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竿後子線纏繞、釣目變化,子線切線,多半都是它的禍

2021-03-03 釣魚指南

釣魚是個很簡單而又很複雜的事情,簡單,在於入門的門檻幾乎為零,只要有水,能釣魚,就是竹竿、棉線也可做釣;但是,釣魚又不是個簡簡單單就能應付的事,竿漂線餌鉤,這五個環節疏忽哪一個,都會影響最終的漁獲;不僅僅於此,就算是鉛墜、八字環、漂座、子線等若干小環節,處理不好,也極易出現問題,最常見的問題有這麼幾種。

一是子線纏繞,比較常見的有四種,第一種是子線雙鉤打結,如果不及時解開,很容易影響魚開口吞食鉤餌;第二種是子線和鉛墜纏繞,具體纏成什麼樣那就不好描述了;第三種則是子線、鉛墜、浮漂纏繞,嚴重點魚鉤直接掛在漂肚上;第四種是主線、子線、鉛墜纏繞在竿身上,嚴重點可能需要廢掉線組。

二是釣目發生變化;比較常見的是預調好的釣目,不知怎麼的,就升目或者減目,但是不管是增目還是減目,都是突然而然,明明拋竿釣點沒有偏離,但是釣目要麼增目了,要麼就減目了,最討厭的,是增減目變化沒規律,忽一忽二,全然摸不著頭腦;那麼這兩種情況,多半都是鉛皮沒有處理好,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但是總結起來,無外乎修剪、裹纏、修邊這三個細節沒有處理好;那麼有釣友說了,可以採用成品鉛墜,是不是能避免這樣的問題呢?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就從修剪、裹纏、修邊這三個細節上,分析一下為什麼處理細節不到位,出現以上的若干問題。

一、修剪不規整,易導致鉛墜的重心出現偏離

鉛墜的製作,第一要做的,就是把鉛皮修剪的比較均勻後,裹纏到鉛皮座上,裹纏鉛皮的處理,我們隨後再說,但是鉛皮的修剪,則很是重要;我們如果把鉛皮修剪的歪歪斜斜,不管怎麼裹都不可能裹出重心穩定的鉛墜,那麼鉛墜重心一旦出現問題,在提竿的瞬間,鉛墜上方刺破水面上時,同時受到水面張力的阻礙,主線上升拉拽的拉力,如果重心穩定,雖然鉛墜也會旋轉,但是這個旋轉是有規律的;

如果鉛墜重心不穩定,當鉛墜受到這兩種組合拉力時,旋轉時,就算有八字環的卸力,但是會因為重心不穩定,雙子線旋轉的時候,會忽高忽低,本來子線就一長一短,這樣無規律的旋轉,很容易導致子線打結;知道了原理,那麼我們處理起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鉛皮修剪的比較規整、一致,最理想的狀態是圓柱體,而不是棗核狀,因為圓柱體的重心是最穩定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把鉛皮修剪的整齊、規整,就很有必要了。

二、裹纏鉛皮座時,不要留空隙,一定要均勻

裹纏鉛墜,也就是將鉛皮裹到鉛皮座時,這個細節不管是機制,還是手工製作,很容易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裹纏不嚴實,導致鉛墜中有空隙;第二個,是裹得不整齊,比較直接的理解,就是斜著裹纏,內核是螺旋轉向裹纏,而這種裹法,甚至受到不少老釣友的推崇,因為這種裹法容易裹出棗核狀,但是這兩個問題,都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調釣結束後,設定的釣目,會發生變化,而且忽高忽低;

這裡面的緣由其實就是因為鉛墜裡面的鉛皮,有縫隙;鉛皮不管是什麼工藝的,只要纏裹不緊密,只要有縫隙,都會在鉛皮的表面形成張力,吸附一定的水,但是這種因為鉛皮表面張力,吸附的水份,並不是一成不變,通過甩、提、拉,等操控線組的動作,吸附在鉛皮表面的水,很容易被甩出去,這就相當於鉛墜重量減少,那麼釣目自然就增加了;當鉛墜沉水後沒多久,鉛皮表面又吸附水了,鉛墜整體重量又增加了,釣目自然就減少了;但問題是,鉛皮表面吸附、甩落的水,並沒有定量,所以釣目變化多少,那是全然沒有規律的;

而鉛墜裹纏成棗核狀,不少釣友認為,這種棗核狀的鉛墜,不管是刺破水面,還是墜入水面,因為棗核狀穩定,棗核的流線型的重心很穩定,所以這種鉛墜的形制應該最為靈活、靈敏;但是老釣友們經過實戰測試,總結的結果是全然沒有什麼區別,鉛墜最穩定的形狀是圓柱形,最靈活的形狀也圓柱形,而棗核型的鉛墜,因為鉛皮比較軟,不管是機制還是手工卷制,很難做到重心穩定,所以並不推薦,那麼我們知道了緣由,把鉛墜裹緊、裹實,那麼釣目變化這種情況,馬上就消失了。

三、修齊鉛皮,是製作鉛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步驟

鉛墜裹好之後,最後的修齊,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步驟了,這個步驟做不好,做不到位,會導致兩個後果;第一個,沒有修齊、打磨,鉛皮邊緣會帶著一點毛刺,子線出水旋轉的時候,鉛皮很容易切傷子線,一旦有大魚咬鉤,手上的子線很容易切線;第二個,沒有修齊的鉛皮,會在流水阻力的作用下,導致鉛墜順著鉛皮的方向旋轉,最主要的是,鉛皮沒修齊,別小看這點子區別,在提竿時,如果靠上的鉛皮多一些,則鉛墜會容易翻跟頭,那么子線很容易打在漂肚上,導致子線和浮漂纏繞。

如果靠下的鉛皮多些,則子線很容易和鉛墜纏到桿身上,尤其桿身比較硬的時候,這兩種纏繞很容易就出現了,嚴重點,線組被廢掉,漂肚被打壞,那麼最後的修齊,不說做到工業級的,至少在修剪、裹纏這兩步到位,然後只要能在最後修齊鉛墜時,做到整齊,那麼鉛墜和子線纏繞,鉛墜、子線和漂肚纏繞,鉛墜、子線和桿身纏繞就能有效避免了。

四、除了鉛墜,漂長、提竿手法、餌重也有可能導致子線纏繞

除了鉛皮的原因,當然也有其他原因,也會導致鉛墜、子線、桿身纏繞,大體上也就是浮漂的長度、提竿的手法、餌團的體積和重量,也有可能導致子線纏繞;

(1)淺水長漂;我們在釣魚時,釣深、浮漂長度、子線長度之間的比例,是有一定講究的;如我們釣深水,因為水線比較長,那麼浮漂長短、子線長短,其實是沒多大影響的;但是淺水垂釣,如果浮漂長度比子線長,那麼在提竿時,因為漂身的重量、長度,加上水線比較短,那麼在浮漂出水的瞬間,水對浮漂的阻力,是大於鉛墜和魚鉤的重量,加上水線,也就是漂座到鉛墜之間的距離很短,那么子線和鉛墜纏繞在一起就很正常了,那麼我們釣淺水的時候,最好是使用短漂,至少漂長最多不要超過子線的1.5倍;

(2)餌團體積過大、餌團比鉛墜還要重,也會導致子線和鉛墜纏繞;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奇怪,當餌團體積過大、餌團重量比鉛墜要大時,如果在餌團沒有霧化就急速提竿時,比較常見的使用顆粒餌(草棒子)、自製面餌、內臟餌等不易霧化的餌料時,提竿出水時,水對餌團的阻力比較大,而鉛墜提前已經出水,這種阻力差,就會導致鉤餌上翻,鉤餌會很容易和鉛墜纏繞,這個時候,將餌團體積、重量調整一下,纏繞現象馬上消失。

(3)提竿手法,也是導致鉛墜子線纏繞的一大誘因;我們再提竿時,講究順勢而為,不要磕磕絆絆,有些釣友提竿時會顛著魚竿,也就是將鉛墜顛一下,原因不知道,但是這種手法,很容易導致鉛墜和子線打轉之後,纏繞在一起,不管是硬竿還是軟杆,一旦手法上出現這樣的問題時,都會導致纏繞;知道了原因,我們只需要避免這樣的手法,那自然就不會出現纏繞了。

最後,對應開篇所言,釣魚其實是個對細節要求很苛刻的事,馬虎大意,雖然不至於打龜,但是鉛墜這些小細節能做到位了,那麼至少不會因為頻繁纏繞子線,甚至剪切線組,導致心煩氣躁,這就是極大的收穫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已經換鉛墜了,子線還是經常纏繞在一起呢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又或者是競技釣,在正釣時切線倒不至於太過惱火,最鬱悶和惱火的,就是子線纏繞,非常浪費時間,狠狠心,一剪刀下去,但是主線都要重新打,非常的麻煩,可是解開吧著實麻煩,尤其是解開的過程,還能二次纏繞,看著周圍的釣友連杆起魚,牙恨得都痒痒。
  • 解決子線纏繞的小辦法,釣友們認真看哦
    1、要正確選擇子線的長與短怎樣才能把魚釣好呢,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隨著氣候、氣溫、釣法、水情、魚情等的不同,子線的長短也隨之要做出相應的變化。釣浮、釣小魚、釣快魚時,子線一般要短,掌握在10-15釐米;釣底、釣較大魚體、釣慢魚時,子線可以適當加長到15-30釐米。
  • 闢謠:「分叉器」真的能夠解決子線纏繞?使用過的老釣友這樣講
    因為子線「分岔器」的初衷就是讓兩條子線分開,便於我們掛餌,拋竿提竿方便。另外,子線「分岔器」的終究是輔助小配件,並不是釣組必備配件。只要在合適的情況下選用,才能發揮它們的作用。子線「分岔器」的優缺點一個產物的出現必然有它出現的理由,到底這個頗為爭議的輔助小配件作用如何呢?我就根據自己的實際作釣經歷來聊聊它的優缺點。
  • 釣魚時,子線纏繞的5個原因(附:子線拴法圖解)
    使用子線的目的是保證在掛底或釣到較大的魚時,保證主線不必要的拉斷及拉傷(如主線為1.0號,子線可以採用0.6號或者更小的號值,釣組由於承受過大拉力將會斷子線而保主線及主線配件)。子線和主線對線的質量要求不同:子線要求更耐捲曲、更柔軟,使用中不易纏繞和更易於入口因子線比較細小,自然子線就會容易纏繞。
  • 釣魚時子線總是彎曲和纏繞,太讓人頭疼了,教你幾招徹底解決!
    子線纏繞是很多新手釣友經常遇到的問題,可以說子線纏繞涉及到綁子線以及拋竿等釣魚的基礎技巧,對於那些很多基本功不熟練的釣魚新手來說,出現子線常饒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很多人在釣魚的時候遇到子線纏在一起,光解開都需要半天的時間,費時費力,所以如何有效的避免子線纏繞就成了很多釣魚人最關心的話題
  • 如何防止子線纏繞,方法很簡單
    再者就是子線纏繞。本心情那麼激進的去釣魚,結果弄得心煩意亂。既然去釣魚就要玩得高興釣的開心,不然枉廢此行。下面根據我多年垂釣經驗就跟大家說說如何避免子線纏繞。首先在我們卷鉛皮的時候,建議大家儘量用卷鉛板,因為它可以使鉛皮卷得整齊緊湊,哪怕用加厚的鉛皮卷出來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錯。如果沒有卷鉛板,用手卷時,也要儘量卷的規整一些緊湊一些。如果卷的不規整卷斜了,那麼它在入水下落的過程中,會不停的旋轉,這樣一來子線到水底時也擰成麻花了。非常不利於我們垂釣。
  • 釣魚時最煩子線纏繞,可如何避免呢?纏繞了又該如何快速解決呢?
    釣魚時總有那麼幾件事讓我們頭疼不已,比如切線、斷竿、停口等,還有一個比較煩人的就是纏線,特別是子線,一旦纏上非常不好解決,如果是在釣競技,耽誤的這個時間基本就可以使你放棄比賽了。那麼如何避免總是纏線這事兒呢?本期《漁課堂》我們來說說方法。
  • 子線纏斷的解決方法
    子線打結、纏繞和斷線是令釣魚也很頭痛的事。特別是在搶時間釣快魚的比賽中。頻繁的更換子線將直接影響到比賽成績。所以找出解決子線纏、斷線的對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魚速度。一、子線的長短要適宜能不能把魚釣好,除了技術水平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子線配備就是很重要的一環。隨著天氣、釣法、水情、魚情等不同,子線的長短要隨之做出相應的變化,釣浮、釣小魚、釣快魚子線要短,一般在10至15釐米為宜。釣底魚體較大,上魚較慢,子線要適當加長。
  • 子線老打結?留意這幾點完美解決,哪怕PE子線都不打結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子線容易打結這個問題困擾不少釣魚人,甚至有十數年釣魚經驗的老釣魚人也頭痛不已。子線打結之後絕大部分都會捲曲影響我們抓口準確度,嚴重的話甚至會延遲反應魚兒的吃口。最重要的是:打結之後的子線拉力值會銳減,讓我們切線跑魚,大部分時候在楊竿刺魚的瞬間切掉。
  • 誰說PE不能做子線?這幾種情況下比尼龍線更好!
    得到的答案大多如下:PE線容易打結,打結後不容易解開;PE線靈敏性差,吃口反應到漂上面會有一些遲鈍;PE線太結實,掛底後容易損失主線;基本絕大多數的釣魚人都是基於這三點不是用PE作為子線是故,蓑笠哥在最近這些年的釣魚過程中慢慢把所有的子線都改成了PE,總的來說PE跑魚切線沒有那麼頻繁,基本釣魚兒三斤以內的抄網都可以不帶直接提進魚護就可以了。而且用PE線不用頻繁的更換子線,不出意外的話一個PE子線基本可以用一整天,還可以下次使用。至於PE線作為子線規避弊端和使用技巧後面會談到。
  • 釣魚:有時子線比主線大要更實用
    雖然不排除某些做得好的品牌,但事實上就是「柔化處理後的魚線,其拉力永遠比相同線徑的主線要小」。硬了才夠力,這是常理,也是事實上的技術所限,這個是反不過來的,從主線和子線的手感上就能感覺到。本身子線比主線拉力小,臺釣主線又比子線大,釣些鯽魚還沒有什麼問題,但釣大魚時就會頻繁切子線。
  • 野釣實戰探討,短子線和長子線之間,哪一種優勢更大
    ,並得出結論;第一種:流水釣小魚流水釣小魚,最大的問題是走水,在假定有魚進窩的時候,子線的長短,最大的影響,就是訊號傳導的損耗;如果我們使用長子線,勢必會增加浮漂走水的態勢,如果鉛墜到底,子線過長,就算有魚給口,除非是死口,否則浮漂幾乎都沒什麼動靜;
  • 經常切子線,不是什麼大事,如果經常切主線,那就需要考慮一下了
    點擊那麼在實戰中,切線,是很常見的事,掛草、掛底、掛樹,大魚,這些都是導致切線的主因,但是,切大線就很少見了,除了大線纏繞水草、樹枝之外,其實罕見主線切線,可是還是有大線切線的現象一、主子線線號一致當提魚時,提魚的力量達到打結拉力值的閾值後,子線無法完成卸力,反而是竿稍處、漂座處、鉛墜處,這幾個大線打結處,或者是線組的應力處收到了最大的拉力,導致切線。
  • 子線打結不易纏繞的子線綁法
    這種的綁子線方法優點是:子線自動分開不易纏繞,拆卸子線原理不變,這裡就以粗線代替魚線,開瓶器代替八字環。 1、取一段合適的腦線,鉤在兩端綁好後對摺。
  • 春季臺釣,如何正確使用子線?三大方面掌握好,六小細節更不可少
    隨著春暖花開,溫度漸漸升高,很多釣友收起了長竿短線,換上了更舒適的臺釣。昨天白天我長竿短線傳統釣沒有魚獲,晚上抱著試試的態度,把家裡擱置了一個冬天的臺釣裝備拿出來,7:30開始在家附近的小河臺釣,連著幾口白條小魚,突然,一個有力的頓口,魚線「嗚嗚」作響後子線居然切了,釣魚人都懂得,當時那個心情,真是一言難盡。
  • 水越深,漂組的靈敏度越差,子線越粗,漂組的靈敏度越低
    ,嚴重一點,可能還未落到水底,餌團都霧化完了,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做到鉤餌沉底底釣呢?所以,遇見這種情況,必須要在調漂時,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不能釣目設定好之後,就算完了,要多打3~5次,多次測試,如果釣目沒有變化,或者僅變化半目左右,那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認為是成功了。
  • 到底該用多大的子線?照我這樣配,既能保證靈敏度還不擔心切線
    早上收到一個釣友的留言,他說他那裡釣的鯉魚一般都在4斤以內,釣點水深在2米左右,該用多大的線組。對於老釣友來說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但是新手釣友就不會這麼想了,實際上這種疑惑的釣友還不少。今天這篇文章咱們就來聊聊選線組的事兒,特別是子線的選擇,希望能對新手釣友有所幫助。
  • 子線,主線,魚鉤綁法解析,值得收藏!
    、如何根據魚情的變化選擇子線等。首先談一下子線長短的主要優缺點:短子線:優點:1、靈敏 2、餌到位快。缺點:1、提竿不中魚(容易過靈) 2、誘魚效果差 3、距鉛皮座近,子線彎曲度一般較小,魚不敢吃。長子線:優點:1、穩健 2、子線擺動大、誘魚好 3、距鉛皮座遠,子線彎曲度一般較大,魚敢吃。
  • 子線長短有講究,魚情在變,正確調整是關鍵
    對於臺釣法來說,區別於傳統釣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又兩個子線,是一截子線拴兩枚魚鉤,然後對摺而來的,當然雙鉤是有一定鉤距的,通常情況下在兩三枚魚鉤的距離。因為魚是活動的動物,它們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水層,即使同樣是草魚,通常情況下是生活在半水處,我們的子線就要用長一點,以增加子線在水中的擺幅,利於它們截口。而如果因環境變化草魚沉入水底,我們的釣法就要隨之改變,子線就不能用太長了。
  • 冬釣鯽魚,用0.8子線好還是0.4子線好?看完此文一目了然
    這是大家在平日裡討論的比較多的兩個問題,尤其到了冬季,魚不愛動了、口少了,大家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空軍後就會更加疑神疑鬼,總覺得什麼都不對。釣魚有很多的理論知識,但不管討論哪一條都該有一些前提條件,比如說野釣該用粗線還是用細線的問題,如果你不設定釣什麼魚、釣多大的魚,那肯定討論不出什麼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