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解讀上海智能製造三年計劃 深度剖析重點產業戰略布局(附圖表)

2020-12-15 騰訊網

中商情報網訊:日前,2019年上海市智能製造推進大會召開,此次主題為以「拓展『智能+』、打響『上海製造』品牌」,會上上海市發布了《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行動計劃》中提到,到2021年,上海計劃進一步深化5G、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和製造業融合程度,打造成為中國智能製造應用新高地、核心技術策源地和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推動長三角智能製造協同發展。

據《行動計劃》顯示,具體目標有四個方面: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其中涉及到的產業包括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經過前期的持續推進,上海市智能製造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船舶海工、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遴選了14個國家級智能工廠、60個市級智能工廠。而在下階段,上海將實施智能製造「六大重點行動」: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其中,第二項是重點行業智能製造推廣行動,包括推進汽車、電子信息、民用航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綠色化工及新材料等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和新模式應用,推動優勢產業集群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特色產業高端化,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此外,在第三項中提到平臺載體提升行動,具體包括打造「一核一帶」智能製造產業集群,「一核」是臨港世界級智能製造產業中心,「一帶」是由浦東、閔行、嘉定、寶山、松江等區域形成的智能製造近郊產業帶。

上海市經濟運行穩步增長,多項重點產業發展快速。為了加快資源整合、更好的優化產業布局,上海市發布了《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推進智能製造相關產業發展。經過梳理,中商產業研究院對上海市重點產業戰略布局進行匯總分析,便於更好的解讀《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

一、上海經濟運行情況

2018年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經濟發展的韌性、活力和包容性增強,高質量發展態勢顯現。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2679.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繼續處於合理區間。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37億元,下降6.9%;第二產業增加值9732.54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22842.96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9%,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

其中,2018年上海市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869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6451.84億元,增長1.3%。2018年,上海市全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659.91億元,比上年增長3.8%,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0.6%。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

上海市工業製造業快速發展,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的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持續增長,為上海市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上海重點產業布局

為了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加強全市產業規劃和布局統籌,上海市編制了產業地圖。上海市將以產業地圖統籌全市產業發展,為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上海市產業總體布局為「一心、一環、兩帶、多區」:

來源:上海產業地圖、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一心:都市高端服務核心區(黃埔、靜安、徐匯、長寧、普陀、虹口、楊浦等區,重點發展以金融服務、現代商貿、文化創意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

兩帶:嘉青松閔、沿江臨海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嘉青松閔(嘉定、青浦、松江、閔行)、沿江臨海(崇明、寶山、浦東、奉賢、金山),重點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為代表的高端產業集群)。

一環:中外環融合性數字產業發展環(中外環附近地區,重點發展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融合性數字產業)。

多區:產業重點區域(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

其中,四大重點區域包括融合性數字產業園、戰略性新興產業園、現代服務業園區以及現代農業園區。以下為重點產業具體布局情況。

(1)人工智慧

上海市人工智慧規劃主要分布在8個區域、11個行業、其中。長寧區主要發展智能識別和智能零售;徐匯區主要發展智能醫療、智能新品設計和智能安防;閔行區主要發展智能識別和智能醫療;松江區主要發展智能製造和類腦智能;寶山區主要發展智能硬體;楊浦區主要發展智能教育和智能識別;普陀區主要發展智能安防和智能硬體;浦東新區主要發展智能晶片設計、智能語音識別和智能製造。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上海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上海市獨有的創新資源。小編從上海市人工智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功能平臺和協會聯盟分析了上海人工智慧創新資源的發展現狀。從高等院校來看,上海人工智慧高等院校主要有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等。

從科研院所來看,上海人工智慧科研院所主要有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同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等16家科研院所。另外,頂級實驗室有上海交通大學智能計算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上海師範大學數理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騰訊優圖實驗室。

從功能平臺來看,上海人工智慧功能平臺只要有類腦晶片與片上智能系統平臺、同濟大學CIMS研究中心、復旦腦科協同創新中心、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認知與計算健康研究中心等。

從協會聯盟來看,上海人工智慧協會聯盟只要有上海人工智慧發展聯盟、上海神經科學學院和上海市智能創新產業協會等。

從企業資源來看,目前上海市擁有在晶片領域的Thinkforce、智能語音領域的小i機器人等優秀的初創企業。從圖中可知,企業分布熱點,主要在上海市中部。

2019年上海市人工智慧企業分類型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園區布局來看,上海市主要人工智慧園區有「張江-臨港」人工智慧創新承載區、「徐匯濱江-漕河涇-閔行紫竹」人工智慧創新帶、華涇北楊人工智慧特色小鎮、上海松江洞涇人工智慧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主要扶持資金是上海市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專項資金2億。

未來,上海市將圍繞國際一流城市的定位。加速人工智慧在金融、交通、醫療、安防的領域的全面應用,形成國際化的人工智慧大都市。

(2)機器人

近年來,上海市多次印發政策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據統計,上海現有64家機器人企業,其中工業機器人22家,系統集成為16家,服務機器人為13家,機器人零部件為13家。從上海市機器人規劃圖可以看出,上海機器人產業已經形成了以「3+X」的空進布局。「3」是指嘉定區、寶山區的上海機器人工業園以及浦東新區。「+X」是指多個產業園共同發展。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高校來看,復旦大學成立了智慧機器人研究院,工研院下設智慧機器人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和超越照明研究所三個研究機構。智慧機器人研究院致力於形成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智能終端和以機器人為智能終端的新產業研發經濟模式。

從科研院所來看,上海成立了6個研究所,分別是上海大學機器人研究所、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學先進機器人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

從功能平臺來看,主要成立了四個平臺,分別是上海大學智能製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機器人研發於轉化功能型平臺、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總部)和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

從協會聯盟來看,主要有中國機器人檢測認證聯盟、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以及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

從企業來看,主要集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按空間集中度來看,主要分布在浦東新區,企業數量佔機器人企業數量30%。其中,企業分布地區浦東新區以19家位於第一,其次是嘉定區7家、松江區6家、寶山區5家,不過在其它區域也分布了23家工業機器人企業。

從空間分布情況來看,形成了「3+X」的空間分布格局。從產業定位來看,主要由「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三種產業定位。其中「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這種產業定位佔比最高。

2019年上海市機器人「3+X」空間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新能源汽車

上海積極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從2019年上海市新能源智能汽車規劃圖可以看出,以嘉定區為核心,浦東新區的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臨港地區為主、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莘莊工業園、西虹橋商務區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為輔的空間布局。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高等院校來看,上海在同濟大學設立了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設立了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從科研院所來看,上海成立了兩家研究所,分別是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

從功能平臺來看,與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相關的有28家平臺及研究中心位於上海。其中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從協會聯盟來看,有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創新聯盟、上海市汽車行業協會和上海市汽車工程學會三家協會聯盟。

上海市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主要有整車製造、汽車部件及零配件製造以及其他組成。其中整車製造主要分布了十家企業,分別是上汽乘用車、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大通、蔚來汽車、國能汽車、申沃客車、申龍客車、萬象客車和特斯拉。

從空間格局來看,新能源智能汽車打造「1+2+X」的產業規劃,其中「1」指的是嘉定區,產業定位為汽車研發、製造銷售、檢測、銷售、金融、展示、文旅和應用示範。「2」指的是浦東新區的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臨港地區。「X」指的是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莘莊工業園、西虹橋商務區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這四個區產業定位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研發及製造。

2019年上海市新能源智能汽車「1+2+X」空間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新材料

目前,上海新材料產業規劃形成了「3+X」的空間布局,以寶山區、金山區和上海化工區為主的產業集群,目前這三個區域已經有超過140家新材料企業。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高等院校來看,上海有六所高校院系開設了新材料相關學科的專業教學研發,分別是上海大學材料學院、復旦大學材料學院、同濟大學材料學院、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

從科研院所來看,有6家科研所。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上海材料研究所。

從功能平臺來看,上海有28家新材料相關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及技術平臺。其中有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化工院)、國家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實驗室基地、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材料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中心等。

從協會聯盟來看,上海有四家協會,分別是上海有色金屬行業協會、上海市聚氨酯工業協會、上海市新材料協會和上海市稀土協會。

從企業來看,上海市新材料產業企業眾多,分布著547家企業。主要行政區新材料企業數量都在50家以上。其中以金山區92家分布最多,其次是青浦區73家、松江區71家、嘉定區和閔行區分別為66家、62家。值得注意的是浦東新區分布著59家。上海化工區僅有12家。

從空間格局來看,上海市打造「3+X」格局,「3」指的是上海化工區、寶山區和金山區。「X」指的是松江區、嘉定區、奉賢區、浦東新區和青浦區。從產業定位應用領域來看,主要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用、節能環保以及高端裝備等領域。

上海新材料產業「3+X」空間布局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高端裝備

目前,上海市高端能源裝備產業形成了「2+X」格局,從下圖可以看出,臨港地區產業定位為新能源裝備基地。從具體領域產值佔比來看,依次是智能電網與分布式能源、高效清潔煤電和光伏等,佔高端能源裝備產業總產值的72%。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高等院校來看,上海交通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開設了相關專業,學院下設三個系:反應堆工程系、核材料與燃料系、輻射防護和核技術系,並按研究方向分為九個研究室:反應堆物理研究室、反應堆熱工水力研究室、反應堆安全研究室、核電站儀控和仿真研究室、先進反應堆系統研究室、材料與水化學研究室、核燃料循環研究室、輻射防護研究室以及核技術研究室。

從科研院所來看,上海市有11家科研所。分別是上海核工業第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電纜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和上海玻璃鋼研究院。

從功能平臺來看,上海市有37家高端能源裝備產業相關服務及研究中心。其中有國家能源核電站儀表研發(實驗)中心、超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核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核輻射與核能技術重點實驗室等。

從協會聯盟來看,上海市有5家協會聯盟。分別是上海智能電網用戶端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上海市海水淡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上海市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上海新能源行業協會和上海市焊材國產化產業聯盟。

從企業來看出,上海市高端能源裝備產業分布比較分散。

從空間布局來看,上海市高端能源裝備產業打造「2+X」產業格局、「2」指的是浦東新區、閔行區。「x」指的是松江區、徐匯區和奉賢區。從產業定位來看,浦東新區是新能源裝備基地,閔行區是高端能源裝備基地。松江區和奉賢區則以光伏、智能電網為主。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在多重利好的推動下,上海市智能製造發展將更快更強,成為中國智能製造應用新高地、核心技術策源地和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推動長三角智能製造協同發展。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4年上海產業園區深度調查與投融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江蘇|蘇州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發布
    Tips:為全面貫徹落實市委開放再出發會議精神,加快數位化轉型,提升全市製造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蘇州市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於近日發布。下階段,將從五個方面來推動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 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加快新型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實現智能裝備核心技術突破,推進工業支撐軟體發展。
  • 「上海智能製造行動計劃」發布!時間表、路線圖都定了
    7月16日電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官網15日消息,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近期發布《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1年,全市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智能製造新模式進一步推廣應用
  • 上海電氣深度解析:布局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和鋰電產業鏈
    泛在電力物聯網戰略的提出,電網開始加快推進從堅強智能電網向能源網際網路轉型。2019 年 3 月 8 日,國網董事長寇偉召開"泛在電力物聯網"專項部署工作會議,表示國網"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快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智能製造戰略及啟示
    作者:鄖彥輝智能製造是全球製造業發展的大趨勢。為鞏固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搶佔製造業發展的先機,主要發達國家積極發展智能製造,制定智能製造戰略,如德國推出工業4.0,美國積極布局工業網際網路。計劃在重點技術領域建設45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目前已經建成了數位化製造與設計創新中心、智能製造的清潔能源製造創新研究所、先進機器人製造中心等。
  •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迎來重大機遇各地出臺政策加快產業布局
    目前,深度學習語音、圖像識別領域大獲成功。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和世界的面貌,當前,不少國家已將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國內科技企業加大投入,紛紛布局人工智慧產業。百度從做搜索需要的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基礎的分詞、短語分析等開始,逐步進入NLP、語音、機器學習、圖像等領域,時至今天,百度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人工智慧技術布局,包括基礎層、感知層、認知層、平臺層、生態層和應用層,共計六層。阿里巴巴憑藉電商、支付和雲服務資源優勢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將技術優勢逐步面向多領域發展。騰訊憑藉社交的優勢在AI領域已深入布局。
  • 對上海智能製造的意義為何如此不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希望復星集團圍繞FFT項目,繼續擴大和深耕智能製造系統集成業務,力爭三年內全球總收入突破百億元,為打響「上海製造」品牌、推動智能製造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對於這一項目上海為何如此重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FFT。
  • 助力「上海製造」,全球智能製造領軍企業愛夫迪(FFT)全球總部在滬...
    來源:經濟日報8月3日,全球智能製造領軍企業愛夫迪(FFT)全球總部在上海嘉定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近人民幣50億元,計劃於2022年正式建成。作為愛夫迪的控股股東,復星表示將通過全球總部項目建設,將愛夫迪打造成為全球一流的智能製造集團,以其上遊柔性製造供應鏈優勢深度融入復星FC2M生態,有力推動上海智能製造及相關產業鏈的全面發展。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表示,上海支持愛夫迪對接100+智能工廠行動方案,服務不少於10家智能工廠和1-2家標杆性智能工廠,把戴姆勒、寶馬等世界一流車企智能製造的標準和經驗引入中國。
  • 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助推重慶機器人產業衝進...
    對於魯班機器人技術研究院這樣的企業,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機器人聯盟」)將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給予更多技術支撐。幫助聯盟成員單位乃至整個產業爭取和整合國家級資源,是機器人聯盟的重點工作之一。
  • 重振「上海製造」 「三年行動」吹響號角
    「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先進位造業用地,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工業遺產」,4月27日上海正式出臺三年行動計劃,吹響重振「上海製造」集結號。  主攻晶片、大飛機等「人有我無」的核心技術,聚焦先進、高端等「人有我優」的智能製造,「上海製造」將以創新姿態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參與合作競爭。
  • 什麼是智能製造?智能製造對產業發展的有什麼顛覆性意義?
    智能製造技術是在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互動、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製造過程和製造裝備智能化,是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裝備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 蘇州著力打造千億級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產業
    以「智匯吳中 造優未來」為主題的蘇州吳中·太湖經貿合作洽談會10月25日舉行,33個項目集中簽約,《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產業發展白皮書》發布。 在同日舉辦的智能製造產業發展說明會上,吳中區發布了《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產業發展白皮書》,蘇州智能製造研究院、江蘇集萃智能傳感技術研究所、蘇州高端智能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吳中區智能製造產業聯盟成立。 吳中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被譽為「太湖最美的地方」。
  • 聚焦智造崑山,中德智能製造產業合作對接會隆重舉行
    2019年10月22日,中德智能製造產業合作對接會在崑山金陵大飯店舉行。     2019年10月22日,中德智能製造產業合作對接會在崑山金陵大飯店舉行。本次對接會由崑山市人民政府、德國弗勞恩霍夫光電、系統技術及圖像處理研究所主辦,由崑山市工信局、市重點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崑山中德智能製造產業創新中心、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聯合承辦。
  • 多地發布區塊鏈產業發展規劃 構築未來戰略競爭優勢
    新華社上海10月30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王文嫣)10月29日,成都市發布《成都市區塊鏈應用場景供給行動計劃(2020-2022年)》。目前,全國多地把區塊鏈作為新經濟技術領域主要突破口,構築未來戰略競爭優勢。
  • 上海臨港:智能製造基地吸引交大團隊「搬家」
    中青在線上海8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有一個特殊的員工,他是原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副院長習俊通。如今,他辭去行政職務,帶領著一支168人的高精尖團隊紮根在距離上海市中心超過70公裡的臨港科技城,為科技城裡的新興產業企業提供各種技術支持。習俊通現在是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2016年6月1日,上海交大第一臺高精尖設備從學校被搬到了臨港,兩年來,研究院為長三角地區的300多家企業提供過服務,直接幫助企業解決他們在生產、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 上海啟動「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流程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當前,上海及長三角區域已經形成了石化、鋼鐵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流程工業產業集群,正展現出日益強大的高端產業聚集效應和引領功能。今天(12月13日),上海正式啟動「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
  • 沈應龍:上海新興戰略產業方向極具前景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產業創新研究室副研究員沈應龍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說,《全新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印證了上海三大重點產業的戰略選擇具有廣闊前景,該報告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將助力「十四五規劃」與科技相關的編制工作。針對當下火熱的量子技術,沈應龍認為,業界一定要找準讓量子技術真正駛入快車道的途徑。
  • 填補「上海製造」手術機器人空白
    機器人是衡量現代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搶佔智能社會發展先機的戰略領域。12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在交大閔行校區文選醫學大樓正式揭牌成立。 目前,我國已將機器人、智能製造和數字診療裝備等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腦計劃」、「人工智慧2.0」、「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等科研技術方興未艾,這其中就包括醫療機器人的研發領域。作為世界性科學技術發展方向,我國醫療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相較於歐美等國,尚處於起步階段。
  • 【盤點】近期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十件大事
    日本川崎機器人本體製造基地在重慶投產近日,川崎(重慶)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正式投產,該生產基地採用最新型生產線,是川崎重工在中國西部唯一布局的機器人本體研發製造基地,項目一期將年產6000臺本體機器人,產品面向國內外各大汽車製造商、3C企業。
  •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重點產業2016年度行動計劃的...
    《河南省重點產業2016年度行動計劃》圍繞高端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食品工業、能源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醫藥產業、節能環保裝備、消費品工業等8個重點產業,制定了10個年度行動計劃,分別是《高端裝備製造業2016年度行動計劃》《電子信息產業2016年度行動計劃》《食品工業2016年度行動計劃》《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2016年度行動計劃》《能源原材料(煤炭及煤化工部分)工業轉型發展2016
  • 產業布局加速!立邦、亞士創能、科順等這些項目開工!|艾仕得|上海|...
    艾塗邦回顧本月企業動態時發現,4月,不少塗料企業為了加快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產業布局,加速新建擴建項目,其中水性塗料和防水塗料項目居多。下面是艾塗邦整理的4月以來部分塗料企業新建、擴建及投產項目的匯總。投建目的/意義:立邦新型材料華中區域生產基地項目將按智能製造,工業4.0理念,將該項目建設為數位化綠色環保的標杆工廠。據悉,該項目是立邦集團築夢中國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立邦集團在中國未來10年戰略布局的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