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我過去做的那些平常粗活是貧困所至,真正有大志向的君子如不生活所迫,是不會去做那些事的,應去學習更好更高的知識。
孔子的文化思想是:仁、義、理、智、信;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段對話得到了充份的體現。
特別是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子弟和學生的重要組成部份。子貢後來成了儒商的鼻祖式的人物,這與孔子在要求鼓勵子貢去學而知之,不要有生而之的想法是分不開的。
孔子對其他學生也是如此,冉有會理財,他就讓冉有做自己的管家,顏回愛讀比較深奧的書,他就常與顏回討論詩書經典,子路有軍事才能,他就教育引導子路要勇敢而又有謀略。
孔子要求子弟和學生們,做什麼事,要有做什麼事的專長和能力。但這些專長和能力,一定要在仁、義、理、智、信的思想影響下去做。
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到今天都有傳承和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