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的概念》
張康之、張乾友等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康之,男,1957年生,江蘇銅山縣人。中國人民大學行政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兼任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和兼職教授。曾就學於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曾任教於西北政法學院理論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先後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行政倫理學研究。近年來主要從事行政倫理學以及組織理論研究。
該書以公共行政的概念產生與發展為脈絡,對公共行政學的發展史進行深入而精緻的描繪,展示出一幅內涵豐富、靈動飄逸的畫卷。作者緊扣公共行政概念與歷史進步共生、共進的主題,在充分佔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去剖析概念的演進、變異和衍生出相關基本概念的歷史過程,透過概念的嬗變去把握理論的發展軌跡,揭示了公共行政理論在每一個時代如何適應實踐的要求而改變自身,也同時使理論發展的邏輯清晰地展現出來,使公共行政學面向未來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特別是對公共行政學的本土化建構而言,具有啟發意義。
第一章 公共、行政與公共行政
第一節 「公共」概念的建構史
一 從common good到public interest
二 理論發展史上的公共概念
三 公意、公共輿論與公眾
第二節 「行政」概念的演進
一 從「執行」中演化出「行政」
二 三權分立中的「行政」
三 從「executive」到「administration」
四 「政治—行政」二分中的「行政」
第三節 「公共行政」的確切含義
一 澄清公共行政的概念
二 公共行政基本原則的確立
三 公共行政研究的最初進展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概念與研究
第一節 不同語言中的「公共行政」
一 英語中的「公共行政」
二 法語中的「公共行政」
三 德語中的「公共行政」
四 威爾遜時期的「公共行政」
五 威爾遜之後的「公共行政」
第二節 公共行政學的發生史
一 公共行政的發生過程
二 對英國經驗的借鑑與反思
三 威爾遜對公共行政(學)的規劃
第三節 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及其教育
一 市政研究運動
二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跨國行動
三 為公共行政的領域劃界
第三章 公共行政概念的經典含義
第一節 三維視角中的公共行政概念
一 在科學與倫理之間
二 在政治與行政之間
三 私人行政的參照系
第二節 三種取向中的「公共行政」定義
一 公共行政的管理內涵
二 政治與行政關係中的公共行政
三 定義公共行政的中間路線
第三節 公共行政概念出現變異
一 public administration
二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三 public management
四 對public management的不同理解
第四章 公共行政及其研究的轉向
第一節 發掘公共行政的「公共」內涵
一 「政治—行政二分原則」受到質疑
二 肩負價值追求的公共行政
三 走向開放的公共行政學
第二節 行政裁量之爭
一 行政裁量的理論確認
二 行政裁量引發的論辯
三 「事實—價值」二分
第三節 戰後公共行政的主題嬗變
一 公共行政學的政策視角
二 公共行政學的公共意識
三 公共行政學的危機
第五章 從「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
第一節 「新公共行政運動」的追求
一 新公共行政運動的孕育期
二 刷新公共行政的概念
三 公共行政的「公共」方面
四 新公共行政的認同危機
第二節 「公共管理」概念的再興
一 起源於政策學院的公共管理
二 作為研究主題的公共管理
三 公共管理研究的兩種途徑
四 公共管理概念的多重含義
第三節 「新公共管理運動」與公共管理
一 英國的公共管理研究
二 何謂「新公共管理」
三 公共管理概念的多元建構
第六章 多元語境中的公共行政
第一節 合法性視角中的公共行政
一 公共行政的憲法合法性
二 公共行政的民主合法性
三 公共行政合法化的其他路徑
第二節 公共性視角下的公共行政
一 公民主義興起中的新定義
二 行政倫理研究的影響
三 新公共管理運動之後
第三節 「後現代主義」語境中的公共行政
一 在「後現代轉向」之中
二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交鋒
三 「反行政」所進行的解構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公共、行政與公共行政
概念是學術研究由以展開的工具,要促進學術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任何學科都必須對它的基本概念有著共識性的理解。「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乃至整個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概念,然而,在「什麼是公共行政」的問題上,學者們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嚴重阻礙了公共行政學者之間的相互對話與公共行政學科的發展。從字面上看,公共行政的概念是由「公共」與「行政」合成的,因此,要把握「公共行政」一詞的確切含義,首先,需要理解「公共」與「行政」的準確內涵。歷史地看,儘管「公共」一詞古已有之,但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則是由學者們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是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項科學成果,是對農業社會中「共同」觀念的一種替代與超越。或者說,公共性是現代性的基本表現之一,只有在現代性的社會治理中才會擁有公共性的內容。相比之下,「行政」則具有更多泛歷史主義的特徵,無論是在農業社會還是在工業社會,都需要通過行政活動來實現社會治理。
不過,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行政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會將其基本的社會現實以及社會治理要求賦予行政,從而使行政具有不同的歷史內涵。總的來說,伴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的權力分化,行政的概念經歷了從「執行」到「行政」的演變,並最終在政治與行政的分化中定型。通過對公共和行政概念的考察,我們發現,公共行政的概念所對應的是特定的行政模式,實際上所指的是一種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管理行政,存在於農業社會中的那種統治行政是不能被稱為公共行政的。但是,管理行政亦非公共行政的完成形態。因為,管理行政僅僅具有了形式上的公共性,作為形式公共性與實質公共性相統一的公共行政將會在後工業化的進程中展露身影。今天,我們需要建構的正是一種形式公共性與實質公共性相統一的公共行政,在與管理行政的歷史對應中,它被稱作「服務行政」。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概念與研究
「公共行政」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指向一門學科的研究。在20世紀,公共行政學成了現代社會科學體系中的一門「顯學」,公共行政的研究成果對於推動社會治理的進步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如果說政府在20世紀中扮演了空前重要的角色的話,那麼,公共行政研究所提供的科學成果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無論給予多麼高的評價都不為過的。作為一個概念,公共行政從產生到流行,再到逐步定型,經歷了個漫長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英語、法語和德語幾大語言系統下的學者們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在不同語言中,關於公共行政的概念可以說是共識與分歧並在,但每一種意見都對這個概念內涵的增長和深化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公共行政概念的流行是與公共行政實踐的發展同步的,如果不是因為管理行政在實踐中逐漸走上了公共行政的建構方向,公共行政的概念也許就像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許多時髦詞彙樣,很快就被人們淡忘了。在有的地方,公共行政的概念確實一度沉寂,但在英語這一日益成為「世界語」的語言中,公共行政的概念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越來越成為了學者們談論的焦點。
這是因為,公共行政這種行政模式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起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種角色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它需要一種專門的研究來對其加以把握,於是,就產生了公共行政學。以威爾遜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起了建構這一學科的任務。但是,在威爾遜的時代,公共行政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因而,學者們關於公共行政學的規劃也僅僅停留在原則性描述的階段。這一時期,公共行政學的輪廓已經若隱若現,但卻缺乏實質性的內容。進入20世紀,隨著「進步主義運動」的興起,效率成了美國社會的「福音」,工商企業和城市政府都紛紛掀起了提高自身效率的運動。在學術研究上,則表現為「科學管理運動」與「市政研究運動」。在這兩場運動中,現代行政的一般特徵與公共行政的具體內容都得到了學者們的反覆探討,行政科學與公共行政學也在相互競爭中促進著彼此的發展。最終,通過借鑑行政科學的研究成果,通過參與城市政府的市政改革,市政研究者們從「城市行政」的角度出發梳理出了公共行政的基本要素,也劃定了公共行政學的大致領域。
往期推薦
公管薦書 | 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定性方法
公管薦書|《過程追蹤法:基本原理與指導方針》
公管薦書 | 《質性研究的基礎》
公管薦書|質性研究知多少?
公管薦書 | 開放中的變遷與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