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ally W
From 常青藤家長會
微信號:parentdaily
不管門檻多高,常青藤學校都是無數家庭擠破頭都想去的地方。是很多家庭執著於藤校的主要原因。因為在他們眼中,只要拿下常青藤,就意味著能夠接受美國最優秀的精英教育,接觸到最優質的社會資源,背靠實力雄厚的校友會,實現階級的跨越,直接進入上流社會。這確實不假,根據美國權威薪酬調查機構PayScale的數據顯示,藤校畢業生的薪水是非常可觀的。耶魯法學院的畢業生年薪高達15萬美金,賓大的計算機本科畢業能拿到年薪10萬美金,哥大畢業的工程師能拿到8萬美金。這樣的「人生捷徑」真的太誘人了。常青藤也逐漸因此被推上了神壇,成為了無數學子夢寐已久的dream school。據統計,光2018年一年全球就有超過31萬名學生申請常青藤,最終的平均錄取率僅有6.73%。其中,以哈佛的錄取率最低,只有4.5%。
相比之下,英國的頂尖學府劍橋牛津的錄取率分別是17.5%和21%,這一對比竟然讓人生出了牛津劍橋隨便進的感覺。面對如此之高的門檻,這不禁令人發問:常青藤真的值得嗎?藤校是否被過於神話了?美國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優秀的綿羊》,就針對藤校的現象做了深入分析。其作者是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耶魯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作為藤校的學生和老師,他整整24年的時間都浸泡在精英式教育中,對於藤校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2008年,在辭去耶魯終身教職之際,他發表了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就美國的精英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一炮而紅,在網絡上點擊率超過了100萬次。在此之後,他開始在美國大學中演講,與不同的學生進行頻繁的交流,了解他們的現狀、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況。《優秀的綿羊》是他在走訪無數學生和學校後的作品。在書中,他痛批美國的精英教育,控訴藤校並不能塑造真正內心充實的學生,已經淪為了貴族階級和上流社會的攀比地。在精益求精的外表下,常青藤為了驅趕非精英階層的學生,不斷的提高申請門檻,為了追求極致而逼迫學生互相攀比,導致很多在校生出現心理障礙、藥物成癮、甚至選擇自殺。這本書為大眾揭開了常青藤不太為人知的一面,並勸阻大家不要過於完美化藤校。常青藤創辦的初衷是為了服務和吸引貴族階級的加入,因此,他並不適合所有人。藤校們的創辦要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美國的工業革命一下造就了很多新階貴族。這些新貴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資源互換,急需搭建發展人脈的交流平臺,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三大巨頭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成為了貴族孩子們的必經之路。為了保證學校與上層社會的關係、鞏固貴族身份,哈耶普在錄取時極其重視家庭背景,而對學術能力的要求則不高;偏愛對運動員和有領導力的學生的;給校友的子女加分;索要教師推薦信,校友面試。同時,他們還設立了大學直通車,那些來自大學預備高中的富家子弟只要申請就能被錄取。比如說格羅頓學校在1906年到1932年期間,有405位高中畢業生申請哈佛,402位被錄取。因此,早期藤校錄取率是非常高的,哈佛平均10個位置只有13位申請者競爭,而耶魯的錄取率則是46%。所以,藤校的存在其實是貴族為了培養未來的精英領導者而建立的。他們只招收貴族、只培養貴族、只輸出貴族。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慢慢開始有所轉變。
當時的哈佛校長詹姆斯·B·柯南特成為了改革的先鋒。為了吸引到更多的學生,為更多的學生打開哈佛之門,他開始逐步提高學術標準。也正是他為了能夠識別出那些聰慧的學生,彌補原有固定渠道的生源,引進了SAT測試。
到了1963年,耶魯校長小金曼·布魯斯特又出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在短短兩年之內就把學術能力又提到錄取標準之首。他減弱了對體育健將和校友子女的偏向;比起「全能型」選手,更青睞「特長生」;結束了與對口學校的親密關係,並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全額助學金。
這一改革成為了現代大學的錄取機制的基石,「大眾化」了藤校,使更多普通人有了機會進入藤校。
在表面改革的同時,藤校仍在通過其他的方式為貴族讓道。
自1992年開始,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排名前20的文理學院中,有17所的錄取率下降了超過30%,在排名前20的綜合性大學中,有18所錄取率下降超過了50%;其中,芝加哥大學錄取率從45%下降到13%,哥倫比亞大學從32%下降到7%。
這些數字無疑在說明著,當打開了招生大門後,藤校又通過大大降低錄取率,把他們不想要的人「洗」了出去。而留下來的學生,依然還是那些來自於精英家庭的學生。
可即便如此,無論貧困或富裕,全球家庭依然向名校衝刺。上流社會的家庭只想讓孩子接觸上流社會的孩子,其他家庭則是想讓孩子進入上流社會。
小學或初中就開始上的國際學校
各種英語輔導班
寒假暑假的夏校項目
培養愛好的無數課外班費用
……
這些沒有七位數是絕對下不來的,然而這僅僅是前期投入,藤校高昂的學費(每年8-10萬美金)和美國的生活費都是後期要繼續砸進去的錢。即便資金已經到位,孩子也拿到了offer,也不代表已經熬出了頭。當我們孩子辛辛苦苦考進藤校,本以為是幸福的起點,結果過是另一場更殘酷的戰鬥的開始。被藤校錄取的高中生都是鳳毛稜角,當這些優秀的孩子被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當他們身邊能人輩出、當他們不再是最優秀的人,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再一次瘋狂的拼搏,再一次證明自己才是最棒的。」但這次的競爭比以往任何競爭都要殘酷,這是從前10%往前1%的攀爬,而且還不一定上的去。2015年1月,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入舊金山灣自殺。
2016年2月,賓大大三華裔女生奧利維亞·孔在費城40街地鐵站臥軌自殺。
2017年12月,康奈爾大學田同學的屍體在公寓內被發現,屋內無他殺痕跡。田同學同學在其身亡前一天收到她發送的「抱歉,不能和你們一起做完這個項目。」的郵件,疑自殺身亡。
2018年1月,普林斯頓大學一名20歲的華裔學生斯特·林在紐約某家醫院內自殺身亡。
同年11月,哥倫比亞大學大二學生吳在公共浴室裡自殺身亡。
這些年,不斷增加的中國留學生自殺案例讓所有人都心痛不已,而這背後的原因多半是抑鬱的結果。根據耶魯在2013的調查數據顯示,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症狀,29%報告自己有焦慮症狀。而且不僅中國留學生受不了,大部分美國本地人都接受不了。2017年,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調查發現,全美有40%的大學生因由於壓力過度,而無法上課,與朋友共度時光,甚至無法正常生活。而超過10%的大學生認真考慮過自殺。
2019年,該協會調查發現有87%的大學生對自己要做的事情不知所措,66%的人有壓倒性的焦慮感,56%的人覺得人生無望,而13%的人認真考慮過自殺。
為了緩解抑鬱症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多學生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自我調節:酗酒、嗑藥。美國政府官方戒毒網rehab.com,曾就常青藤大學生的酗酒和毒品使用進行了數據分析。他們從美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學院收集了在2009年到2011年之間,因酒精或毒品被逮捕的常青藤學生數量,數據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8所藤校每1000個學生因毒品/酒精而被逮捕率達特茅斯作為榜首,每1000個學生裡有1.3個學生因毒品被捕,而因酒精被捕的學生竟然高達12.53名。也就是說,在整個達特茅斯學院,有1.25%的學生曾因酗酒被捕,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藤校啊藤校,你們就是這樣「疼」你們千挑萬選招來的學生的嗎?他們辛辛苦苦來到你們的校園,為的就是再一次體驗萬人過獨木橋嗎?到這裡,我多麼想告訴各位學生和家長,藤校這種變態般的追求是有意義的,這些學生雖然苦,但藤校對教育是絕對認真的。但種種證據都在告訴我們:比起對學生負責,藤校似乎更關注自己在各大排名上的表現。「 事實上,大學已經不能夠證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麼本質。」比起培養優秀的人才,大學正在變成「經濟產能中心」。越能夠做到利益最大化,越能出結果的專業就越吃香、越受人追捧,這就導致研究型教授在大學裡越來越多,因為做研究是最容易出「成績」的,而不怎麼能賺錢的文教育的地位一落千丈。但這些研究型教授的本職工作並非授課,而是搞科研。在成為教授之前,他們是各自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對他們極其專業化的研究領域非常熟悉,但對教書卻沒什麼經驗。甚至可以說,他們都不一定會教書。但是這對大學來說沒有關係,因為這些教授的科研成果足以為學校增光,足以能夠讓專業吸引人就像選專業一樣,大學也想把自己打造成「最值錢」的投資,吸引學生報名。於是,高效逐漸變得商品化。就像SAT排名能夠為學生帶來優勢,學校的排名也會為大學帶來利益。而在高校排名化背後,影響最嚴重的是學校對學生的重新定位。在這個體系裡,本該作為最核心的學生,反倒成為了學校追逐更高排名路上的工具;本該作為學校最重要使命的教育,卻被學校冷落在一旁。為了提高排名,美國高校不斷的提高淘汰率、SAT均分,以及對申請人的種種要求。當排名不盡人意的時候,有的學校甚至會選擇作弊。2019年,最具權威的世界大學榜單之一U.S NEWS就曝出了5所提供了假數據的大學,並宣布將他們從2019的排名中除名。這5所大學分別是斯克裡普斯學院,火星山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彭布羅克分校、詹森威爾斯大學,甚至還有一直以來相當受中國學生歡迎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們通過虛報校友捐贈率、誇大財政支出、謊報生源質量,成功的讓自己的排名提高了很多。這樣看,常青藤是不是就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完美了?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對常青藤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現如今,常青藤依然是上流社會的遊戲,他們追求的精英教育並非是接納大眾進入精英階層,而是在精英階層與自己人玩。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藏不住的是藤校對為了超越而超越的毫無意義的追求,是這種追求為學生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是學校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犧牲掉教育的核心意義的現狀。如今,培養一個有能力角逐常春藤盟校的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加入追逐的人越多、一路上的關卡越多,家長們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就越高。但就像任何投資,我們需要從方方面面去評估他的回報率。最頂尖的有時候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常青藤也並非唯一的出路。正如成功並非只有一條路,除了常青藤,美國依然有很多一流的公立和州立大學,這些學校有的時候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因此,除了USNews的大學榜單,不如多看看如「隱藏的常春藤」這樣的榜單,那裡經常會有一些容易被忽略,卻教育質量一流的學校。大學不是人生奮鬥的終點,常青藤也不是唯一的出路,更何況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都是藤校的輟學生:馬克·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彼得·蒂爾都是從藤校輟學的成功人士。甚至很多商業名人,連大學文憑都沒有。蘋果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在美國裡德學院只讀過一個學期的大學,就因經濟因素而休學;
甲骨文創始人拉裡·埃裡森甚至都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上過一堂計算機課,編程這個技能還是他從書本上自學的;
戴爾公司創始人麥可·戴爾曾就讀於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還在讀書時就創辦了戴爾電腦,隨著他的生意風生水起,最終他選擇輟學幹事業。
當然,這幾個例子不是在呼籲大家要輟學,而是想說,一張文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切。一張頂尖的文憑不能保證你一輩子順風順水,一張普通的文憑也不會成為你的天花板,只有你自己能夠決定你的高度在哪裡。大學不是奮鬥的終點,而是人生正式起航的起點。這個起點無論多高,它終究只是一個起點而已,能夠行多遠、跑多快,靠的是個人的潛質和努力。因此,我們衷心的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擁抱未來的同時,都能夠健康地成長!本文系授權發布,常青藤家長會(ID:parentdaily) ,國際教育資訊、升學乾貨平臺,通過專業、深度、高品質的原創內容,打破信息不對稱,幫助每一個留學家庭做出最優的國際教育選擇。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