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放學不留學生、夫妻雙方工作太忙無暇照顧孩子午飯、社區資源無法滿足放學後託管……隨著中小學新學期的開始,許多孩子的午飯和下午放學後的一段時間去哪成為了雙職工家長的最大心事,各種各樣的託管班便成為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式,記者昨天探訪了幾所小學附近的多家託管班,生源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儘管託管班的硬體設施參差不齊,但眼下這也是他們解決難題的最佳途徑。
現狀 小學周邊託管班火爆
「來來來,孩子們,趕緊排好隊,我們去吃飯。」昨天中午,在德縣路小學門口,除了許多接孩子的家長,還有不少特殊的隊伍,十幾個孩子排成一隊,由專人帶隊走進附近的託管班。記者發現,僅在德縣路小學周邊300米範圍內就有5家託管班,而且幾乎每家都是生源爆滿。「我們一般不對外收孩子,你看看我們這裡,差不多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吃,要不是你主動找過來,我指定不能答應。」在安徽路一家託管班內,負責人表示,他開辦託管班已經很多年,現在根本不愁招生,每到開學前,就有家長主動聯繫,因此他們對外不設門頭,只有關係介紹主動找到託管班的才接收。在其他幾家託管班,記者發現午飯時間同樣十分熱鬧。
現場 10平米房間擠20個孩子
記者以給孩子找託管班為名進入德縣路小學對面的一家託管班內,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準備午餐。託管班設在一間小院的一處半地下室,三四個小房間內密密麻麻擺了幾十張小飯桌,桌上的餐盤內擺著當天的午飯——炒豆腐皮、茄子、黃瓜炒雞蛋、烤肉、蛋湯……託管班馬老師告訴記者,每天中午為50多個孩子準備午飯,基本上是四菜一湯,葷素搭配。幾分鐘後,第一撥孩子被帶進校園,幾個孩子很熟練地將書包往小院的一張石桌和凳子上一扔,便趕著去房間內吃飯,不過十多分鐘時間,幾個男孩子便又返回小院內玩了起來,隨後又有其他幾撥孩子也陸續趕到小院,書包越堆越多,有的甚至只能擺在牆邊的地上。由於託管班內學生太多,小餐桌几乎佔據所有的空間。
隨後記者在安徽路上一家託管班內看到,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內有近20個孩子挨在一起吃午飯。孩子們飯後的活動場所則大多在居民院內,甚至是路邊的人行道上。
「別光看我們這擠,不過衛生狀況絕對安全,我們的廚房都是獨立的。」一家託管班負責人特意把記者領進一間獨立的灶間,而且一再介紹各種午餐原材料的進貨途徑。
收費 午餐費每月至少400元
「如果只是吃一頓午飯,一個月450元,如果下午放了學還要過來,那得根據情況而定。」記者諮詢了多家託管班,午餐的費用大約在每月400元至450元之間,如果下午放學後需要在託管班等待家長接,那6時之前基本不需要或只交很少的一點費用,如果晚飯也要在託管班吃,那費用則需要翻倍,額外還需輔導課業的費用則更高。
「我們晚上有輔導,很多孩子專門過來上課。」兩家託管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給孩子們做午餐和下午短時的託管,他們還利用晚上的時間給學生做額外輔導。其中一家託管班表示,辦班的負責人就是本市小學的退休老師,因此輔導小學課程根本不在話下。另外一家託管班則聘用了本市高校的在校大學生。「輔導的質量你可以放心,我們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輔導老師都很專業,教孩子們肯定沒問題。」
人物 六年級小學生託管班裡待5年
昨天中午12時40分,吃過午飯的小李同學走出託管班,和低年齡孩子需要託管班老師接送不同的是,已經上六年級的小李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時間自己到學校。「我已經在這裡待了5年,除了中飯,晚飯也在這吃,而且晚上還在這做作業,一直到9點才回家。」小李告訴記者,他的父母工作太忙,都沒時間照顧他的午飯,他從小學二年級就在託管班裡解決午飯,後來晚上需要做作業、複習功課,父母索性就要他晚飯也在託管班裡解決,飯後接著在託管班裡學習,接受老師的輔導。「我交的錢也比別的小朋友多。」小李說,父母每個月至少要交1000多元的託管費,而時間上他並非離開託管班最晚的孩子,有的小夥伴甚至會待到晚上10時以後才回家。
調查 家長:依靠託管班實屬無奈
「我和孩子他媽都忙,從單位到學校接孩子吃飯,來回折騰不起,家裡倒是有老人,可光依靠老人也不合適,所以還是找個託管班更現實一些。」昨天中午,在一家託管班外記者見到了家長李先生,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上二年級,剛入學時,他和妻子每天輪流到學校接孩子外出吃午飯,可堅持了一個多月,就感覺實在太不方便,而且每天在外面的飯店吃飯,花費大、衛生狀況也不敢保證,因此很快他就和妻子「考察」了周邊的託管班,一年多時間來,孩子天天放學後就先到託管班,等他下班後再來接。
「就算是中午能接她吃飯,可下午放學後這段時間怎麼辦,學校不留孩子,天天放在單位更不方便。」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就在學校附近,單位距離學校也不遠,原先每天中午接孩子吃飯,下午再把孩子接回單位,可時間久了,孩子天天在單位轉悠,她自己也感覺對其他同事有影響,所以最終也只能選擇託管班。「等孩子大點吧,上了高年級,起碼下午放學就能自己回家了,現階段恐怕還不行。」王女士無奈地說,作為家長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儘管他們也擔心孩子的午餐是否衛生,但因為實際情況的特殊性,他們眼下也只能接受這種狀況。
社區:與社會機構聯辦更靠譜
記者採訪時,許多家長表示,如果學校能夠開辦託管班,那最讓他們放心,其次便是希望社區能主動承擔這個責任。「社區如果能辦託管,孩子離家近不說,我們下班過去接也能更省時間,最重要的是在家門口更放心一些。」家長李李先生先後去他所居住的社區打聽了許多次,可社區因為沒有場地和經費,無法設託管班,看著許多有條件的社區給居民提供孩子託管服務,李先生很是羨慕。然而,記者採訪了解到,許多曾經「經營」狀況良好的社區託管班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繼續,甚至已經「關門大吉」,其中經費、服務人員和缺乏專業手段成為了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也曾經搞過純公益性質的社區託管班,可很快就進行不下去了。」在市北區新華裡大院內,一間裝修一新的社區託管班接下了近20個孩子的託管任務。作為社區書記,鄧偉最大的心得就是「社區提供便利,引入社會機構」。「你光有熱情不行,得貼合實際,如果一味搞公益,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還不如採取更有效的方式。」鄧偉所說的「有效方式」,便是社區出空間,招聘社會機構出服務。
鄧偉說,街道社區出費用改造了場地,至於服務人員、老師,先前只能靠招募志願者,但一段時間後志願者無法保證出勤,有的剛剛把託管的孩子認熟了臉就離開了,因此託管班始終不景氣,即使有了志願者,給孩子輔導功課也並非人人都能辦到,因此託管班越發不景氣。經過研究社區決定,引入一家社會機構,專門來操作託管班的事宜。「我們本社區內的孩子,凡是低保、特困和新市民子女,都儘量減免費用,但一般家庭和外社區的孩子必須得交費。」鄧偉說,社區託管班費用不過象徵性地每月收取二三百元,也是為了滿足社會機構的成本。「我們必須實際一些,社會機構專業,有老師教課,有專人接送,而且收取費用,人家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也更強。」鄧偉表示,如今社區託管班裡有近20個孩子,每天放學除了做作業,老師還負責教孩子們美術以及笛子等,託管班一天天紅火起來。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於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