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積極的就業政策實施以來,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在促進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然而隨著就業培訓對象範圍的擴大,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培訓的針對性不強、有效性不明顯比較突出,勞動者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技能培訓與市場脫節,培訓課時縮水、培訓對象信息不實等現象在各地時有發生。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既能充分發揮職業培訓在就業工作中的促進作用,防止出現就業資金管理中的違規違紀問題發生,又能切實提高就業資金的使用效益,通過多年實踐及調研思考,結合實際,我們提出以下分析。
一、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訓對象的培訓需求具有不確定性
通過培訓提高技能素質解決就業問題是培訓補貼政策的初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為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國家通過一系列再就業培訓扶持政策,使下崗職工提高技能水平或者掌握新的技能,以達到再就業目的,有力推動了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國務院關於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國發〔2010〕36號)中提出:「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要面向城鄉各類有就業要求和培訓願望的勞動者開展多種形式就業技能培訓。」培訓政策的幫扶範圍不斷擴大,培訓對象除了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外,還包括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初高中應屆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幾乎含蓋所有未就業人員。隨著培訓對象範圍的擴大,培訓對象的資格審核難度也隨之增加,國發〔2010〕36號文件明確了就業技能培訓的兩個首要條件:一是有就業要求,二是有培訓願望。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很難解決培訓需求的真實性問題,原來由培訓對象先參加職業院校培訓,然後到人社部門核報培訓費的辦法,存在難以監管問題,為了加強管理,防止鑽政策空子,多數地方採取培訓項目管理辦法,由通過招投標確定的定點培訓機構先行組織實施免費培訓,然後通過審核將培訓補貼撥付培訓機構。但是,不是所有的培訓對象都具備上述兩個條件,比如農村轉移就業培訓,一般情況下,春節過後,外出務工人員都出去務工,在家的很少,培訓機構有可能把農村的「留守人員」召集起來進行培訓,其中有多少人真正需要培訓、多少人需要就業,作為監管部門無法審定。加之受專業、條件的限制,培訓後是否符合就業需要也難以滿足。有些培訓機構千方百計擴大生源,花費較大的成本組織培訓,以獲得更多的培訓補貼,甚至組織一些沒有培訓需求的人員參加培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訓補貼資金的浪費,沒有真正發揮就業資金應有的作用。
(二)短期培訓嚴重影響技能人才培養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我國近幾年一流技工嚴重缺乏,出現大面積「用工荒」,「 用工荒」主要是「技工荒」,一般普工則供大於求。近年來,國家扶持政策進一步放寬,勞動預備制培訓期限由原來的二至三年縮減為半年到一年,鼓勵各類培訓機構開展短期技能培訓,大量就業資金用於補貼短期培訓,致使培訓對象受訓時間縮短,有的培訓只有幾十課時,培訓後就安置就業了。這種情況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培訓質量無法保障,培訓後技能水平低下,適應不了現代產業發展需要;二是將培訓對象資源提前「採青」,尤其是初、高中畢業生經過短期培訓就走上就業崗位,導致中等職業教育(技工教育)失去生源,從而造成中等以上技工嚴重短缺。
(三)培訓監管已成為各級人社部門的難題
近年來,全國各地因技能培訓補貼引發的就業資金違規違紀使用屢屢發生,主要原因除相關人員的主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培訓政策的落實缺乏有效監督,培訓的過程沒有統一的、切實可行的監管辦法,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缺乏,怎樣做好監督,各地採取各種辦法,措施五花八門,有的效果比較明顯,有的則因人力財力不足,出現監管死角。究其根源,主要在於培訓補貼政策與現實脫節,市場是調節勞動力的主導因素,勞動力的市場化勢必要求勞動者技能需求通過市場來實現,而現實是,技能培訓的主導權掌握在政府手中,那麼如何做到培訓補貼政策與勞動力市場化要求相適應,國家有必要對培訓補貼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
(四)普遍重視高等教育導致技能人才嚴重不足
高考制度恢復30多年來,我國不斷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模,1977年高考報考人數570萬人,錄取27萬,錄取比例為21:1,約4.7%;以後報考人數和招生規模逐年擴大,2013年高考報名人數是912萬人,錄取人數已近700萬,錄取比例大幅度上升, 2014年全國平均錄取率已近80%。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2014年就超過700萬人,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政府最大的就業壓力。相反,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幾乎百分之百都能安置就業,卻因為就業後待遇的差距失去吸引力。
相比而言,我國職業教育卻直線走下坡路,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招生量不斷擴大,加之人口增長減緩,近年來,初、高中畢業生人數也出現下降趨勢,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的升學率不斷上升,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逐年減少,導致中等職業院校生源下降,招生難度越來越大。以陝西為例,根據1998至2008年陝西省小學招生人數的分析預測,從2008年開始,全省初中畢業生將從70萬人逐步減少,到2014年以後初中畢業生將只有45萬左右,減少約35.7%,若高中招生穩定在32萬人左右,可供職業院校招生的初中生源只有13萬人左右,比2009年將減少近50%。剩下的畢業生則由一百多家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和其他職業培訓學校各自爭取,還有部分初中生畢業後就不再上學,職業院校已經沒有了生源,不少已經停止招生,甚至關門。生源的急劇減少無疑給職業教育帶來巨大壓力,招生困難使職業院校失去了發展的空間和能力。而現實是,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多數隻想做「白領」,而「白領」階層畢竟不佔社會就業的主體,需求有限,導致高校畢業生「過剩」。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培養的「藍領」逐年減少,大多數企業招不到技工,出現用工荒,這種現象已對職業教育政策敲響警鐘。
(五)職業教育困境中求生存,質量不高
一方面,由於人口減少、生源下降,收入減少,職業院校缺乏資金投入,辦學水平難以提高,加之師資力量薄弱、設施落後,特別是實訓設備簡陋,無法滿足現代產業技能人才培訓需求,培訓的學員技能素質低下,很難適應市場需要。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為了生存,採取「以短補長」的辦法,把主要精力放在短期培訓上,以低成本專業獲得一定收入維持生存,致使職業院校出現「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普遍培訓質量不高,形成惡性循環。
二、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調整補貼政策,重點扶持中長期的職業教育
短期培訓補貼曾經對於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於中長期的技能人才培養已不適用。政府應及時調整培訓補貼政策,壓縮對短期培訓的補貼,將扶持的重點放在職業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上。對於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兩後生」,要加大資金補貼扶持力度,鼓勵他們到正規的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進行2-3年的學習,把其培養成中級工以上的技術工人,對技工院校全面實行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增強技校吸引力,為長遠的產業發展培養大量技能人才。這樣一方面避免短期培訓補貼的資金浪費,另一方面也有效化解就業補貼資金的風險,充分發揮就業培訓補貼資金應有的作用。
(二)職業培訓以市場為主導,強化技能就業政策導向
勞動力的市場化必然要求職業技能培訓走市場化的路子。國家就業培訓補貼政策在實施中,受益者應該是培訓對象,但實際上主要受益者成了培訓機構,因為培訓機構只要開展了符合要求的培訓就可以享受培訓補貼,而培訓的對象卻並不一定符合勞動力市場需求,培訓後未必解決就業問題。因此,國家補貼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到扶持就業上。比如加大對企業招用各類未就業人員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進行上崗、轉崗和技能提升培訓,凡籤訂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通過給企業補貼培訓經費、增加諸如社會保險等其它就業補貼的辦法,減輕企業用人成本,增強企業就業能力,調動企業擴大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對於通過就業、創業培訓實現自謀職業、自我創業的人員,重點做好培訓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使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三)嚴格就業準入制度,使就業準入制度法制化
《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第6號令)中,明確了技術工種就業準入規定,但對於違反規定用人單位的處罰僅為罰款1000元,幾乎沒有制約力。因此必須加快就業準入立法進程,把就業準入制度法制化。強化執法監察和執法手段,加大違法處罰力度,落實「雙證書」制度,凡技術工種無職業資格證書人員一律不得上崗。大力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從根本上改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輕視技能就業的現狀,真正調動起勞動者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四)提高產業工人待遇水平,鼓勵勞動者到一線就業
只有擁有大批一流技工,才能推動產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增強企業一線崗位就業的吸引力,一是要大幅度提高企業工人特別是技工的工資水平,使企業一線職工工資水平達到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基本一致。進一步完善、規範企業工資福利制度,技術工種崗位職工工資要以技能等級工資為主,體現技術等級價值,凡技術工種崗位不得全部實行計時或者計件工資,調動工人學習技能、提高技能的積極性,激勵新生勞動力學習技能,爭做「藍領」,並做到制度化、法制化。二是要加快社會保險雙軌制改革步伐,儘快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在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下,不同性質單位社會保險能夠相互銜接,這樣才能使勞動者擁有均等的擇業機會和更多的就業途徑,才能激發技能成才的內在動力,吸納更多的勞動者到企業就業,激勵更多的青年人在技能崗位上追求人生價值。三是建立企業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提高並落實高技能人才待遇,對重視培養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企業予以資金等方面扶持,激發企業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暢通勞動者技能成才通道。
(五)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支持職業教育
高校培養的人才「過剩」已提出要求,必須做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劃,按照社會需求確定招生數量,逐步壓縮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將技能人才培養納入教育重點,從職業院校辦學能力建設入手,加大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培養層次,提升培養能力和水平。對於職業院校學生除實行學費全免和發放助學金的政策外,實行獎學金制度,鼓勵初高中畢業生學習技能,走技能成才的道路,為社會培養大量中、高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