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之朱
誰說技術不能照拂老人?一塊水錶透出了社會的溫度。
據媒體報導,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此外,江蘇路街道還將新的智能門磁安裝在獨居老人家中,一旦超過設定時間未開門,後臺就會響起預警。
12個小時水錶不走字,超過設定時間未開門,家裡很可能出現了異常情況,社區及時介入幹預,至少會為獨居老人添上一張安全防護網。這樣的新聞就像寒冬裡一縷陽光,讓人溫暖。這樣的技術設計,也讓獨居老人原本清冷的生活因為有了技術的照拂而暖意融融。
新時代在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正全面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一段時間以來,「老人無健康碼乘公交車被拒、乘地鐵受阻」「老人購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現金」「老人被家人抬著去機構辦理業務」……諸多老年人難以適應新技術新設備的情形時有發生。
上述新聞讓人痛心,更讓人們開始反思我們對技術應用的態度,指明了技術進步的方向。技術的進步應該惠及更多的人群,而不應該成為隔膜與斷裂的「數字鴻溝」,老年人有權利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全社會都要想辦法等一等、拉一拉、幫一幫老年人,幫助他們更好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類似智能水錶、智能門磁這樣的操作,無疑就是技術點亮生活的鮮活案例。經由這樣的路徑,那些孤獨的獨居老人,也必然會與這個社會緊密連接起來。這不僅符合技術發展的特徵,也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關鍵所在。
這些案例也說明,連接的關鍵在於服務理念與服務意識。此前有網友呼籲,建議全國推廣「智能水錶」等。不過細思下來,推廣「智能水錶」當然沒問題,更重要的其實是江蘇路街道服務群眾的熱忱與精細化治理的思路。
在智能水錶背後,實則連接著一整套精細管理、應急響應、悉心救助的制度體系。這同樣也意味著,技術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種種「應用場景」緊密相連,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相輔而行。比如對社區獨居老人情況的精準掌握,比如各種幫扶措施的責任到人等等。一句話,人性有關懷,技術才會有溫度。
據披露,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已達2.5億人,據推測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消費將高達61.26萬億元。這既是一個龐大的銀髮市場,也是一個社會性難題。如何在做好這塊市場的同時,對老人多一些照拂,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耐心,是人性的要求,也是共享現代化成果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