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擔擔麵是中國名面之一,過去是在面擔上烹製出來的。它是由 經營者挑著擔子沿街吆喝叫賣,擔子的一頭放的是煮麵的炊具,另一頭放 的是操作臺及製作麵食的原材料。只要哪裡有顧客喊叫吃麵,面擔就挑到 哪裡現場煮製,現做現吃,靈活機動,實惠方便,故稱為「擔擔麵」。擔擔麵的創始人叫陳包包。那是在1841年鴉片戰爭打得正火熱的時期, 陳包包從農村遷到四川自貢市,他看到許多小販走街串巷提籃挑擔叫賣食物、便充分發揮自己善做麵食的優勢,製做了一副面擔,接雜到這此小的人群中。
陳包包的擔擔麵為素麵風味,以四川特產敘府芽菜為主要配料 麵條用手工排制,吃來滑爽利口,有濃鬱的芽菜清香味。由於此面自成一體 風味獨特.吃的人多,後來他乾脆在繁華地段開了一個小店,從挑飲食擔 子的小,升格為麵店的老闆。但仍稱擔擔麵,進而由泛稱變為專名。擔擔麵傳入成都後,與遍城皆有的挑擔小販分庭抗禮,經改革和發展 形成了另一新面目。
這些經營者在原來素麵的基礎上,加進肉料製成臊子 形成了面臊酥香、麵條爽口滑嫩、芽菜香味濃鬱、味鮮微酸辣的擔擔麵 許多小販挑著一副面擔,用的是一口銅鍋隔兩格,一格燉蹄膨或燉雞,另 格煮麵,堂素兼有。川味麵食中的素麵、清湯雜醬面、素椒雜醬面、酸 陳面、紅湯麵等,都可以在這副面擔上做出來,還可以煮抄手和水銨等 但這些在面擔上做出來的麵食,並不等於都是擔擔麵。
在名目繁多的挑擔 麵食中,以保留了陳包包擔擔麵風味的為正宗。其經營範圍在提督街,開 店的多選在銅井巷。如今,擔擔麵風行四川各地,已從面擔進入了許多地方的大小麵館、 飯店、賓館,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名吃,而挑擔製售的流動推販很少見到。其正宗製法,以成都的為標準。據介紹:製作擔擔麵時,先將肥瘦各半的 豬肉洗淨後,切成綠豆大小的細粒;將敘府芽菜漂洗乾淨並切成細末。
然後將炒鍋置旺火上,下熟豬油燒至六成熟後,加入切好的豬肉炒至酥香,再 加入川鹽、醬油、味精適量,炒均即成肉臊子。將芽菜末、蔥花、辣椒油、 醬油、味精及肉湯放入碗內,把旺火沸水鍋煮熟的機制細麵條撈入放好調 味料的碗內,再舀入肉臊子即成。無獨有偶,臺灣的度小月擔仔麵,最先也是在面擔上烹製的。據考 舊時臺南一帶的居民,以出海捕魚為生的居多,每逢颱風季節,經常整月不能出海、漁民們稱之為小月。
出海捕魚是專業,算是大月。為了維持生計,度過這清淡的小月,許多人挑著擔子做麵食生意,一頭挑的是灶和鍋 另一頭挑的是面、米粉等食貨,後來固定在攤子上賣,仍然叫「度小月」。大美食家唐魯孫評述臺南一家老字號的度小月擔仔麵說:「主要是它的肉 臊特殊……而且必須用砂鼓子銀炭文火慢慢燉出來,裡面除了放有不知名 的海味外,煮肉臊的湯,更是用魚骨蝦殼熬出來的,所以味鮮香永,入口 即溶。」
麵條始見於漢代,是在湯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先,多將麵團和 好以後,用掌託手接製作後經烹煮而成,故稱「愽」。北魏賈思勰《齊民 要術餅法》載:「博犛,援如大指許,二す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 盆旁援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至唐、 五代改為刀切,不復以掌託面,因而又有「不犛」之謂。其支派紛繁,種類極多。
如唐代有「槐葉冷淘」,後世演變為「過水麵」;宋代有「奢面 明代作「扯麵」,後人稱「抻面」;元代出現「刀削麵」和「掛麵」,清代以 後又出現了機制面。煮製技巧複雜多變,調味五彩紛呈,各地都有各具特 色的面品流傳下來。江蘇東臺縣的魚湯麵,便是中外馳名、歷史悠久的風味麵食。這種面是取野生的鯽魚、鱔魚骨及蝦子等制湯,澆入用手工擀制的水煮麵中,再 以火腿片、餚蹄或炸脆鱔蓋澆點綴所烹製成的,具有「湯白、味鮮、質濃、 爽口」四大特點。由於該麵湯呈乳白色,故又稱為乳白湯麵和白湯麵。
父老傳言:東臺的魚湯麵始創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有一位姓樂的皇 宮御廚,專司麵食點心。他見皇帝常食雞湯麵或排骨湯麵,感到厭食乏味, 便試著用活魚熬湯下麵。誰知此事被少見多怪的太監碰到,在上司面前打「小 報告」,說他不按食譜做飯,觸犯了廚規。於是便將其趕出宮門,在走投無 路的情況下,他只好回到江蘇東臺故裡。為了維持生計,這位流落江湖的御廚不得不沿街挑擔賣面,賺幾個錢 度日。一次,有位商人無意間嘗到其鯽魚湯麵,驚為人間美味,便和他商量 資助他開店,專賣魚湯麵。樂御廚不負厚望,做起魚湯麵來更加精益求 精,味道也越來越好吃。由於此面鮮美異常,每天食客盈門,竟成東臺一絕 很快傳遍整個江蘇,繼而譽滿全國。
四川擔擔麵爽滑利口,江蘇魚湯麵鮮香味美,你都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