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引發廣泛熱議。這個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此外,江蘇路街道還將新的智能門磁安裝在獨居老人家中,一旦超過設定時間未開門,後臺就會響起預警。
中國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獨居老人也越來越多。獨居老人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因為平時社交關係有限,萬一在家中發生意外,很難及時察覺。現在老舊小區改造也考慮到了老人的這種情況,為老人家庭安裝相應的網際網路報警設備。相比讓老人們另外支付一筆錢,上海的創新更令人讚嘆,可謂真正把老人的難題放在心上。0.01立方米讀數的「智慧」用心,也意味著養老工作要下足「繡花功夫」。
其實還有很多我們日常生活必須用到的公共設施,都可以考慮在進行物聯網升級的時候,增加這樣的功能設置,比如天然氣表的監控,長時間工作也應該作為報警的一種手段。電錶如果出現短路跳閘,也同樣,畢竟生活中的水電煤,都可以用來反應生活狀態。關鍵是怎麼高效方便地做到。這不能不說上海「一網統管」的功勞。
上海給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正是藉助了「一網統管」的功能。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戴濤介紹,通過一網統管、多措並舉,隨時掌握老人居家的動態信息,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安全。接下來隨著「十四五」的規劃的推進,把老年群體作為一個重點,藉助一網統管這樣一個城市運行的平臺,去開發智慧養老整體性一些場景和模塊,把為老服務相關內容,納入到這樣應用場景當中。
智慧「惠民」,詮釋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從市民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社會治理,「智慧」的因子在上海正變得無處不在,讓這座城市變得「聰明」起來。上海通過AI賦能,進一步彌補了老小區硬體設施、服務力量、周邊配套等方面的不足,在服務多元對象、緩解康養供需矛盾、優化小區管理、強化精細治理等方面實現突破,從而讓居民們享受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今年恰逢上海智慧城市建設10周年,12月8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上海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顯示,2020年上海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數為109.77,較去年提高3.91,連續7年保持增長。
目前,各地都在加快築牢城市「數字底座」,深入推進5G等數字新基建,構建基於全面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上海「繡花功夫」的經驗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