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龍海投資1.5億整治歷史風貌區 月港遺韻輝映「海絲」
上圖為月港碼頭(設計效果圖)
6月4日,站在龍海市海澄鎮月港遺址唯一仍在使用的餉館碼頭上,九龍江的潮汐拍打著碼頭堅硬的壘石,不見了昔日海舶鱗集、商賈鹹聚的繁華,只有小漁船不時前來停靠。
「據遺址考察,曾經的月港碼頭十分密集,僅月港溪尾不足1公里海岸就設7處碼頭。」龍海市社科聯主席、市海絲文化研究會會長江智猛說,這七處碼頭分工明確、功能合理,反映出當時月港碼頭作為中心港口繁榮發達的通商情況。
明朝初年,明太祖下令「海禁」,以防海匪、倭寇。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福州、泉州等對外通商港口逐一被關閉。地點隱蔽的月港具備港灣良好自然條件,使其迅速成為私人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
至明萬曆年間,月港發展盛況空前。無數的貨物順著九龍江支流聚集月港等待出洋,帶著濃鬱異國情調的商品同樣雲集於月港。據記載,當時從月港進口的貨物有100多種,大多是海外的土特產,如番被、番藤蓆、黃蠟等,還有各種皮貨以及金、錫、鉛、銅、礬土等各種礦物,中國的陶瓷、紡織品、茶葉等也經月港遠銷海外。
月港因其繁華,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獲得官方認可,成為當時政府批准唯一合法的民間海外貿易港口,從一個走私港發展成貿易大港。明政府在月港設有督餉館,在這裡徵收進口關稅。督餉館制定的各項關稅制度,最終成為中國近代關稅制度的雛形。
月港,與漢、唐時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時期的泉州後渚港和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古代「四大商港」。直至清初,政府實行遷界禁海,才導致了月港衰敗,對岸的廈門港隨後崛起。
月港雖然早已風光不再,但至今保存400多年之久的孔子廟、城隍廟、觀海寺、帆巷、晏海樓、萃賢坊等古建築及遺址,可見證當年的輝煌。
為保護月港文化,龍海市加快實施月港歷史風貌區整治工程,將投資約1.5億元啟動月溪入江口兩岸、豆巷家廟群、月溪公園、臨江古街等歷史建築修繕、新民房改造以及景觀設計改造。目前,月港所在地海澄鎮政府已完成對這些項目用地的丈量工作。
相信不久的將來,古月港將撩開迷人的歷史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黃國軒 鄭智敏 蔡菁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