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2020-12-11 沙沙小觀園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我過去做的那些平常粗活是貧困所至,真正有大志向的君子如不生活所迫,是不會去做那些事的,應去學習更好更高的知識。

孔子的文化思想是:仁、義、理、智、信;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段對話得到了充份的體現。

特別是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子弟和學生的重要組成部份。子貢後來成了儒商的鼻祖式的人物,這與孔子在要求鼓勵子貢去學而知之,不要有生而之的想法是分不開的。

孔子對其他學生也是如此,冉有會理財,他就讓冉有做自己的管家,顏回愛讀比較深奧的書,他就常與顏回討論詩書經典,子路有軍事才能,他就教育引導子路要勇敢而又有謀略。

孔子要求子弟和學生們,做什麼事,要有做什麼事的專長和能力。但這些專長和能力,一定要在仁、義、理、智、信的思想影響下去做。

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到今天都有傳承和借鑑價值。

相關焦點

  •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邢疏:此章論孔子多小藝也。「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者,大宰,大夫官名。大宰之意,以為聖人當務大忽小,今夫子既曰聖者與,又何其多能小藝乎?以為疑,故問於子貢也。
  • 每天學點國學: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譯文】大宰問子貢道: 「夫子是位聖人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才能呢?」子貢說:「他本是上天要他做的聖人,又讓他具有很多才能的呀。
  •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範仲淹出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 何其多能也?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問子貢說:「你的老師是聖人吧?他怎麼有那麼大能耐?」子貢回答說:「本來就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的,又使他有這麼多本領。」孔子聽說後,對子貢說:「太宰了解我嗎?
  • 想不到堂堂「天縱之聖」孔子,也難敵「美人計」,結局令人惋惜!
    導讀:孔子可謂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名人」,他被人尊稱為「天縱之聖」,「萬世師表」,其所創立儒家思想更是造福了千秋萬代,為全世界所推崇,可就是這樣的一位「聖賢」也有犯怵,為難的時候。引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這些都是為我們從小就熟知的,我們也都知道,孔子曾為巡得明主,周遊列國長達14之久,可你知道為什麼要離開魯國?
  • 不多也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不少平常的技藝。君子需要這樣多的技能嗎?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多能鄙事是粗鄙之事嗎?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 子貢與顏回——孔子的富學生與窮學生
    (《論語·公冶長》)孔子也表示同意,看來這並不完全是子貢的自謙之辭。有時我想,假如顏回沒有在31歲(另一種說法是32歲)去世,以他德才兼備的素質,能否像子貢一樣成就一番豐功偉業呢?我覺得很難。子貢能成就事功,而顏回不行,究其原因,既不是因為顏回早夭,也不是因為顏回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子貢與顏回在人生觀上存在重大分歧。
  • 論語:我比別人多知道的一點點,就是我知道我是無知的第一篇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古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避世!呀我們看古人哪在孔子時代,那麼腎實際上實際上有兩種含義了,一種是指腎之既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毒針的才能,第二個指的是德行高尚,我們現在講孔子是聖人,那後世關於聖這個字那就偏於後者了,主要是指什麼是大德之人阿!
  •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反映出年少的孔子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艱辛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魯迅的這個小說誤導了我許多年,我一直以為「多乎哉?不多也」是說不多的意思。其實是,子貢有一次去吳國,吳國的太宰噽特意問子貢:「孔老先生是聖人嗎?
  • 被譽為「天縱之聖」的孔子,隨口說一句髒話,至今成老師的口頭禪
    文/玉濁清被譽為「天縱之聖」的孔子,隨口說一句髒話,流傳至今成老師的口頭禪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不少英雄人物,當然也有一些傑出的文學家,在歷史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說到孔子,可能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他有很多的文化都被人們所推崇,還有很多傑出的作品流傳於世。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並且還開創了私人講學的學風,更是我們所熟悉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自於他膝下的弟子相傳有3000多人,而在孔子去世之後,也有很多的弟子在延續他的思想與文化,並且將其語錄記錄下來,慢慢的流傳於世間,而最著名的可能就要屬論語了。
  • 孔子的「有」和「沒有」值得借鑑,助你人生路上少走彎路
    01、孔子「有」很多才藝原文9.6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譯註:太宰向子貢問道:「老師是聖人嗎?為什麼他有這麼多才藝?」子貢說:「他本來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所以又讓他有這麼多才藝。」孔子聽到這種說法,說:「太宰知道我啊!我小時候家庭貧賤,所以學會很多不起眼的才藝。君子要有很多才藝嗎?不要很多的。」註:太宰,官名。縱,讓,使。
  • 在孔子眾多弟子中,哪個弟子對孔子的貢獻最大?子路?子貢?
    當齊國要攻打魯國的時候,孔子派出能言善辯的著名外交家子貢,出使各國,讓齊國、楚國、吳國、越國和晉國陷入混戰,保全了魯國,這絕對是對孔子的最大幫助。第三,子貢對孔子能在後世稱為「聖人」,幫助巨大。也就是說,孔子的地位,是靠著子貢以及宰予等幾個聰明善辯的弟子,給抬上去的。當時孔子就是一個素人,雖然周遊列國,但是自己沒啥地位。
  • 語文角:子貢為什麼能在政治和商業上如此成功?
    ♞論語篇♞誰的青春不迷茫?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猶如一位荷爾蒙旺盛的熱血少年,駕著戰車橫衝直撞。富有仁愛精神的《論語》,其透露出的天真與單純都是各國無法承受的奢侈,只有血與火澆灌的實用主義之花才能在那個冷酷的季節綻放。《論語》自他誕生起,便成為了「非主流」。
  • 孔子這六句話,流傳了兩千年依然熠熠生輝,讀懂了受益終生
    孔子,出生於春秋時期魯國的沒落貴族之家。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從此,他和母親過著很拮据的生活。在《論語》的第九篇《子罕》中,太宰曾經問孔子的弟子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太宰問子貢:「孔夫子是一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這是上天要讓他成為一位聖人,才讓他多才多藝。」
  • 孔子為什麼會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這樣的問題?
    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侈望與顏回相比,顏回學習,有聞一以知十的領悟能力,而我的領悟能力也就是聞一以知二。孔子聽後馬上說,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啊。那麼孔子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而且當面說顏回和自己都不如顏回優秀呢?其實孔子說自己不如顏回,一半是自謙,一半是真心欣賞顏回;而說子貢不如顏回,則是體現了孔子作為老師能因材施教的特點。
  • 子貢是瑚璉之器,顏回有浩然之氣,孔子說顏回隨我來
    據傳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而顏回和子貢同列孔門十哲,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一次,孔子問子貢「你跟顏回比起來怎麼樣」,子貢回答說「我哪裡比得上顏回啊」。《論語》原文是這樣記載這段對話的:【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 刻在美國最高法院門楣上的中國人,在我國古代被奉為「天縱之聖」
    刻在美國最高法院門楣上的中國人,在我國古代被奉為「天縱之聖」文|小陳帶你看歷史在美國華盛頓的東國會大道,坐落著美國聯邦法院的最高審判機關。這位被刻在美國最高法院門楣上的中國人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人物,他是我們國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他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就是我們的孔子,孔聖人。一位在我國古代就被奉為「天縱之聖」的人。他的名字到今天,在我們國家都還耳熟能詳,很少有人說是完全沒有聽說過這位人物的。
  • 子貢之境界(《論語》心得)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回答:「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6)這個問題的提出,表明子貢的思考日臻完善,他要透過紛繁的問題,去尋找根本所在。他勤於思考,善於舉一反三。他請教孔子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