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哈你
很久以來,我都想把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整理出來,然而時過境遷,許多記憶似乎成為片段,這次下定決心,是看到許多剛剛開始陪娃求學路上的媽媽們,無限的焦慮,整理出來,只是希望我踩過的坑你別再踩;我有過的經驗,能夠幫助到你。
——寫在開始
每一年小學在開始招生前,都會看到許多家長無比的焦慮,
「孩子上不了某某小學怎麼辦?」
「我家不在某某片區,這個小區的劃片小學又不怎麼好,這可怎麼辦?」
「咱們小區的小學很遠,要過好幾條街,還要走一片荒涼地,附近有所挺好的,怎麼進去啊?」
「哎呀,為孩子上學煩死了!」
「聽說某某小學報名都要頭天晚上就去排隊,要不我也去排個隊?"……
每年都會來一遍,仿佛一場拍好的電視劇重播。很多時候,我都想對這些家長說:「你想去哪所學校,就去學校問問啊,具體什麼情況,一問不就知道了嗎?」事實上,我能說上話的朋友也是這麼說的,但是我通常都會得到一種回答:「去了,誰也見不上,白搭!!」然後我也只能閉嘴。
還能說什麼呢
你若不去尋找機會,機會怎麼能光顧你
而知道我的孩子上學經歷的人,也總會說:「你是幸運,那會兒管的不嚴。」的確是幸運,作為一個進城務工人員,能進了這所小學,確實不錯,關鍵那時我的暫住證還不在片區內,就顯得更加幸運。
而事實上是,我在孩子入學一年前就來問過這個學校,什麼時候招生,怎麼招生,在我得知了招生時間的時候,我便在快要招生的時間裡天天來走一遭。確切的說,不單是這一所學校,附近的許多學校,我都天天盯著。
而這一年的時間,我都在打問身邊有上學的孩兒媽孩兒爸,他們的孩子所在學校教學怎麼樣,環境怎麼樣,升學怎麼樣等等,有關這個學校的任何事情,我都樂於傾聽。從他們的言語中,我會大致了解這個學校的情況,對我選擇與否其實很重要。
但是你不能只聽別人說,必須學會自己去考察,很多人又會說:「我連校門都進不去,考察啥?」一位任教多年的老師告訴我:「如果進不去,就考察這個學校的上學、放學情況。」各位家長不妨有空也去看看,你就會發現,很多好的學校,早上上學的時候,會有執勤學生在門口迎接來上學的孩子,甚至會有老師迎接,他們排列在學校門口,送孩子的家長根本不讓你靠近校門,你必須在規定的地方停車,然後在規定的地方和孩子分開,讓孩子獨自走進校門。
看著孩子們告別父母,背著書包,和同學老師問好,然後走進學校,開啟一天的學習。試想一下這個畫面,是不是很美好?而從中孩子學到了什麼?獨立、禮貌、友好,還有希望。是不是?
這樣一個美好的開始,是不是你所期待的呢?這時你還用去問別人這個學校怎麼樣嗎?
至於放學,這位老師告訴我:「看孩子們放學後都去了哪裡?除了接送的孩子,剩下的孩子在一起,是三三兩兩說笑著作伴回家,還是打鬥著生事。」脫離了父母老師的視線,一個孩子所受教育的表現最是真實。你去看一看,有的學校孩子放學就準時回家,或者相約去打個球;有的學校則是人間百態,甚至你還會看到抽菸的孩子,打架的孩子。小小年紀,他們為何不學無術,家庭陪伴的缺失固然是一點,身邊環境的不約束何嘗不是一點?
被欺負的小孩兒
就這樣在打問和考察中,我對周圍的學校有了基本的了解,的確有的學校你根本進不去,甚至孩子的簡歷也遞不進去,這樣的學校只能放棄,最後剩下的也就三兩所。
我們的確是幸運,那一年這所學校新換了校長,校長致力於優生的發掘,在經過談話之後,讓我帶孩子來看看。
在學習這條路上,主角永遠是孩子
面試那天,校長把我擋在了門外,單獨詢問了孩子一些問題,這個環節之後,才讓我進去,但是此時面試還沒有結束,只見校長又隨手寫了幾個字讓孩子認,又寫了幾道加減法來做,最後讓孩子自己選一項可以表達自己的事來做。孩子唱了一首歌,這首歌很長,我現在已經忘了是哪首歌,但是依然記得很長,在我們幾次認為他要結束時,他還在唱,而就是這首歌讓校長當面就定了,「來吧,去教務處領一下通知書,按時來報到。」
我們開開心心的離開了校園,一路上孩子都開心的像一隻放飛的小鳥。
報到那天,在班級門口找自己的名字,因為不是片區的人,我們就從後面的班開始找,然而一直找到1班才發現孩子的名字,開頭從1開始,無論怎麼說都是一件開心的事。在找到名字之後,孩子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好了媽媽,找到了,你可以走了,我自己就行。」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驚喜。我知道從此後我不用像其他家長一樣,每天擔心他在學校好不好,會不會受欺負,他一定可以自己解決這些。
但是,身為母親,在送孩子上學第一天,怎麼可以在還沒見到老師之前就走了呢?我笑著告訴他報到第一天,可能老師有很多事情要跟家長交代,得等見了老師媽媽才能走。於是在等老師把所有事情都交代完了之後,我才離開學校,而孩子也在這天開始,開啟了他的求學之旅。
在你成年前,我幫你尋找機會,你自己來決定命運。孩子幼小,他不會想像的出自己會進了哪個學校,此時就需要我們去為他打開這扇門,這扇門通往哪裡,就看你想讓他去哪裡。的確現實中有許多無奈,不在片區,沒錢交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政策不允許,等等。但是試過了,盡力了,才不會遺憾!
而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又會忽略了孩子才是這件事的主角,認為他有錢所以孩子進了好學校,他有人所以孩子進了好學校,他有權所以孩子進了好學校,而事實上,人家對孩子的教導才是一切中的關鍵,如果孩子不成器,即使現在進了一流的學校,孩子也會因為沒有好的成績陷入惡性循環中。尤其是進入中學之後,強者的壓力,就足以可以摧毀孩子的自尊心,不用說方方面面的其它壓力。
誰也代替不了誰的角色,父母永遠是父母,孩子自己該走的路,還得靠他自己,你說是不是?
我是哈你,陪伴是一場大人和孩子共同的修行。願與你分享孩子成長那些事,如果你也喜歡,關注,一起來聊聊孩子成長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