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孩子送進了藤校,卻葬送了他的一生」

2021-02-22 INSIGHT視界

文 | Sally W

From 常青藤家長會

微信號:parentdaily

不管門檻多高,常青藤學校都是無數家庭擠破頭都想去的地方。是很多家庭執著於藤校的主要原因。因為在他們眼中,只要拿下常青藤,就意味著能夠接受美國最優秀的精英教育,接觸到最優質的社會資源,背靠實力雄厚的校友會,實現階級的跨越,直接進入上流社會。這確實不假,根據美國權威薪酬調查機構PayScale的數據顯示,藤校畢業生的薪水是非常可觀的。耶魯法學院的畢業生年薪高達15萬美金,賓大的計算機本科畢業能拿到年薪10萬美金,哥大畢業的工程師能拿到8萬美金。這樣的「人生捷徑」真的太誘人了。常青藤也逐漸因此被推上了神壇,成為了無數學子夢寐已久的dream school。

據統計,光2018年一年全球就有超過31萬名學生申請常青藤,最終的平均錄取率僅有6.73%。其中,以哈佛的錄取率最低,只有4.5%。

相比之下,英國的頂尖學府劍橋牛津的錄取率分別是17.5%和21%,這一對比竟然讓人生出了牛津劍橋隨便進的感覺。面對如此之高的門檻,這不禁令人發問:常青藤真的值得嗎?藤校是否被過於神話了?美國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優秀的綿羊》,就針對藤校的現象做了深入分析。其作者是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耶魯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作為藤校的學生和老師,他整整24年的時間都浸泡在精英式教育中,對於藤校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2008年,在辭去耶魯終身教職之際,他發表了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就美國的精英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一炮而紅,在網絡上點擊率超過了100萬次。在此之後,他開始在美國大學中演講,與不同的學生進行頻繁的交流,了解他們的現狀、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況。《優秀的綿羊》是他在走訪無數學生和學校後的作品。在書中,他痛批美國的精英教育,控訴藤校並不能塑造真正內心充實的學生,已經淪為了貴族階級和上流社會的攀比地。在精益求精的外表下,常青藤為了驅趕非精英階層的學生,不斷的提高申請門檻,為了追求極致而逼迫學生互相攀比,導致很多在校生出現心理障礙、藥物成癮、甚至選擇自殺。這本書為大眾揭開了常青藤不太為人知的一面,並勸阻大家不要過於完美化藤校。常青藤創辦的初衷是為了服務和吸引貴族階級的加入,因此,他並不適合所有人。藤校們的創辦要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美國的工業革命一下造就了很多新階貴族。這些新貴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資源互換,急需搭建發展人脈的交流平臺,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三大巨頭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成為了貴族孩子們的必經之路。

為了保證學校與上層社會的關係、鞏固貴族身份,哈耶普在錄取時極其重視家庭背景,而對學術能力的要求則不高;偏愛對運動員和有領導力的學生的;給校友的子女加分;索要教師推薦信,校友面試。同時,他們還設立了大學直通車,那些來自大學預備高中的富家子弟只要申請就能被錄取。比如說格羅頓學校在1906年到1932年期間,有405位高中畢業生申請哈佛,402位被錄取。因此,早期藤校錄取率是非常高的,哈佛平均10個位置只有13位申請者競爭,而耶魯的錄取率則是46%。所以,藤校的存在其實是貴族為了培養未來的精英領導者而建立的。他們只招收貴族、只培養貴族、只輸出貴族。

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慢慢開始有所轉變。


當時的哈佛校長詹姆斯·B·柯南特成為了改革的先鋒。為了吸引到更多的學生,為更多的學生打開哈佛之門,他開始逐步提高學術標準。也正是他為了能夠識別出那些聰慧的學生,彌補原有固定渠道的生源,引進了SAT測試。

到了1963年,耶魯校長小金曼·布魯斯特又出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在短短兩年之內就把學術能力又提到錄取標準之首。他減弱了對體育健將和校友子女的偏向;比起「全能型」選手,更青睞「特長生」;結束了與對口學校的親密關係,並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全額助學金。

 

這一改革成為了現代大學的錄取機制的基石,「大眾化」了藤校,使更多普通人有了機會進入藤校。



在表面改革的同時,藤校仍在通過其他的方式為貴族讓道。

 

自1992年開始,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排名前20的文理學院中,有17所的錄取率下降了超過30%,在排名前20的綜合性大學中,有18所錄取率下降超過了50%;其中,芝加哥大學錄取率從45%下降到13%,哥倫比亞大學從32%下降到7%。

 

這些數字無疑在說明著,當打開了招生大門後,藤校又通過大大降低錄取率,把他們不想要的人「洗」了出去。而留下來的學生,依然還是那些來自於精英家庭的學生。



可即便如此,無論貧困或富裕,全球家庭依然向名校衝刺。上流社會的家庭只想讓孩子接觸上流社會的孩子,其他家庭則是想讓孩子進入上流社會。


由於「出身」高貴,貴族精英們往往很難登上更高的一級臺階,因此,對極致的追求就變成了藤校的主旨,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極致幾乎毫無意義。1981年,當《優秀的綿羊》的作者進入大學的時候,他身邊進入頂尖名校的同齡人通常上3門AP課,參加3項課外活動。而如今的孩子通常要上7、8門AP課,準備至少10項課外活動,才算有嘗試申請的資格。「 沒有人需要11項課外活動,除非另外一位學生參加了10項課外活動。」 在已經足夠豐富的課外活動之上再加一項,在學業量已經足夠大的AP課上再加一堂,這麼做除了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對孩子的學習和教育意義都不大,唯一的目的就是超越他人。這是藤校引以為傲的特點:讓前來申請的學生相互攀比,最後挑選勝利者。這項毫無意義的運動背後最大的驅動力,就是為了瘋狂競賽而競賽。但說實在的,對普通中國家庭來說,這樣做的性價比並不高。如果目標是藤校,那麼為孩子的一切幾乎都必須是頂尖的:

小學或初中就開始上的國際學校

各種英語輔導班

寒假暑假的夏校項目

培養愛好的無數課外班費用

……

這些沒有七位數是絕對下不來的,然而這僅僅是前期投入,藤校高昂的學費(每年8-10萬美金)和美國的生活費都是後期要繼續砸進去的錢。即便資金已經到位,孩子也拿到了offer,也不代表已經熬出了頭。當我們孩子辛辛苦苦考進藤校,本以為是幸福的起點,結果過是另一場更殘酷的戰鬥的開始。被藤校錄取的高中生都是鳳毛稜角,當這些優秀的孩子被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當他們身邊能人輩出、當他們不再是最優秀的人,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再一次瘋狂的拼搏,再一次證明自己才是最棒的。」但這次的競爭比以往任何競爭都要殘酷,這是從前10%往前1%的攀爬,而且還不一定上的去。

2015年1月,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入舊金山灣自殺

2016年2月,賓大大三華裔女生奧利維亞·孔在費城40街地鐵站臥軌自殺

2017年12月,康奈爾大學田同學的屍體在公寓內被發現,屋內無他殺痕跡。田同學同學在其身亡前一天收到她發送的「抱歉,不能和你們一起做完這個項目。」的郵件,疑自殺身亡。

2018年1月,普林斯頓大學一名20歲的華裔學生斯特·林在紐約某家醫院內自殺身亡。

同年11月,哥倫比亞大學大二學生吳在公共浴室裡自殺身亡。

這些年,不斷增加的中國留學生自殺案例讓所有人都心痛不已,而這背後的原因多半是抑鬱的結果。根據耶魯在2013的調查數據顯示,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症狀,29%報告自己有焦慮症狀。而且不僅中國留學生受不了,大部分美國本地人都接受不了。

2017年,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調查發現,全美有40%的大學生因由於壓力過度,而無法上課,與朋友共度時光,甚至無法正常生活。而超過10%的大學生認真考慮過自殺。

2019年,該協會調查發現有87%的大學生對自己要做的事情不知所措,66%的人有壓倒性的焦慮感,56%的人覺得人生無望,而13%的人認真考慮過自殺。

為了緩解抑鬱症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多學生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自我調節:酗酒、嗑藥。美國政府官方戒毒網rehab.com,曾就常青藤大學生的酗酒和毒品使用進行了數據分析。他們從美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學院收集了在2009年到2011年之間,因酒精或毒品被逮捕的常青藤學生數量,數據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8所藤校每1000個學生因毒品/酒精而被逮捕率達特茅斯作為榜首,每1000個學生裡有1.3個學生因毒品被捕,而因酒精被捕的學生竟然高達12.53名。也就是說,在整個達特茅斯學院,有1.25%的學生曾因酗酒被捕,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藤校啊藤校,你們就是這樣「疼」你們千挑萬選招來的學生的嗎?他們辛辛苦苦來到你們的校園,為的就是再一次體驗萬人過獨木橋嗎?到這裡,我多麼想告訴各位學生和家長,藤校這種變態般的追求是有意義的,這些學生雖然苦,但藤校對教育是絕對認真的。但種種證據都在告訴我們:比起對學生負責,藤校似乎更關注自己在各大排名上的表現。「 事實上,大學已經不能夠證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麼本質。」比起培養優秀的人才,大學正在變成「經濟產能中心」。越能夠做到利益最大化,越能出結果的專業就越吃香、越受人追捧,這就導致研究型教授在大學裡越來越多,因為做研究是最容易出「成績」的,而不怎麼能賺錢的文教育的地位一落千丈。但這些研究型教授的本職工作並非授課,而是搞科研。在成為教授之前,他們是各自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對他們極其專業化的研究領域非常熟悉,但對教書卻沒什麼經驗。甚至可以說,他們都不一定會教書。但是這對大學來說沒有關係,因為這些教授的科研成果足以為學校增光,足以能夠讓專業吸引人就像選專業一樣,大學也想把自己打造成「最值錢」的投資,吸引學生報名。於是,高效逐漸變得商品化。就像SAT排名能夠為學生帶來優勢,學校的排名也會為大學帶來利益。而在高校排名化背後,影響最嚴重的是學校對學生的重新定位。在這個體系裡,本該作為最核心的學生,反倒成為了學校追逐更高排名路上的工具;本該作為學校最重要使命的教育,卻被學校冷落在一旁。為了提高排名,美國高校不斷的提高淘汰率、SAT均分,以及對申請人的種種要求。當排名不盡人意的時候,有的學校甚至會選擇作弊。2019年,最具權威的世界大學榜單之一U.S NEWS就曝出了5所提供了假數據的大學,並宣布將他們從2019的排名中除名。這5所大學分別是斯克裡普斯學院,火星山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彭布羅克分校、詹森威爾斯大學,甚至還有一直以來相當受中國學生歡迎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們通過虛報校友捐贈率、誇大財政支出、謊報生源質量,成功的讓自己的排名提高了很多。這樣看,常青藤是不是就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完美了?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對常青藤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現如今,常青藤依然是上流社會的遊戲,他們追求的精英教育並非是接納大眾進入精英階層,而是在精英階層與自己人玩。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藏不住的是藤校對為了超越而超越的毫無意義的追求,是這種追求為學生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是學校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犧牲掉教育的核心意義的現狀。如今,培養一個有能力角逐常春藤盟校的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加入追逐的人越多、一路上的關卡越多,家長們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就越高。但就像任何投資,我們需要從方方面面去評估他的回報率。最頂尖的有時候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常青藤也並非唯一的出路。正如成功並非只有一條路,除了常青藤,美國依然有很多一流的公立和州立大學,這些學校有的時候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因此,除了USNews的大學榜單,不如多看看如「隱藏的常春藤」這樣的榜單,那裡經常會有一些容易被忽略,卻教育質量一流的學校。大學不是人生奮鬥的終點,常青藤也不是唯一的出路,更何況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都是藤校的輟學生:馬克·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彼得·蒂爾都是從藤校輟學的成功人士。甚至很多商業名人,連大學文憑都沒有。

蘋果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在美國裡德學院只讀過一個學期的大學,就因經濟因素而休學;

甲骨文創始人拉裡·埃裡森甚至都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上過一堂計算機課,編程這個技能還是他從書本上自學的;

戴爾公司創始人麥可·戴爾曾就讀於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還在讀書時就創辦了戴爾電腦,隨著他的生意風生水起,最終他選擇輟學幹事業。

當然,這幾個例子不是在呼籲大家要輟學,而是想說,一張文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切。一張頂尖的文憑不能保證你一輩子順風順水,一張普通的文憑也不會成為你的天花板,只有你自己能夠決定你的高度在哪裡。大學不是奮鬥的終點,而是人生正式起航的起點。這個起點無論多高,它終究只是一個起點而已,能夠行多遠、跑多快,靠的是個人的潛質和努力。因此,我們衷心的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擁抱未來的同時,都能夠健康地成長!本文系授權發布,常青藤家長會(ID:parentdaily) ,國際教育資訊、升學乾貨平臺,通過專業、深度、高品質的原創內容,打破信息不對稱,幫助每一個留學家庭做出最優的國際教育選擇。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王營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往往會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選自《影響人一生的66個管理寓言》)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這隻老狐狸本來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 誰能進藤校?
    每年,我們見到多少優秀的孩子,就要回答多少次同樣的問題,「怎麼能讓我孩子進藤校?」。 很可惜,這個問題沒有絕對可行的答案。這個孩子從小學起就開始自學建築知識,畫好了包括地下管道的建築圖紙,還詢問了父母對於這個未來新家的期待。他們沒有錢來僱人造房子,但他和弟弟把幾年來攢的所有零花錢租了一輛挖掘機,並去學習了挖掘機課程。又過了幾個假期,他完成了這幢建築,他的行為也轟動了整個社區。當我聽到這樣一個」肖生克的救贖「的故事後,我立刻知道了,他一定會被耶魯錄取。」
  • 「藤校」是孩子夢還是媽媽夢?
    「藤校夢」,究竟是孩子夢還是媽媽夢?事實上,隨著留學的基數猛增,令人擔憂的現象卻正在發生。與國內持續爆發式增長的留學生人數相對應,名校錄取率卻逐年下降。《陪讀媽媽》主人公丁一一的原型Tim就是一名來自藤校的「學霸」,他涉獵廣泛,喜歡體育、喜歡音樂。2017年還和有著同樣留學經歷的同學Sylvia,一起拿下了康奈爾大學校園歌曲大賽冠軍。
  • 推娃進藤校,算成功嗎?
    文|珍妮媽「 自孩子擇校入小學,我就入了媽媽圈,因為學校有不少為了孩子教育,忘己舍夫的陪讀媽媽,媽媽群最長盛不衰談論的主題就是藤校。他怎麼看都是個普通人,個子不算太高,四五十歲,有著很多中年男人高高的髮際線,關鍵是平易近人,一臉和氣,跟豪門的霸道總裁和清貴的寒門學子都不是一個款兒。其實,去年就有人告訴我,社區新開了一個牙醫診所,德國人,哈佛畢業生。當時我嗤之以鼻,笑話,哈佛的人開牙醫診所也應該是紐約上東區。他果真是哈佛畢業。
  • 揭秘藤校申請中你所不知的真相
    不必吐槽,「構造資源鏈條」是美國的精英教育的本質,而藤校的初衷就是為了貴族培養未來領導者。創立之初,哈佛錄取率高達90%,就是因為他們秉持精英教育的原則:只招貴族,只教貴族,只出品貴族。今天,這種名校的「傳承」依然從每個被錄的藤校寶寶身上捕捉到千絲萬縷的聯繫。
  • 藤校也能走後門:華人富豪花一千萬造假,把兒子送進哈佛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在美國,也有一句類似的話——「一代藤校,代代藤校」(即常青藤聯盟高校),說的是,如果父母出身於名校,這些人群的孩子更可能也上名校。
  • 把孩子送進慶應大學的24種方法
    最早可以確定把孩子送進慶應是在幼升小的階段——把孩子送進慶應附屬的兩所小學:慶應義塾幼稚舎或慶應義塾橫濱初等部。只要進了其一,不出意外就可以一直順利向上升入慶應的附屬中學、高中,然後進入慶應義塾大學。先聊聊這兩所學校的區別。
  • 一位常青藤學生家長的反思:藤校是否「墮落」了?
    本文的作者一直認為藤校的教育應該是充滿人文情懷的,藤校的學生不會以世俗的成功定義自己,有著創造真正快樂和幸福的使命感。可在她的孩子就讀藤校後,看到自己的孩子以及身邊其他就讀藤校的孩子的表現,她隱隱覺得藤校在「墮落」。本文是她的個人反思,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
  • 常青藤盟校的五大迷思
    從近期的哈佛大學錄取醜聞中,我們可以看出那些有錢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進入精英院校學習,做了多麼過分的事情。在耶魯大學的一起醜聞中,一名女孩的家長斥資120萬美元製作了一份虛假運動員檔案,將他們的女兒「打造」成一名「足球明星」。為什麼無論是那些通過正規途徑申請,還是通過違規操作進入常青藤盟校的學生,都這麼想被錄取?
  • 真正疼孩子的家長,不會把娃送進這樣的幼兒園,影響孩子一生
    導讀:真正疼孩子的家長,不會把娃送進這樣的幼兒園,影響孩子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真正疼孩子的家長,不會把娃送進這樣的幼兒園,影響孩子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京領藤校科研 | 桃李遍藤校的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來了!
    ,並接受了京領新國際的專訪,對未來參與京領藤校科研項目的學生提出了他的寶貴經驗和建議。Johnny Kang,他現在在Citadel擔任量化研究部門領導。他在我的輔導下完成他的博士論文架構選題,並在博士畢業後進入量化金融領域。他曾在AQR資本和BlackRock工作,現在在Citadel。他一直追求做到領域內更高的高度,並且在成為世界級別的投資組合經理後還在不停探索。
  • 藤校為什麼要錄取你?
    作為早年的藤校畢業生,也作為飛達學生的家長,寫一些觀點與各位家長們分享: 1)算個數:美國八所藤校+Stanford,MIT,Chicago,Cal Tech共12所頂級高校,每年每校平均只招2000人,共兩萬四千人。其中亞裔不超過20%,約五千人。這當中包括中印韓日菲...分到華裔的不到一半,約兩千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留在美國本土的約1500人,還要分給51個州。加州雖大,也不會超過200人。
  • 他們被8大藤校爭搶,引發媒體轟動!揭秘名校孩子的家長該怎麼當
    然而,每年總有那麼幾個不似凡人的大學霸,能一口氣包圓八所藤校的全部錄取,成為藤校們爭相招徠的對象。一旦這樣的孩子出現,在主流媒體上都會引發不小的轟動。美國少年馬丁和克瓦斯,就曾是這樣兩個被藤校爭搶、被媒體追逐的學子。
  • 對於藤校來說SAT1520和1560有何區別?藤校更偏向什麼樣的學生?
    ,才能讓孩子順利地進入藤校,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藤校看中學生的什麼品質? 在此,先說一點,成績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我們要記住的是藤校只收最合適的學生,而不是最優秀的申請者。許多華人孩子是好高中的第一名,未能被HYPSM等大藤校錄取的卻不在少數,家長們大都從學習上找原因,而不是從其他四五個關鍵點去發現問題。一個朋友的兒子學習極好,被同學們稱之為天才。他高中就到布朗去上數學課拿過全國數學獎,SAT1成績1580而SAT2門門滿分,課外活動看上去是全才。他一心想上哈佛,結果沒被錄取,去了布朗。
  • 申藤牛媽:把我的女兒送進藤校後,我終於弄明白了爬藤是怎麼回事
    在女兒的爬藤之路上,她親自出馬、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成功將女兒送進藤校。不僅如此,她還經常為「同行」父母指點迷津,也幫助了不少朋友的孩子進入名校。在今天這個長達1.2w字的長文中,如何備戰爬藤、藤校到底是怎麼挑人的、如何在申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等一系列爬藤攻略,她都寫出來了。01.
  •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我們這篇文章將拋棄藤校追逐的功利性和技術性手段,從教育與思維的角度談談為什麼要爬藤。我以我原先居住過的小區中的華人孩子們為例,把他們爬藤的經歷作為這個群體進行分析並檢討爬藤思維理念的發展。但要想達到第二種教育方式的高度,僅僅依靠中小學的學校教育是完全不夠的,家長在孩子小時侯就必須參與,和學校及孩子一起爭取去精英大學,也就是所謂的藤,在藤校裡獲得優秀,從而提升自己成為工藝品式的專業精英人才。而如果想更進一步想要改變世界的話,將需要家長和孩子更多的付出。其主要原因是需要開發孩子的主動學習,自主創新,勇於探索的一種思維與精神。
  • 中國家庭最大的冒險不是送娃出國, 而是對藤校的神化與迷戀!
    在這種情緒中,反而更需要冷靜的頭腦,上名校,甚至藤校真的很重要嗎?花費許多的金錢和精力爬藤,真的值得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留學全知道(ID:EduKnow)  文丨Bonnie 編丨Luna  Alex爸這周六去聽了一個講座,回來跟我說,「咱要不考慮考慮讓Alex學德語吧。他GPA也就3.8+,體育、音樂和藝術都無所長,也沒拿過什麼國際大獎。
  • 中國家庭最大的冒險不是送娃出國,而是對藤校的神化與迷戀
    昨晚一個閨蜜跟我說:「看今年美本早錄的趨勢,好像送娃去讀美高,升藤校和Top 10機率更高啊。如果送美高,這美高美本加起來,孩子幾年的學習和生活成本幾百萬,畢業後十幾年的收入都回不了本,這ROI實在太低了,壓力山大啊!「
  • 申藤牛媽:親手把我的女兒送進藤校後,我終於弄明白了爬藤是怎麼回事
    在女兒的爬藤之路上,她親自出馬、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成功將女兒送進藤校。不僅如此,她還經常為「同行」父母指點迷津,也幫助了不少朋友的孩子進入名校。在今天這個長達1.2w字的長文中,如何備戰爬藤、藤校到底是怎麼挑人的、如何在申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等一系列爬藤攻略,她都寫出來了。 01.
  • 同樣被8大藤校瘋搶的兩個學霸, 從小接受的卻是「截然相反」的家庭教育...
    然而,每年總有那麼幾個非凡的大學霸,能一口氣包攬八所藤校的全部錄取,成為藤校們爭相招徠的對象。一旦這樣的孩子出現,在主流媒體上都會引發不小的轟動。美國少年馬丁和克瓦斯,就曾是這樣兩個被藤校爭搶、被媒體追逐的學子。可在概念不同、路徑不同的教育方法下,兩個孩子都取得了學業成功,而且目標清晰,充滿理想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