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健康碼、各種生活業務辦理無人化等,如今已是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幾乎所有的事情。然而,對於我們來說,科技和網際網路是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對於老年群體而言,特別是獨居老人,這一切反而讓生活變得複雜了起來。
老人因沒有健康碼被公共運輸拒載;老人不會使用行動支付,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像這樣的事件幾乎天天都在發生。此外,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卻經常都能聽到獨居老人在家突遇意外沒有被及時發現,錯過救治;獨居老人去世多日才被發現這樣的新聞。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似乎被科技、被這個社會所拋棄。
不過近日,一則上海將為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 12 小時不走字自動報警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可能是近期繼老人存款事件、乘坐公交事件以來,讓人感到最為舒心的一件事了,所以事情一經報導也紛紛受到了網友們的肯定。據工作人員介紹如果12小時內智能水錶的讀數低於0.01立方米,「一網統管」平臺就會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除智能水錶外,獨居老人家中的門磁報警系統、煙感報警系統等都能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不過對於智能水錶預警的即時性,很多人卻表示並不看好。像遇到老人只是外出短期旅遊,或是老人在洗澡時突發意外等情況,智能水錶該如何解決。而且12小時不走字才報警,對於突出的、需要及時救治的意外和疾病,周期確實有些長了,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救治時間,但是縮短檢測周期,又會極大的增加社區工作人員的負擔。總的來說,只從預警的及時性來看,智能水錶充當的更多是一個「報喪」的功能。
實際上,能對老人的意外及時做出預警的智能設備其實並不少,預警的及時性比智能水錶要好上不少。就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智能手錶/手環,它們能夠實時的檢測老人的心率,一旦檢測到心率異常就會推送通知,同時還有跌倒檢測等功能,當檢測到出現跌倒,且一定時間沒有起身的情況就會自動報警或推送通知。
還有智能攝像頭也是一個很好的預警設備,現在的智能攝像頭都具有很好的人形檢測,同時都還有識別哭聲和呼叫的功能。最重要的價格也都十分便宜,100-200塊錢就能買到了,同時安裝也十分方便,插上電連上wifi就可以用了。買兩三個放於家中,就能輕鬆掌握家中老人的情況了。此外,還有像智能音箱,還有各種一鍵呼救設備等,都能在老人突然意外時提供及時的呼救。
然而現實是,可為獨居老人提供預警和監護的智能設備雖然並不少,但獨居老人的生活、安全保障問題依舊沒有很好的被解決。
原因在於,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的問題,如今儼然已經上升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而隨著我國正在不可避免的走向老齡化(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了《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這個問題還將越來越嚴重。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養兒防老,子女要承當起贍養父母的義務,然而如今這個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子女撫養、父母贍養和房債成為工薪階層身上的三座大山,確實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而這些是智能設備所不能解決的。
雖說不少人也呼籲在全國推廣智能水錶,然而一塊水錶並不能解決什麼,最重要的其實是背後的社區服務,社區為子女承擔一部分關心老人的責任。我想這才是大家對這件事支持的最根本的原因。
與其說是科技拋棄了老年人,不如說是這個社會拋棄了老年人。獨居老人需要的不僅僅是關注,更需要的是鼓勵社會建成的保障體系。而智能水錶和社區服務結合的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雖然它不是最終的形態,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智能設備的普及,相信在科技的幫助下,未來一定會有更好、更符合我國國情的模式來解決獨居老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