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魏校長的信,很有些感觸。作為早年的藤校畢業生,也作為飛達學生的家長,寫一些觀點與各位家長們分享: 1)算個數:美國八所藤校+Stanford,MIT,Chicago,Cal Tech共12所頂級高校,每年每校平均只招2000人,共兩萬四千人。其中亞裔不超過20%,約五千人。這當中包括中印韓日菲...分到華裔的不到一半,約兩千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留在美國本土的約1500人,還要分給51個州。加州雖大,也不會超過200人。南北加州各一半,只剩100人了。這就是說:北加州10所頂級高中每校只有10個人有機會進頂級高校。所以我們的孩子能不能進頂級高校,不單看他們的成績,能力,也要考一些運氣。沒進這些學校也不是就被「斷送了前途」。
2)大家都知道,美國頂級高校錄取並不單看考試分數。一個「四年全A」的學生並不比一個「第一年D和C,第二年C和B,第三年B和A,第四年全A」的學生更有競爭力。因為看不到你的進步。而學習成績的進步,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學生自己的勤奮和天分。飛達學院所能提供的只是學習的環境和氣氛,加之適當的預習和輔導。這些,飛達已經做的夠多了。謝謝。我曾對我的孩子說:「你上哪所大學我都高興,只要你自己高興就好了。但如果你選擇頂級高校為目標,就要付出頂級的努力,沒有捷徑。」
3)更重要的是,正如魏老師信裡所言:美國頂級高校招生時最看重學生有沒有「發自內心和持續的服務社會的精神」。他們看重的首先是孩子們做人的基本品質:努力,持之以恆,願意付出,責任感,肯擔當....其次是孩子們的做事能力:包括組織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反思能力....這些學校的錄取官不單要知道一個學生做了什麼,還要知道你為什麼去做,怎麼做的,結果如何,從中你悟出來了什麼....而這些,是這幾年飛達付出的最多,也讓學生收穫最大的工作。幾年中,每逢寒暑假,飛達的校長和老師們就帶隊出徵,寧夏,內蒙,尼泊爾...我的兩個孩子已經跟著去了三四趟了。他們在教孩子如何做事,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在教孩子了解社會,了解中國。讓他們接上地氣,讓他們學會負責任。通過這些活動,即使我的孩子將來上不了頂級高校,也會對她們一生都有好處。飛達的校長和老師們:你們辛苦了,作為學生家長,我在這裡只說感謝就太單薄了。只好寫一點東西....
4)最後,我在這裡祝所有飛達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開心。順便說一句: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一次100米賽。贏在起跑線上不重要。很多贏在起跑線上的人不到半程就出局了。真正可以成為贏家的,是那些跑過了半程還在努力向前,並有時間欣賞沿途風景的人。祝大家中秋快樂。
原文出自飛達家長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