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有一堵網紅牆,近幾年成為國內旅遊網紅打卡地,年輕人以在此拍照留影為榮。
網紅牆其實是青島藝術博物館的外牆,上面各鑲嵌一個漢白玉路牌,一個標有大學路,一個標有魚山路。金黃色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壁,吸引著年輕人。特別是在旅遊旺季,年輕人搶著以網紅牆為背景拍照留念:站立牆角前,有的背倚紅牆,露齒微笑;有的託起雙腮,萌萌可愛;還有的情侶各站一邊,傳遞愛意……
「這兒紅牆琉璃瓦和白色路牌,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青年人呂豐說,自己是從小紅書上知道青島有個網紅牆,看到大家拍照很美,就特別想來看看,打打卡。
前來打卡拍照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拍婚紗照、情侶照的新人。在他們看來,以紅色牆為背景拍照,古典而喜慶。
今年71歲的青島本地人沈明書,參與網絡直播比較早,能說會唱,字寫得好,花樣多,被稱做「花樣爺爺」。「2016年,我網上直播大學路咖啡一條街時,向網友推介過大學路上這處非常有特色的牆。」沈明書告訴記者,冬天雪後,在網紅牆拍照最美:「紅牆黃瓦,配上白雪,加上藍天,你說美不美!」
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召開前夕,沈明書曾通過央視新聞平臺,介紹青島的歐陸範兒,重點推介了網紅牆,點擊量達五六百萬。他說:「從2016年至今,前前後後推介過六七次,今年3月份,在『花樣爺爺』看市南網絡直播中,也進行了重點推介,當時是希望大家走出家門,鍛鍊身體,戰勝疫情。」
作為網紅打卡地,青島的網紅牆為什麼這麼火呢?記者採訪發現有各種版本和說法。
「大學路紅牆迅速成為網紅,是由文青們引發的。」青島一位資深攝影師介紹,網紅的起因是來自臺灣電視劇《轉角遇見愛》、芹瑋的小說《轉角遇見愛》,還有外國電影《在世界轉角遇見愛》,文青們憑著對文學、電視、電影作品中的藝術感覺,「撞」上了這個紅牆轉角,然後就主動對號入座,在牆角處拍照留念,期待在這個轉角也能遇見愛,而且還把照片發到網上,通過網絡曬出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他說:「在轉角遇見愛,紅牆被賦予美好內涵,因而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與推崇,是年輕人在這裡拍照最好的理由,也是最美好的嚮往。」
「百年青島市,百年大學路。」一直關注網紅牆的青島市委黨校教授劉文儉認為,「大學路象徵著文化,魚山路寓意年年有餘。這種好的寓意,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文化、對生活、對未來的願景,緊密契合。加上建築非常有特色,照出相片也特別好看。」
「青島大學路的網紅牆,在國內非常有名氣,很多外地遊客在沒有來青島之前,首先要作旅遊攻略,來青島,一定要到這個地方打卡。」省旅遊協會導遊分會副會長、全國模範導遊員孫樹偉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網紅牆跟青島的一位女作家推介相關。
「她本身是青島人,通過凝練的筆墨,寫出對網紅牆的點滴感觸,透露出對青島的摯愛。大家讀到這篇文章,來到這個地方,對它進行重新審視。」孫樹偉說,作為在大學路周邊生活的青島人,經常從這邊走,太熟了會覺得很平常。「但是通過作家推介,大家感覺到,作家寫的與我們的感覺不一樣,所以我們得看看它,慢慢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再往後,特別是近幾年,通過小紅書、抖音等途徑,大家都在拍網紅牆,拍完後上傳,然後就火了。」
孫樹偉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青島網紅牆之所以火的原因。
「第一,跟網紅牆紅牆黃瓦的顏色有關。」孫樹偉說,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基調,青島的基調是康有為先生定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老城區的德國建築,包括天主教堂、基督教堂、迎賓館等,都是黃色的牆為主。到了北京,就是朱牆黃瓦,到了南方,就是粉牆黛瓦,北方的內牆是白色的,外牆很少有白色的。
他說:「在青島這個城市主要是以黃色牆為基調的德式建築氛圍當中,突然出來一個紅牆黃瓦的建築,就很突兀,很扎眼,物以稀為貴,這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不單單是一堵牆的問題,我們要看周邊跟它相關聯的東西。」孫樹偉說,比如大學路,不僅是青島最早的馬路之一,路兩邊的法國梧桐樹,樹影婆娑,在遊人和行車少的情況下,顯得特別幽靜,曾經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街道之一。與大學路相交的黃縣路,有駱駝祥子博物館等一系列歷史名人故居和眾多咖啡館。
「第三,更重要的是在魚山路,其周邊的道路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有很多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在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文化歷史底蘊。」孫樹偉介紹,在魚山路的上邊,就有中國海洋大學,其前身就是山東大學,它所在的魚山校區,也是學校四個校區中最美的,在20世紀90年代,曾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校園之一。
網紅牆所在的青島藝術博物館,位於魚山路和大學路上,建於1934年至1940年,原為紅十字會舊址,以三進布局,將羅馬柱廊式、中國宮殿式、阿拉伯式三種不同風格的建築集中於此,不僅具有歷史的沉澱、文化的厚度,而且是一處極具觀賞價值的觀光地。
「這麼多的『中國最美』在此匯集,再加上我們周邊的文化氛圍,包括黃縣路、福山路等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眾多名人故居散落在這些路上,有一種歷史文化的厚度。」孫樹偉分析說:「假如一名遊客,長途跋涉幾個小時,單獨看一堵牆,肯定會很失望的,網紅牆背後,有很濃厚的文化氣息作為支撐。其間有很多點支撐著它,至少來了之後不會失望,我看了網紅牆之後,獲得了滿足,同時,網紅牆的周邊,還有很多地方讓遊客流連忘返。」
「網紅牆還沒紅的時候,就開始推薦了。我在攜程網推介旅遊產品,就引導客人。最早還不叫網紅牆,我們叫中國最美街區,上傳圖片,也會吸引小眾群體來打卡。」孫樹偉介紹,「當時我們推薦的是一條線,而不是一個點,比如漫步或丈量青島市區,從洪深故居開始,沿福山支路到康有為故居,遊覽魚山路上小魚山公園,然後是梁實秋故居、童第周故居、束星北故居,一路下來,轉過彎,到了駱駝祥子博物館,然後步行到青島迎賓館,再去觀賞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這條旅遊線,我們叫『丈量青島』,網紅牆只是其中一個點,就像紅線串珠上的一顆紅珠。」
「各種原因促成了青島網紅牆,可以說近幾年經久不衰。」孫樹偉從事導遊工作已有31年了。他說,從旅遊角度講,對一座城市來說,網紅打卡地越多越好。「僅有這麼一堵網紅牆,還是比較膚淺的,很多評價說,這裡能拍藍天白雲、黃瓦紅牆,光線強的時候,這堵牆就像反光板一樣,手機拍出來,面色紅撲撲的,無論怎麼評價,都是基於表面。比如拿網紅牆裡面的建築來說,紅十字會舊址建築的來龍去脈,抖音講得不太多,我們要挖掘它。這堵網紅牆,我感覺,如果沒有文化底蘊的話,紅得快,衰敗得也快。」
「青島山海城一體,是一方寶地。」孫樹偉認為,青島除了大學路網紅牆之外,海邊非常漂亮,沿海一線的木棧道,燕兒島路周邊的被稱為「神秘洞穴」的地方,石老人周邊的區域,也是非常適合拍照的。
「很多網紅打卡的地方,遍布青島全域。」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島是一座有很多網紅元素可以挖掘的城市,因為青島一年四季分明,市區道路高高低低,景景非常適合拍電影,屬於天然的外景地,青島成為中國電影取景最多的城市之一。青島擁有幾百棟異國情調的建築,名人故居有六七十處,再加上鐵藝柵欄、門窗,很有歐陸風情。這些建築或細節,都可以細細挖掘,加以打造。「比如說在中國種植面積最大、時間最久的青島中山公園的櫻花,也是遊客朋友值得來青島打卡的。」
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期間,孫樹偉是央視直播訪談嘉賓之一。他回憶說:「主持人要我用簡短的兩句話,對青島作個概括,當時我就想,青島這麼美,怎麼能用兩句話來概括呢?」
孫樹偉總結說:「一個城市有山的不多,我的家鄉有山;一個城市有海的不多,我的家鄉有海;我的家鄉既有山又有海,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不僅僅在美麗的六月,一年四季都會張開懷抱歡迎您的到來。」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薄克國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