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立方米的水能做些什麼?做兩頓飯、給魚缸換一次水、簡單洗幾件衣服……對於家住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87歲的張美霞老人來說,這0.01立方米的水「能救命」。
「我們獨居老人最怕的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街道說要給我裝上這個智能水錶,我舉雙手贊成!」張奶奶口中的這個智能水錶正是上海推行的智慧養老試點項目之一。
給獨居老人安裝一個智能水錶,實時監測老人的用水情況,12小時內用水量一旦低於0.01立方米,街道層面的「一網統管」平臺就會接收到報警信息,並及時通知社區,社區志願者第一時間上門查看老人情況。
「社區裡的獨居老人都有『一對一』結對子的志願者,平日裡我們每周都要上門看望這些老人,但沒辦法做到無微不至,這些智能設備就派上了大用場,把老人的日常細微處都能關照到。」張奶奶的結對志願者李春說,「只要用水超過0.01立方米,我就知道老人在家還很好,我也就安心了。」
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518.12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35.2%。其中,獨居老年人數31.74萬人。破題獨居老人的養老難,科技成為重要的手段之一。
獨居生活近20年的張奶奶,平日裡愛在陽臺養養花,手機只會「打打電話、拍拍花」。她感慨,以為自己會是被科技進步「忘記」的人,如今家裡安裝的高科技「四小件」卻給她帶來不少安全感。
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器,上海不少獨居老人正在被這「四小件」全方位守護。「24小時房門打開次數小於1」「煙霧報警器被觸發」「24小時紅外監測器未感應到老人活動跡象」……這些智能終端收集起來的小數據和「0.01立方米」一樣,都能起到大作用。
「年紀大了經常愛忘事,有一次我做飯的時候,把油鍋放到煤氣灶上,轉身去陽臺拿個東西就把油鍋給忘了,幸虧報警器響起來,不然就出大麻煩了!」張奶奶說,「不出一會兒,志願者也接到報警上門了。真是想不到,如今有這麼多好東西能幫到我。」
「江蘇路街道是上海深度老齡化的一個縮影,轄區內老年人口佔比達到40%,我們之所以積極探索智慧養老,不僅是解決現實痛點,也希望讓老年人享受到科技進步的紅利。」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戴濤說,「智慧城市的建設既要有智商也要有情商,未來我們不僅關注0.01立方米的用水下限,還將探索上限,一旦監測到用水量暴增或長時間持續用水,我們都會預警讓志願者上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