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是一輩子,就是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陳凱歌《霸王別姬》
電影《霸王別姬》,改編自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導演陳凱歌,編劇蘆葦。
作為華語電影史上的奇蹟,《霸王別姬》不僅匯集了來自兩岸三地的精英電影人,更是難得地在商業和藝術兩個層面上都取得了極大成就。
蘆葦用商業片的編劇架構,彌補了導演陳凱歌詩人化敘事風格的短板,而所有演員從主角到配角,都貢獻了堪稱完美的表演,共同促成了這部曠世傑作,以至於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都再難有華語電影能與其比肩。
電影開始到影片的第41分鐘,是電影的第一幕,第一幕的主題是蝶衣的扭曲與蛻變。
故事的開頭,晚年的段小樓與陳蝶衣來到空無一人的京劇院,蝶衣很平靜,而霸王顯然已經沒有什麼王者之氣。這段算是整個電影的楔子。
往事的回憶在聚光燈打下的一霎那展開。
這時畫面轉為黑白,揭示了回憶的開始。
1924年,北洋政府時期,出場的是蔣雯麗飾演的妓女豔紅和她9歲的的孩子小豆子,這時蔣雯麗沒有說一句話,卻通過一個嫖客的幾句話和她的幾個動作說側面明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這樣傳神的演技更是在隨後求關師傅收留小豆子時得到了體現。
鏡頭轉到戲班中,大師兄小石頭正在接受師父責罰,這時畫面逐漸轉為彩色,預示著二人苦澀人生的開場。
這時豔紅帶著小豆子來投奔戲班的關師傅,希望能收留小豆子,值得一提的,是蔣雯麗此處出彩的演技,短短幾分鐘戲,演出了一個妓女的風塵與無奈。蔣雯麗那時還大學在讀,演技卻讓人驚豔。
關師傅不肯收小豆子,因為小豆子有六指。豔紅下狠心切掉了兒子的六指,關師傅才不得不收留。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小石頭在挨打,而小豆子被生生切下一根手指,暗示著兩人的路,從一開始就伴隨著血腥與痛苦。
戲班裡的孩子欺負新來的小豆子,大師兄小石頭卻對他照顧有加,小豆子對小石頭的感情,也在此萌芽。
進入了戲班,便是年復一年的艱苦訓練,孩子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便是成「角兒」,而成角的機率極小。
對於小豆子來說,最難的便是扭曲自己的本性。小豆子唱的是旦角,但他心裡卻一直過不去男扮女裝這道坎,電影中用了京劇名段《思凡》來表現這種尷尬的處境。
戲要想繼續練下去,就必須扭曲自己的本性,但此時的他是反抗的。他是一個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內心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為了獲得這種安全感,他首先選擇的是對抗,比如和小癩子出逃戲班,但他們接下來看到了舞臺上的霸王別姬。
舞臺上的霸王別姬像是另一個世界,那裡有人群簇擁,地位顯赫,最重要的是有小豆子想要的的安全感,小豆子看得淚流滿面,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想要的,就是躲進舞臺上那個才子佳人、至死不渝的完美世界。
也是因為這個,兩個孩子回到了戲班,而小癩子回到戲班後選擇了自殺,因為他明白自己永遠也不可能成角。
這個出場時間不長的悲劇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小癩子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無家可歸孩子們的一個縮影。而在逃到戲院看到霸王別姬時那段感嘆更是讓觀眾無不同情。
與小賴子相關的還有冰糖葫蘆這個意象,篇幅所限便不展開講。
回去之後的小豆子還是過不了《思凡》這一關。師父的這一句話貫穿蝶衣的一生,它告訴蝶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要想成為角來獲得安全感,只有扭曲自己的本性,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電影極為細膩地把握了蝶衣的情緒遞進
臨近前朝大太監張公公的堂會,戲班準備演出,經理前來探班,專門演了旦角小豆子一段戲,然而小豆子仍唱不來那句「我本是女嬌娥」,經理大失所望。為了拯救戲班和小豆子,情急之下小石頭用了一種血腥的方式—用煙槍搗嘴。
這是第一幕的高潮,小豆子內心的爭鬥達到了頂點,最終選擇了屈服,至此,小豆子終於流暢地唱出了「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挽回了戲班的生意。諷刺的是,當所有人為蝶衣的轉變拍手叫好時,亦是他一生無解悲劇命運的開始。
拿煙槍搗一下嘴就完成了轉變,第一次看時沒有讀懂這個情節,有網友說這是一種性隱喻,這是意象上的表現手法不假,但從情節上講,小豆子的轉變是積累的效果。
師父的打是轉變的開始,出逃戲班看到臺上的霸王別姬是一次極大的衝擊,在最後小石頭用這種血腥激烈的方式幫他完成了蛻變,從此以後,他成為了虞姬,進入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境界。
兩人第一次在堂會上表演霸王別姬,演出獲得了眾人的喝彩,小豆子獲得了張公公的賞識,按照老規矩,張公公侵犯了首次出演虞姬的小豆子。
這時已經是1932年,大清早已滅亡,但是服侍過慈禧太后的張公公依然蠶食著封建社會的殘羹。
電影到了這裡第一幕基本結束,但是在第二幕開始之前還埋下了一個伏筆。被張公公侵犯的小豆子出門遇到一個棄嬰,他仿佛看到了當年被拋棄的自己,不顧師父勸阻抱了回去,但是他不會想到,這個善意之舉,竟埋下了日後毀滅一切的禍根。
值得玩味的,是當小豆子把孩子抱回去,所有人都在逗孩子玩時,小豆子臉上卻是一副痛苦絕望的表情。
以上就是霸王別姬的第一幕,主要講述了小豆子的轉變,並鋪墊了蝶衣(小豆子)和小樓(小石頭)的感情,人物的性格在敘事中獲得了初步卻充分的樹立。
在隨後的第二幕中,少年裘馬的陳蝶衣和段小樓紅極一時,但在對待人戲的態度上出現分歧,在小樓迎娶菊仙后產生隔閡。
第三幕中,解放後外界的壓力成為了主要矛盾,在文革中大家被迫互相揭發,菊仙自殺,而多年後段陳二人再見時蝶衣也引劍自刎。
我一直認為,優秀的劇情片通常有個特點——密度高。包括情節、人物、情感、思想、鏡頭語言等(也有例外,如《情書》《十二怒漢》等),而《霸王別姬》毫無疑問是這樣一部典型的作品。
不過這樣的作品往往表現出解讀維度多、內容廣、空間大的特點,為了各個方面均有所涉及,我選擇以劇情為主線,串聯自己的思考與解讀,因為情節是一切的基礎。雖說這樣的文體作為影評顯得青黃不接,倒也最合適不過。
動筆才發現內容出乎意料的多,寫好底稿在微信上編輯時又增加了許多內容,大概要分三次寫了,也許優秀的電影就是這樣吧,新年快樂,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