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於自己在語文教學基本素養方面的欠缺,三月下旬至今十分細緻地研讀了美國教育專家傑基·阿克裡·沃爾什博士和貝思·丹克特·撒特斯的優質問題和優質提問教學著作《優質提問教學法》。該書提出並開發了「通過提問和理解促進學習和思考」的專業發展模式,也就是「QUILT」框架,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過程。
通過有意識地反思,我發現自己課堂提問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
1、提問過多,正式授課過程中,每分鐘大約提3個左右的問題,且所提問題中大多是有關事實、回憶或知識的,處於較低的認知水平上。
2、課堂上存在「目標學生」現象,傾向於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問題。
3、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之前,學生回答之後,沒有等待3-5秒給學生更多地思考和整理的時間。
4、自己經常在沒有探究的情況下接受學生不正確的答案,且自己經常對課堂的問題進行解答。
5、學生幾乎不提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
……
細細想來,自身的教學問題實在太多了。多年來,打著應對應試教育的幌子,日復一日地進行著低效的課堂重複,從未思考過要變革和創新。在課堂設計上,沒有運用課堂規範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和提問的意識,沒有運用「腳手架」來支持學生的新行為,更別說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責任的調整了。
以上一些問題深深困擾著我,也困擾著我的學生。《優質提問教學法》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使我的眼前豁然開朗,為今後的課堂教學指出了一條光明的大道。
一、優質問題的特徵
優質問題能夠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提高認知水平,增強學習的欲望,具有四方特徵:能夠達成一個或更多的教學目標,關注重要的課程內容,能夠促進在規定的認知水平上的思考,清晰地闡明所問的內容。
(一)優質問題的四個維度
1、教學目標:與一個或多個學習者相關聯,激發學生觀點並形成個人的認識。
2、關注內容:引導出與要學習的概念相關的知識,引導出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學習的知識。
3、認知水平:將學生的思維引導至教師具體設計的和示範的認知水平上;根據學生的準備,要求學生在最高的認知水平上處理知識;鼓勵學生掌握關係和類型,展示理解程度、建立關聯。
4、句法和詞法:運用合適詞彙,適合學生年齡、要學生的內容;精確不含糊;清晰地表達問題並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所期望的回答;簡明。
(二)兩個框架和布魯姆分類法
1、維金斯框架和克裡森伯裡「問題環」
維金斯框架啟示我們,當學生將個人經驗和興趣與課程內容和知識相聯繫的時候,這種知識最為持久。當選用的課程內容時應當考慮三點:(1)選擇一個值得討論的「核心觀點」,(2)保證該內容與學生所在州所要求和測試的標準相關聯,(3)檢測其是否和你所教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相吻合。
克裡森伯裡「問題環」則將教師的問題分為三類:個體知識、學科知識和其他學科。
布魯姆分類法區分了認知過程的六個維度——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以及知識的四個維度——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
對認知水平的區分,有助於我們清晰地了解我們希望學生運用的思維類型或過程,也有利於我們教師改善自己所提問題的認知水平。
二、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問題的回答
想要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問題的回答,我們有三個方面的工作去做:
(一)信念和態度上的準備
1、優質問題能幫助學生學習,2、所有學生都能對所有的問題做出回答,3、所有學生的答案都值得尊重。
(二)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責任
教師的角色是辨別每個學生的潛在學習區域,找到同學們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吸引學生興趣的符合「中心性」「可獲得性」「豐富性」標準的問題,並給全體同學平等的回答機會。
(三)運用參與「替代性反應模式」
1、改善口頭回答的反應模式:合唱隊法(齊答)、手勢語法、工作樣本法。
2、助於互動的反應模式:數字頭腦集合、二人思考小組。
3、助於課堂討論的反應模式:自選位置,觀點展示,集思廣益法、四角提喻法,訪談設計法,魚缸型討論法,一詞總結法。
三、激勵學生進行思考的方法
(一)促進學生思考的三個準備
1、準備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2、選擇調動所有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回答的反應模式,3、提供合適的激發策略。
(二)奇妙的暫停——等待時間1、2的意義
課堂上有意識地運用等待時間,於學生而言,能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提供證據,會進行猜測和假設,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更多人參與回答,更自信,在認知水平比較複雜的考試項目上進步。
於教師而言,回應將更周到,提出更少但認知水平更高的問題,對以往不參與課堂互動的學生的期望增加。
(三)鼓勵問題的回答的一些方式
我們還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來鼓勵學生對問題的回答:
1、傾聽失敗;
2、理解失誤;
3、找出答案,幫助那些回答不正確的學生:線索——運用符號、詞語或者短語來幫助學生回憶;提示——運用提示語;探查——尋找一個不正確答案背後的原因,或者是當回答不正確時提出澄清性問題;改述——向不同的學生提出同一個問題;重定向——向不同的學生提出同一個問題;稍後負全責——在課後,重新檢查回答不正確的學生,確保他知道了正確答案。
四、積極地反饋,幫助學生深入地思考和討論
(一)口頭反饋的原則
教師的口頭反饋,能讓學生知道他們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並幫助他們在必要的領域進一步改善。當學生對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提供了完整而正確答案時,進行正面的反饋;當教師引導後,學生還是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則要給予校正性的反饋;當就某些簡單的事實進行學習時,對於學生的錯誤答案,則要給予負面的反饋。
(二)討論中反饋的方式
在學生背誦時,教師必要的時候給予引導,然後給予清晰、明確的表揚或是正面的或校正性的反饋,學生能獲得完整的理解;提供正面的或校正性的反饋,並提出問題或者做出評論,幫助學生將新知識和舊知識相聯繫,學生們會建立聯繫,能使他們儲存並保持新知識以備將來之用。
在學生背誦或討論時,教師提出後續性問題來「糾正」學生的答案,學生能增進思維,建立更深入和新的聯繫。
在學生討論時,教師進行個人觀察,提出消除困惑的問題,叫另外的學生回答,或者運用一些其他的「可選擇的」做法(沒有表揚或者正面的、負面的,或者校正性的反饋),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提供不同的視角;他們的討論會移至「新的領域」;或者教師總結學生的評論,並對討論做出暫時性的綜述:提出有待繼續討論或者還沒有定論的問題,學生則會繼續思考問題。
討論中反饋的替代形式:進行簡單的陳述性表達、複述你聽到學生所說的、表達你此刻的感受、邀請學生進行更深入的闡述、邀請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邀請整個課堂的學生來詢問該生一個問題、有意地沉默。
在課堂上塑造尊重氣氛的最好辦法是踐行這兩個標準:第一,認真並懷著尊重的態度傾聽學生的發言;第二,與學生進行討論,同時讓他們知道我們對他們很感興趣,對於從他們身上學習很感興趣。
六、幫助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在困惑或好奇時會提出問題,這與學生是否擁有學業效能感、學生在學校的成績水平、學生對於提問價值的態度以及學生與教師的個人關係有極大關聯。
(一)幫助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建一個沒有風險的環境,強調從錯誤中學習的價值;
2、引導學生討論:提問的好處大於給學生帶來的「成本」嗎?
3、就如何提出問題做具體的指導;
4、同伴分享和合作性小組來鼓勵學生從同伴中尋求幫助;
5、強調內在的動機和個人成就,而非外部獎勵與競爭;
6、努力發展與所有學生間的問題和關懷的關係。
(二)情感參與
課堂的情感氛圍對學生通過提問來喚起對自身注意力的意願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個人參與性分類法」,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1、興趣:我應當問什麼樣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2、參與:我應當問什麼樣的問題來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讓他們的觀點成為該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沉浸:我應當問什麼樣的問題來促進他們承擔對學習的責任?
4、內化:我應當問什麼樣的問題來創造一個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有機會反思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個人想法、感覺、態度、觀點、經驗以及價值觀?
5、解釋:我應當問什麼樣的問題來促進他們表達對個體主觀世界、同伴的想法以及中心思想三者關係的理解?我應當提供什麼樣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從自身新的理解中形成新的問題?
6、評價:我應當問什麼樣的問題給他們提供機會在不同媒介中檢驗新思維?
(三)學生提問的形式
相互教學、同伴問題解決、元認知錨定、角色扮演的提問行為、新聞發布會、教材問題分析、問題評議、循環提問、二十個問題、脫口秀……
寫在最後
提問、思考、理解,三個過程以動態的形式相互作用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就。有效的提問行為能使一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諮詢為導向的學習者的團體。
高水平的問題能調動所有學生積極參與,能有效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這,正是我們高效課堂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