找到應該有的答案。

即便「娛樂至死」是悲觀主義者的最終思考,但這種思考的警惕意義永遠都大於現實意義。所以深處其中,人類不會放棄對於一個更好未來的「掙扎」,深度閱讀能力也必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重回人們最本真的技能包當中。

無疑NoDoubt:拒絕無效關注,這是一個少即是多的價值資訊平臺

相關焦點

  • 正在閱讀:被科技拋棄的獨居老人,一塊智能水錶能改變什麼
    不過近日,一則上海將為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 12 小時不走字自動報警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而隨著我國正在不可避免的走向老齡化(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了《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這個問題還將越來越嚴重。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
    信息化時代,我們的生活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閱讀方式以及概念也在悄然變化,屏幕閱讀正在逐漸成為日常。那是否就可以讓年幼的孩子們直接拋棄「紙讀」,用「屏讀」來獲取知識呢?本文就從腦科學角度為我們揭示「屏讀」與「紙讀」的差異,幫助我們更加客觀科學地認識和思考。
  • 「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是我聽過最噁心的話
    九點開槓「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純屬放屁。別給我們年輕人製造焦慮了好嗎。就好像一群人在一塊相處的好好的,總有一個出來整事兒,充當老鼠屎。之前在朋友圈看過一篇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一時間很多人轉發,引起了不少人的焦慮和恐慌。
  • 如何迎接正在走向深度的語文
    但是,近年來的考試,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語文在考查學生的文學沉澱、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上逐年提高分值和難度,而且在考查古文功底上要求背記的文章從小學到高中都在增多,可以這麼說,語文的學習從基本的國語普及教育走向深度教育,得分將越來越難,這也是從小學到高中很多語文老師的拉響的警報。如果我們的家長和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僅僅依靠學校、老師,那不僅得不到高分,也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 用深度閱讀認知世界
    讀者在踐行這種閱讀方法的時候,多少會有一些吃力感,因為書中的信息正在與自己既有的知識建立連結,二者在讀者思考過程中持續地發酵。當然,以娛樂消遣與獲取資訊為目的的閱讀完全不需要經過這個層級——前兩個層次的「淺閱讀」就足夠了。第四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這種閱讀不限於某一本書,而是為了鑽研某個主題去閱讀很多與之相關的書籍。
  • 深度閱讀和閱讀變現筆記
    深度閱讀就是升級我們的視角。某個知識點被我們不斷地應用,不斷地掌握,不斷地去做分享,這種反覆的過程就會讓我們對這個知識理解得越來越透徹,掌握得越來越牢固。深度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練兵場」。「練」指的是尋找聯繫,「兵」指的是發現冰山,「場」指的是多場景練習應用。
  • 如何避免深度閱讀變成深度睡眠?
    怎麼才能避免深度閱讀變成深度睡眠的尷尬呢?跟著筆記君往下看~一、什麼是深度閱讀?我們參加那麼多課,報那麼多班,讀那麼多書,最終的目的是追求我們自己內心的幸福,也希望家人幸福。二、為什麼要深度閱讀?簡單來講,深度閱讀就是升級我們的視角。
  • 缺乏深度閱讀,英語怎麼學得好?!原價1277元北美英語深度閱讀課免費送!
    這往往都是因為缺乏閱讀。而閱讀,可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泛讀100本書不如精讀1本! 深度閱讀就是從內容更深層次去理解,去找到背後的邏輯,關係。 在這三種層次的閱讀中,理解式閱讀和創新式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狀態,都是屬於深度閱讀,一般情況下,僅憑孩子自己是很難達到的閱讀狀態。 想要孩子進入深度閱讀的狀態,需要家長及專業老師進行引導。 當孩子真正的進入到了深度閱讀時的狀態後,閱讀的書才會是有收穫的。
  • 探尋英語閱讀的寬度與深度——我校英語組開展分層閱讀與深度閱讀課例研究
    11月25日下午,我校英語組開展了英語閱讀專題教學展示與研究。我校青年教師王妍展示了以分層閱讀為主題的研究課,桑亞雄老師展示了深度閱讀研究課。研討會由我校英語教研組長劉亞華主持,孫繼剛校長、教學副主任朱信華參加了此次研究課及研討。此次研究課在海延工作坊同步直播,延慶劉斌堡中學和八達嶺中學的老師們也參與了聽課和評課。
  • 深度閱讀的苦,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如果只是待在舒適區裡,天天用淺閱讀思考,一個人自然可以「百戰百勝」,但對自己水平的提高,卻是毫無益處,因為一個人面對的,只是早已無數次戰勝過的對手,人沒辦法超越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久而久之,思考力便就如同溫水煮青蛙,大腦不能再接納有深度的思想,最終只能理解最普通的思維方式,自然只能過著最普通的生活。
  • 掌閱iReader C6正在改變數字閱讀
    尤其是在為兒童閱讀服務時,其「打開新世界」的效果能讓所有人都感到欣喜。 二、配置高內容多,iReader C6不止是彩色 從外觀來看,iReader C6的屏幕大小為6英寸,純平設計的精巧外觀,配上20級柔光閱讀燈和外放喇叭,拿在手中完全就像一本薄薄的紙質雜誌,而且設計上考慮了抗震防摔,非常契合閱讀愛好者的品味。
  • 閱途·藍思閱讀丨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
    更加輕鬆的屏幕閱讀,逐漸成為孩子們的閱讀首選。教育界對「紙讀」與「屏讀」的爭議也從未間斷。下文作者認為:屏讀只是閱讀方式之一;相比閱讀方式,良好的閱讀策略更重要;對於年幼的孩子,不能過早接觸屏讀。毫無疑問,在數位化時代,閱讀的概念正在發生變化,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屏幕,而不是通過紙質文本獲取更多信息和進行閱讀。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由此可見,碎片化閱讀再好,也不可能取代深度閱讀和系統閱讀。而它最令人擔憂的地方在於,由於碎片化閱讀帶來的知識本身內部無關聯、不系統,因此很難完成後續的吸收、衍生等一系列反應。為了避免成為信息的奴隸,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就變得尤為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深度閱讀呢?利用「即時反饋機制」,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要想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首先就必須搞清楚,為什麼碎片化閱讀比深度閱讀更受歡迎?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思考
    02,正在改變我們的閱讀品質當我們在為閱讀表面繁榮鼓舞時,我們是否會冷靜地去思考一些問題:在當前的技術環境下,我們是否正在改變閱讀的含義?如果略讀或者淺讀一直主導屏讀的話,那麼對於閱讀原本存在的痼疾和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推波助瀾,對大腦進行深度閱讀以獲得複雜理解能力,產生負面的影響。
  • 兒童英語閱讀規劃:從啟蒙閱讀到深度閱讀
    閱讀必須從小抓起,因為小的時候是培養興趣的最佳時期。幼兒時期的孩子對萬物充滿了好奇心,尤其喜歡聽媽媽講故事。抓住孩子這個特點,趁熱打鐵,很容易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習慣,剩下的就是有計劃的堅持了。一定要有一個總的英語閱讀成長規劃,這是有效提高英語閱讀水平的重要保證。
  • 如何帶領孩子進行深度閱讀?
    如何帶領孩子進行深度閱讀?孩子不願意深入讀書,該怎麼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讀書的方式,哪怕是囫圇吞棗式的讀書,我們也要尊重孩子、肯定孩子。不要著急告訴孩子你要進入深度閱讀的內容。想讓孩子深度閱讀,你需要掌握如下的引導方式。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原來是這個
    ,在數位化時代,閱讀的概念正在發生變化,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屏幕,而不是通過紙質文本獲取更多信息和進行閱讀。當我們在為閱讀表面繁榮鼓舞時,我們是否會冷靜地去思考一些問題:在當前的技術環境下,我們是否正在改變閱讀的含義?
  • 本周新書 ·用閱讀讓你的大腦來一次深度休息
    《深度休息》[英] 克勞迪婭·哈蒙德 著你有沒有這種經歷,有時候加班熬夜後,經常經過長時間的休息,還是感覺勞累?這說明你需要一場深度休息,不只是讓身體休息,還要讓大腦休息。心理專家克勞迪婭·哈蒙德調查和研究了全球1.8萬人,總結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10種有效的「深度休息方式」,並從心理學的角度給予你專業建議。其中閱讀就是一種有效的放鬆方式,今天就用閱讀給自己的大腦來一次深度休息吧。《數商》塗子沛 著阿里巴巴前副總裁塗子沛重磅新作!
  • 深度閱讀:上海浙江新高考的趨勢
    通過滬浙的近幾年的高考英語考試,看出在當下及未來的高考評價體系中,更加注重學生的深度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文化素養,以改善學生們的碎片化閱讀的淺層和視野狹隘。 高考真題1
  • 為什麼讀不下去《紅樓夢》 正視媒介變革重建深度閱讀
    原標題:為什麼「死活讀不下去《紅樓夢》」(文論經緯)   由於閱讀習性改變,長篇小說正在失寵。如果真有一天把《紅樓夢》這樣的經典打入「死活讀不下去的書」之列,那於中華民族璀璨文化而言將是無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