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新高考綜合改革
上海市和浙江省是全國實行新高考綜合改革的兩個試點地區,經過了三屆招生後,很多考生和家長,還有社會公眾始終不理解三大難點問題,也是熱點問題——等級賦分、一檔多投和綜合評價。
同時,冷絲也提出問題:這三大難點問題有什麼解決的好辦法?
第一,等級賦分辦法雖然還算科學,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比如,浙江2017年到2018年,選擇物理的考生就很少,這就造成了選考科目人數失衡問題。
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就是等級賦分辦法的局限性。
現行辦法以各科目的考生水平呈適度負偏態分布為前提,而且是以不同科目間的考生水平分布基本一致為前提,以實際考生人數按事先確定的等級比例賦分。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預想的那麼好,當學科之間人數和考生水平分布不平衡時,缺乏「糾偏」的能力。打個簡單比方,學霸都選擇物理,那麼,非學霸選擇物理就很吃虧。
優化現行等級賦分必須改變固定比例等級賦分辦法,實行按考生實際水平的可變比例等級賦分,關鍵是要尋找能有效衡量考生實際水平的標的,即常模、量尺。
目前,這個「標的」可以是語文、數學、英語的成績,也可以是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等。將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比例作為共同標的,在此基礎上確定各科目的可變等級賦分比例。
根據浙江省專家的設計,基本思路為:
第一步,參照學業水平考試等第,把現行選考科目21個賦分等級,分為A、B、C、D4個區間。
其中A區間為1~5 級(前15%,100~88 分);B區間為6~9級(前43%,87~76分);C區間為10~14級(前75%,75~61分);D區間為15~21級(其餘學生,60~40分)。
第二步,各科目按選考學生中學業水平考試A、B、C、D 等級人數的百分比賦分。
假設選考學生中學業水平考試為A等的佔比為30%,那麼這30%學生的等級賦分都在100~88分區間,各等級比例按30%/15%=2 配置,即100分按1%×2=2%比例配置,97分按2%×2=4% 比例配置,94分按3%×2=6%比例配置,91分按4%×2=8%比例配置,88分按5%×2=10%比例配置,依此類推。
如果需要進一步轉換為百分制分數,可以按等比轉換的方法按照上述4個區間或由現行21個等級劃分為20個區間,將原始得分一一折算成對應的選考賦分。
可變比例賦分辦法體現高水平得高分的原則,賦分不再受實際考生人數的影響,可有效地解決物理學科人數非正常下降問題。
此外,有些省份的學業水平考試雖然採用合格性考試,但基於學業水平考試的實際成績,也可以對等級及比例進行虛擬的劃分。
這個問題顯得很專業,你如果數學不好,可能還看不懂。
第二,能否推行「一檔多投」,徹底解決考生報考學校和專業的難題?
根據浙江高考的經驗,該省已部分實行「一檔多投」。
比如,高職提前招生,在2018屆45所高校錄取1.86萬人中,同時被2個以上高校專業擬錄取的考生0.41萬人,佔22%。
「一檔多投」模式與目前世界各國通行的錄取模式相似,代表錄取的未來發展方向。
這種方式如果在所有錄取模式中全面推行,一名學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大學(或專業),可以獲得多所大學(或專業)錄取通知書,然後在所錄取的高校(或專業)中進行最終選擇確認。
那麼,學生與高校的雙向選擇將可以進一步拓展,7選3、文理不分科、多次考試等改革的價值必然得到更充分的體現,也可以有效地緩解選考科目人數不平衡致個別科目考生「吃虧」的問題。
第三,高校招錄,能否實行「招考分離」?
招考分離就是要讓高校成為招生的真正主體,各高校可以依據自身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確定招生標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綜合評價。
這個標準可以包括統一考試(統一高考、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學校自主測試成績、中學階段的學業成績、課外成就、興趣愛好特長、社會服務經歷等綜合素質表現等。
招考分離後,高校之間的招生標準有所不同,可以真正實現高校招生的多元化,進而可以有效改變當下單一分數標準,實現多元標準與學生的個性化相對應。
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錯峰競爭,儘早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使教育更好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改革也能最終實現以生為本的目標。
總之,冷絲也認為,我國高考改革已經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未來的改革只會越改越好,越來越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