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間瀏覽到一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麼國內大學生總是看不起留學生?」看到這個問題後,我思考了一下,也回憶了自己這些年對於留學生群體的心態變化。
記得當初自己上小學時,那個時候幾乎很少有人能夠出國留學。所以一旦聽說誰誰誰出國留學,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敬佩、羨慕的心情。那時候留學並不容易,能夠出國留學的名額少之又少。而且即便是考上一個國內本科高校都遠比現在有難度,所以那時候的留學生的的確確大多數都是人才。不論是學習成績還是綜合素質都很優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經濟發展很快,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義務教育的普及。這個政策惠及千萬人,讓很多貧困學子有學可上,增加了實現夢想,改變命運的可能。
再往後,就能直觀地感受到大學在開始擴招。隨著擴招的實施,上大學的門檻不斷降低,大學生也從以前「香餑餑」般稀有變成了「爛大街」一樣的普遍。單純的一個大學生身份很難成為就業時的核心競爭力,而更多的還是會綜合你的學習成績、所取得的榮譽、參加的競賽、發表的論文等等。如果沒有這些方面的優勢,那麼你很難從眾多競聘者中脫穎而出。
與此同時,留學又開始變得熱門起來。畢竟當時留學還不算特別普遍。部分有遠見的家長想到了送孩子去國外留學,一來可以增加孩子學識,二來當時國內對於留學生還是有一種莫名的青睞。只有有留學經歷,有留學生的光環,在競聘時也會更有勝算一些。
所以從那時開始,「留學鍍金」就開始出現了。到後來,這種現象開始泛濫,逐漸被越來越多家長知曉,於是只要孩子在國內學習不是很理想的,自己家庭條件又還尚可的家庭,大都願意將孩子送往國外求學。畢竟國外確實有很多低門檻高收費的學校,只要你有錢,真的就能上。
所以有了這些不好的案例發生之後,大家對於留學生的身份就不是那麼看重了。就好比以往的大學生,因為少、門檻高,所以被大家追捧。當人數增加,門檻降低時,就沒有那麼多人將一個大學生身份當回事了。留學生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大家都知道有部分人會利用留學去「鍍金」時,留學生身份自然沒有往年那麼「尊貴」,甚至還會被人猜忌,心想這人是不是去國外「鍍金」回來的呀?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
但是並非所有留學生都是這樣,不可否認,每年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子是真的到國外留學深造,其中不乏有全額獎學金、有公費留學生等等,他們原本在國內就成績相當優異,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學到更多的知識,便選擇前往全球知名高校留學,對於他們而言,真正讓他們有競爭力的不是他們的留學生身份,而是某知名高校畢業生的身份。
所以並非國內大學生總是看不起留學生,而是有些看不起部分「出國鍍金」的留學生。我想如果你是哈佛、牛津、劍橋、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名校的留學生,大家心中還是會產生一種敬佩之意的。畢竟很多人都知道這些學校的實力和地位,也知道能夠進入這些名校求學的門檻有多高。
另外,除了所謂的國內大學生看不起留學生的說法外,在國內高校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鄙視鏈」,就好比一流「985」高校會有些看不起普通「985」高校的學生,而普通「985」高校又有些看不起普通「211」高校的學生,以此類推。
那麼這種現象奇怪嗎?並不奇怪,而是一種普遍現象。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便是如此。當你考上更好的大學時,你內心的自信就會更多一分,之前所說的「鄙視」雖然沒有表現在口頭上,但是卻隱藏在你的動作、表情、眼神中,或許你沒有感受到,但是和你相處的其他同學已經感受得很明顯了。
所以,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硬道理。與其不斷猜忌別人會不會看不起自己,不如想辦法獲得更多成就、榮譽、科研成果等來證明自己。畢竟「事實勝於雄辯」,當你具備過硬的綜合能力時,別人的看法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