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邢疏:此章論孔子多小藝也。「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者,大宰,大夫官名。大宰之意,以為聖人當務大忽小,今夫子既曰聖者與,又何其多能小藝乎?以為疑,故問於子貢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者,將,大也。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者,孔子聞大宰疑已多能非聖,故云:知我乎。謙謙之意也。「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者,又說以多能之由也。言我自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者,又言聖人君子當多能乎哉?言君子固不當多能也。今已多能,則為非聖,所以為謙謙也。
此解實在勉強。
朱子集註:與者,疑辭。大宰蓋以多能為聖也。縱,猶肆也,言不為限量也。將,殆也,謙若不敢知之辭。聖無不通,多能乃其餘事,故言又以兼之。言由少賤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爾,非以聖而無不通也。且多能非所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曉之。
劉氏正義:「太宰以多能為聖,但有美辭,無疑辭也。注亦微誤。」
「聖」。說苑善說篇:子貢見太宰嚭。太宰嚭問曰:「孔子何如?」對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對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猶大山林也,百姓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對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賜,其猶一累壤,以增大山,不益其高,且為不知。」
若是說此章有情境,則上面一段對話極符合此章的情境。情境,凡事都有,有事前事中事後,有前因後果;同一句話,在這個情況下說與在另一情境下說,所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這章有情境嗎?情境是什麼?子貢與太宰嚭見面,一般不會直接就談「夫子聖者與」,或有談些其他話題,則上面的談論就非常可能,我也未想到其他更合適的話題。
「多能」。多能與多知多識有什麼不同嗎?多能與多知多識是相輔的。夫子博學多知,既已知,豈有不能?為聖人不須多知嗎?為聖者不必親力親為,面面俱到而已。為聖者,通曉萬物規律。不親力親為,並不表示聖者不多能,當需為則為之,平時正所謂君子動口不動手,作些指導教化於民即是行道濟世。
多能,與「博學而無所成名」中「博學」相近。少也賤而多能鄙事,是從社會、從生活學,是「雖曰未學,『人』必謂之學矣」,學了而後能。
「將」。古注有多種訓詁。一是朱子訓將為殆。二是孔安國訓將為大。三是論衡知實篇訓將為且,是未的意思。四,我認為是將來、將要的意思(可能大家要笑了,都想,這是好土的解釋,是望文生義。而我也想笑,古注都不願做這麼土的解釋,所以都往玄而又玄的路子上走,以為這樣才懂夫子,才是高深之道。我比較不懂,所以不願高深,就這麼揀個土疙瘩,只以為揀到寶了,也非常開心)。
「固天縱之將聖」,是說無天之質;先天有將聖之質,是以言天縱之。「又多能也」,是說後天之事,後天又多學而能,以先天後天之兼俱,是以為聖。
夫子有沒有到聖的境界?必是到。子貢所言的將聖,是先天之質可聖,專言先天有可聖之質,天才也還需後天機遇與努力,故而只能言「將聖」而不能言「必聖」,又多能也,是後天努力,如此夫子聖矣。《潛言堂答問》:子貢之稱孔子也,或擬諸日月,或擬諸天之不可階而升,又雲「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此豈猶有疑於夫子之聖而不敢質言之乎?且智足以知聖人,亦無庸謙也。
有一論說夫子此時未到聖。《論衡》知實篇引此云:將者,且也。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孔子聖未就也。孔子從知天命,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也。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這個論只推算夫子年齡,而未推算子貢年齡,如果夫子三十,則子貢未出生,如夫子四十,則子貢才九歲,能答得出大宰的問話嗎?而下章牢曰也有注者服虔有類似說,「按七十子傳云:子張少孔子四十餘歲。孔子是時四十,知未有子張。」
這個說站得住腳嗎?卻又站不住腳。單以牢曰章來解讀,站不住腳,因為按邢疏的見解「此章論孔子多技藝之由,但與前章異時而語,故分之」,是異時而語,則夫子四十時有大宰之問,而牢到了後來(可以是非常多年後)知道大宰之問後也談論夫子為何多能,就說「子云:吾不試,故藝」,如此並無邏輯錯誤,可見「知未有子張」是站不住腳的,只有結合當事人子貢是與大宰談論,年齡不可作假,所以才知夫子年齡並不是四十,以我的想法,應在夫子七十前後。劉氏正義:「子貢初與太宰嚭語在哀七年,夫子年六十五;至哀十二年,則已七十。而雲在三十四十之時,誤矣。」這個論可參考。但也有漏洞,子貢一生只與這位太宰見兩次嗎?或只與太宰談夫子一次嗎?與這太宰有見過,而按說宋魯吳陳都有太宰一職,子貢也都可能接觸這幾位太宰,是與其他太宰見面時才談此章所載的話題嗎?都是謎團,應該尋求更多的史料來加以佐證。
「大宰知我乎」。夫子未說子貢知我乎,按我想則子貢答大宰的話是符合夫子本意的,是對的。所以,子貢是了解夫子的,而大宰不了解夫子,所以夫子說這句是疑問語句。
兩個「多能」意思略有不同。大宰所說的多能是指博學多能或多才多藝,接近於名詞;而夫子自己所說的多能是指很多事都能做,多與能二字是分開來解的,接近於動詞;詞性有所不同。而這多能又恰與大宰的多能是相同字,我認為是語言的一種巧妙,是夫子應答的一種詼諧。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夫子說,君子不怕多,懂得越多越好,我所懂的、大宰認為我多能的,我覺得也不算多啊。我哪算多能啊,我還要學啊。所以,夫子說不多也,後天是要不斷努力的,不知老之將至而已。(又是一個讓人煩惱又開心的將字)
這章大致可翻譯為:子貢見大宰,二人聊到夫子,大宰說,夫子豈不是天生聖人?不然怎麼會這麼多才能呢?大宰是認為聖人自通,是天縱之嗎?是天生嗎?不然何以能如此多能?子貢則說,夫子固然先天稟賦異於常人,有為聖基礎,但他後天又能多多學習,所以才成為聖者,他的才能並非純粹是天生而來。後來子貢把大宰所說的話告訴夫子,說,大宰認為你是先天之聖,生來就聰明多能。夫子聽後說,大宰不知道我的經歷啊,我是從前貧賤,必須自力更生,很多事必須學會做才能生存,所以才懂才會一些比較粗陋的事情,是我經歷多,而非天生。在別人看來好像我都懂,多能。我所懂的、大宰認為我多能的,我覺得也不算多啊。君子不怕多,懂得越多越好,我哪算多能啊,我還要學啊。我能被人認為多能,也就是好學不厭,不知老之將至,不斷努力而已。
子貢會把自己所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一併告訴夫子嗎?或許不會,子貢可能更愛去試探夫子的想法,就如「夫子為衛君乎」一章,子貢不言明而以伯夷叔齊為問那樣,他也想看看夫子的答案與自己的回答是否有出入,由此可以驗證或學到東西。而夫子則更可能問子貢是怎麼回答的,這時子貢也藏不住。
多能也必多有辛苦、磨鍊。多能,只有聖者當有之,能有,他人則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