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

2020-12-11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邢疏:此章論孔子多小藝也。「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者,大宰,大夫官名。大宰之意,以為聖人當務大忽小,今夫子既曰聖者與,又何其多能小藝乎?以為疑,故問於子貢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者,將,大也。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者,孔子聞大宰疑已多能非聖,故云:知我乎。謙謙之意也。「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者,又說以多能之由也。言我自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者,又言聖人君子當多能乎哉?言君子固不當多能也。今已多能,則為非聖,所以為謙謙也。

此解實在勉強。

朱子集註:與者,疑辭。大宰蓋以多能為聖也。縱,猶肆也,言不為限量也。將,殆也,謙若不敢知之辭。聖無不通,多能乃其餘事,故言又以兼之。言由少賤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爾,非以聖而無不通也。且多能非所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曉之。

劉氏正義:「太宰以多能為聖,但有美辭,無疑辭也。注亦微誤。」

「聖」。說苑善說篇:子貢見太宰嚭。太宰嚭問曰:「孔子何如?」對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對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猶大山林也,百姓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對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賜,其猶一累壤,以增大山,不益其高,且為不知。」

若是說此章有情境,則上面一段對話極符合此章的情境。情境,凡事都有,有事前事中事後,有前因後果;同一句話,在這個情況下說與在另一情境下說,所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這章有情境嗎?情境是什麼?子貢與太宰嚭見面,一般不會直接就談「夫子聖者與」,或有談些其他話題,則上面的談論就非常可能,我也未想到其他更合適的話題。

「多能」。多能與多知多識有什麼不同嗎?多能與多知多識是相輔的。夫子博學多知,既已知,豈有不能?為聖人不須多知嗎?為聖者不必親力親為,面面俱到而已。為聖者,通曉萬物規律。不親力親為,並不表示聖者不多能,當需為則為之,平時正所謂君子動口不動手,作些指導教化於民即是行道濟世。

多能,與「博學而無所成名」中「博學」相近。少也賤而多能鄙事,是從社會、從生活學,是「雖曰未學,『人』必謂之學矣」,學了而後能。

「將」。古注有多種訓詁。一是朱子訓將為殆。二是孔安國訓將為大。三是論衡知實篇訓將為且,是未的意思。四,我認為是將來、將要的意思(可能大家要笑了,都想,這是好土的解釋,是望文生義。而我也想笑,古注都不願做這麼土的解釋,所以都往玄而又玄的路子上走,以為這樣才懂夫子,才是高深之道。我比較不懂,所以不願高深,就這麼揀個土疙瘩,只以為揀到寶了,也非常開心)。

「固天縱之將聖」,是說無天之質;先天有將聖之質,是以言天縱之。「又多能也」,是說後天之事,後天又多學而能,以先天後天之兼俱,是以為聖。

夫子有沒有到聖的境界?必是到。子貢所言的將聖,是先天之質可聖,專言先天有可聖之質,天才也還需後天機遇與努力,故而只能言「將聖」而不能言「必聖」,又多能也,是後天努力,如此夫子聖矣。《潛言堂答問》:子貢之稱孔子也,或擬諸日月,或擬諸天之不可階而升,又雲「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此豈猶有疑於夫子之聖而不敢質言之乎?且智足以知聖人,亦無庸謙也。

有一論說夫子此時未到聖。《論衡》知實篇引此云:將者,且也。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孔子聖未就也。孔子從知天命,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也。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這個論只推算夫子年齡,而未推算子貢年齡,如果夫子三十,則子貢未出生,如夫子四十,則子貢才九歲,能答得出大宰的問話嗎?而下章牢曰也有注者服虔有類似說,「按七十子傳云:子張少孔子四十餘歲。孔子是時四十,知未有子張。」

這個說站得住腳嗎?卻又站不住腳。單以牢曰章來解讀,站不住腳,因為按邢疏的見解「此章論孔子多技藝之由,但與前章異時而語,故分之」,是異時而語,則夫子四十時有大宰之問,而牢到了後來(可以是非常多年後)知道大宰之問後也談論夫子為何多能,就說「子云:吾不試,故藝」,如此並無邏輯錯誤,可見「知未有子張」是站不住腳的,只有結合當事人子貢是與大宰談論,年齡不可作假,所以才知夫子年齡並不是四十,以我的想法,應在夫子七十前後。劉氏正義:「子貢初與太宰嚭語在哀七年,夫子年六十五;至哀十二年,則已七十。而雲在三十四十之時,誤矣。」這個論可參考。但也有漏洞,子貢一生只與這位太宰見兩次嗎?或只與太宰談夫子一次嗎?與這太宰有見過,而按說宋魯吳陳都有太宰一職,子貢也都可能接觸這幾位太宰,是與其他太宰見面時才談此章所載的話題嗎?都是謎團,應該尋求更多的史料來加以佐證。

「大宰知我乎」。夫子未說子貢知我乎,按我想則子貢答大宰的話是符合夫子本意的,是對的。所以,子貢是了解夫子的,而大宰不了解夫子,所以夫子說這句是疑問語句。

兩個「多能」意思略有不同。大宰所說的多能是指博學多能或多才多藝,接近於名詞;而夫子自己所說的多能是指很多事都能做,多與能二字是分開來解的,接近於動詞;詞性有所不同。而這多能又恰與大宰的多能是相同字,我認為是語言的一種巧妙,是夫子應答的一種詼諧。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夫子說,君子不怕多,懂得越多越好,我所懂的、大宰認為我多能的,我覺得也不算多啊。我哪算多能啊,我還要學啊。所以,夫子說不多也,後天是要不斷努力的,不知老之將至而已。(又是一個讓人煩惱又開心的將字)

這章大致可翻譯為:子貢見大宰,二人聊到夫子,大宰說,夫子豈不是天生聖人?不然怎麼會這麼多才能呢?大宰是認為聖人自通,是天縱之嗎?是天生嗎?不然何以能如此多能?子貢則說,夫子固然先天稟賦異於常人,有為聖基礎,但他後天又能多多學習,所以才成為聖者,他的才能並非純粹是天生而來。後來子貢把大宰所說的話告訴夫子,說,大宰認為你是先天之聖,生來就聰明多能。夫子聽後說,大宰不知道我的經歷啊,我是從前貧賤,必須自力更生,很多事必須學會做才能生存,所以才懂才會一些比較粗陋的事情,是我經歷多,而非天生。在別人看來好像我都懂,多能。我所懂的、大宰認為我多能的,我覺得也不算多啊。君子不怕多,懂得越多越好,我哪算多能啊,我還要學啊。我能被人認為多能,也就是好學不厭,不知老之將至,不斷努力而已。

子貢會把自己所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一併告訴夫子嗎?或許不會,子貢可能更愛去試探夫子的想法,就如「夫子為衛君乎」一章,子貢不言明而以伯夷叔齊為問那樣,他也想看看夫子的答案與自己的回答是否有出入,由此可以驗證或學到東西。而夫子則更可能問子貢是怎麼回答的,這時子貢也藏不住。

多能也必多有辛苦、磨鍊。多能,只有聖者當有之,能有,他人則達不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予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溼,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朱熹更是評論他為「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 凌通國學院《論語》: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凌通國學院20-058《論語》:【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問子貢說:「你的老師是聖人吧?他怎麼有那麼大能耐?」子貢回答說:「本來就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的,又使他有這麼多本領。」孔子聽說後,對子貢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少年時低賤,所以才學會做許多粗鄙的事情。君子用得著會這麼多本領嗎?不用。」君子不器。
  • 每天學點國學: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原文】大宰問於子貢曰: 「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譯文】大宰問子貢道: 「夫子是位聖人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才能呢?」子貢說:「他本是上天要他做的聖人,又讓他具有很多才能的呀。大(音太)宰: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 有說此處的大宰是指吳國的伯話。
  • 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
  • 【異之說《論語》】之五百零一:夫子「學無常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戴望之釋:「衛大夫公孫朝,以夫子生知大聖,疑無所學而然,故問之。」錢穆亦釋曰:「公孫朝以孔子之學博而大,故問於何而學得之。」子貢以夫子所學乃「文武之道」,而「文武之道」散存於諸賢之處,於是夫子「不恥下問」,遍學於諸人,博採眾長,成就其博學而多能之大賢。
  • 不多也
    子罕第九.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321 亥-子96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多能鄙事是粗鄙之事嗎?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篇》第九之六章: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譯文:太宰向子貢詢問道:「你們的老師是聖人嗎?他怎麼懂得那麼多的事情呢?」
  • 論語:我比別人多知道的一點點,就是我知道我是無知的第一篇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古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避世!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是一段對話,有三個人,一個叫太宰的人,這個太窄I有人說是官名,但是也不知道是什麼人,哪那麼所以我剛才說有一個叫太宰的人講的有問題,就是有一個做太宰的人,有一個做太宰的人是什麼人不知道了,他有一天碰到孔子的學生子貢就問了子宮一個問題,你們家的老先生是一個聖人,吧他怎麼這麼多才多藝那子宮就說了這沒錯,這就是上天將要讓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的呀孔子聽到了這個以後說太再了解我嗎
  •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四堂 | 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程序如下:1、自誦《雲水閣人》2、跟著音頻誦《論語.子罕篇》3、本次學習內容:太宰問於子貢曰:.至子見齊衰者,.共五則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原文】9.6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反映出年少的孔子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艱辛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魯迅的這個小說誤導了我許多年,我一直以為「多乎哉?不多也」是說不多的意思。其實是,子貢有一次去吳國,吳國的太宰噽特意問子貢:「孔老先生是聖人嗎?他怎麼有那麼多的才能呢?」
  •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
    求,擇也,非衒賣之謂也。姚秋農謂端木氏安得有貶道幹時之請,以夫子之不仕跡疑於藏,故以為請耳。「賈」。劉氏正義:下句待賈亦謂待賈人。白虎通商賈篇:「商之為言,商也。商其遠近,度其有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賈。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論語曰:『沽之哉!
  • 《論語》摘錄之人物篇
    6.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7.15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