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理論精讀第4期:人際傳播之「人際信息」(上)符號互動論

2021-02-18 結構新傳

符號互動論

1. 核心內容

2. 前提假設

3. 關鍵概念

4. 歷史發展

5. 整合與批評

1. People are motivated to act based on the meanings they assign to people, things, and events.

2. These meanings are created in the language that people use both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interpersonal context) and in self-talk (intrapersonal context), or their own private thought.

3. Language allows people to develop a sense of self and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in the community.

韋斯特在理論概覽中用三句話描述了「符號互動論」(也譯為象徵性互動論),可以說很好地概況了理論的核心內容。簡單來說:(1)行為由意義驅動;(2)意義經由象徵符號(語言)互動得以形成,包括與自身的互動及與他人的互動;(3)語言使得人可以建構自我、與社會中的其他人交流。概言之,象徵性互動是指,個人藉由象徵符號與自我及社會互動,從而創造意義

如上可以發現,行動、意義、象徵符號(語言)、互動、自我與社會都是該理論的關鍵詞。而韋斯特分別從意義、自我、個人與社會三個主題出發,概述了符號互動論的前提假設。

首先,在「意義」上。第一,人們根據他人賦予某個事物的意義決定如何對他人採取行動。第二,意義是人們在互動中創造的。第三,意義在解釋中得到修正。

其次,在「自我」上。第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建立自我概念。第二,自我概念為行為提供重要的動機

最後,在「個人與社會」上。第一,個人和群體受到文化與社會過程的影響。第二,社會結構通過社會互動發揮作用。

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

喬治·赫伯特·米德去世後,他的學生根據其講課內容彙編了《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1934),構成了符號互動論的基礎。但是,「符號互動論」的名稱卻是由他的學生赫伯特·布魯默(Herbert Blumer)創造得出。因此,其關鍵概念可以分為心靈、自我與社會三個。

首先,「心靈」是指,使用具有共同社會意義的象徵符號的能力。而「語言」就是共享的口語與非口語象徵系統。藉助語言,我們可以進行「思考」——自我內部的交流,同時實現「角色扮演」——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的能力。

其次,「自我」是指,通過他人的角度反思我們自己的能力。米德藉助了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鏡中我」的概念,強調個體的自我形成有賴於他人作為鏡子。此外,自我可以分為「主我」和「客我」,前者是自發的、衝動的、具有創造性的自我;後者指具有範自行和社會意識的自我。

最後,「社會」是指,人類製造/回應的社會關係網。而社會影響個人的方式可以通過「特定的他者」以及「概化的他者」。前者指對我們重要的個體,後者指整個社會群體的態度。

符號互動論的學術先驅是20世紀早期的實用主義者。比如,約翰·杜威威廉·詹姆士。他們認為,實在(reality)是變動的,同時提出浮現的社會結構(an emerging social structure)的觀念。

具體來說,符號互動論產生於兩個不同的大學:艾奧瓦大學與芝加哥大學。二者的主要分歧在於對研究方法的認識存在差異,前者認為應當通過操作化、定量化的檢驗來研究互動;後者認為應當藉助案例研究、歷史研究以及不定向訪談來揭示社會交往的意義。

艾奧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曼福德·庫恩(Manford Kuhn),其開發出一種名為自我態度的20個陳述檢驗的問卷,但引發了一些同事的不認同。其中,卡爾·庫奇(Carl Couch)脫離這個群體並成立「新」艾奧瓦學派,主張藉助交談錄像來研究互動。

但事實上,現在的符號互動論更多受到芝加哥大學學者的影響,其中以米德為最,他們強調傳播對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重要性。

按照之前韋斯特對7種傳播傳統、7種傳播語境以及三種「知」的方法的梳理。作者將符號互動論放置在符號學及現象學的傳統、人內與人際傳播的語境以及闡釋的範式。而對於該理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範圍:過於寬泛而喪失了具體的解釋力。

2.  有用性:過於關注自我;忽視了重要概念(比如情感、自我評估)。

3.  可檢驗性:核心概念太抽象而無法被證偽。

符號互動論作為米德的經典理論,根據意義在行為中的重要性、自我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三大前提假設,圍繞心靈、自我、客我等核心概念構建理論內核。相比之下,針對符號互動論的批評則主要集中在過於關注自我、極度抽象等層面,其不能被證偽性始終飽受詬病。但值得注意的是,符號互動論之所以能夠成為傳播學中的經典理論代表,在相應的質化研究中可用以解釋人際傳播、人內傳播等問題現象,是否可以被證偽不能成為評價一個理論成立與否的唯一標準,應辯證看待影響理論構建的各種影響因素,剖析理論概念中隱喻的核心價值觀念

——周樂帆

符號互動論作為芝加哥學派的「門面」,在包括傳播學在內的很多學科都保持著不朽的生命力。米德從芝加哥學派「苦苦追尋的命題——人與社會的關係」出發,闡述個體如何在互動中獲取社會象徵符號的意義,從而規定自我的角色和行動。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格裡芬還是韋斯特對於傳播的認識,都或多或少地圍繞在這個理論框架——傳播關乎建立關係、運用象徵符號、闡釋環境意義、社會性過程等。這也印證了學界對於長期佔據傳播學主流的哥倫比亞學派的反思,和對芝加哥學派思想資源的重探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符號互動論的傳統對於傳播研究的社會建構主義的深刻影響,即傳播更多關注「精神交往」,對於傳播的物質性——媒介、身體、技術、空間、基礎設施等方面則疏於探討。這也提醒我們對要對經典理論做更多面向的思考。

——雷海生

關於「符號互動論」,我昨天的發言可以歸結為兩點:

第一,符號互動論涉及到思維及語言,這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心理學,尤其是在昨天的講述中的舉例——實驗中通過語言告訴兒童他們的智商高於平均水平或低於平均水平,最後證實這會影響他們實際的行為從而達到真實的效果,這是非常典型的認知學派的理論,認為通過認知能夠改變人們的行為;而關於「本我」與「客我」,又能使我聯想到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的相關理論。這給我很大的啟發,傳播學與心理學同屬社會科學,不僅僅是從理論上來說有互通之處,能夠進行跨學科的借鑑和研究,同時在研究方法方面,也能夠借鑑心理學的一些實驗的方法來驗證我們的理論,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嘗試打破學科邊界,多接觸臨近的學科,可能會有很多新的啟發。

第二,關於對符號互動論的一些評價,有人認為它不可驗證且概念模糊,這其實是質化研究的特徵,雖然它缺乏一些切實的數據來證實其有效性,但是我認為,質化研究的價值並不在於其能夠驗證或指導實踐,而在於它能夠為我們存在的社會和文化賦予意義,能夠給人的認知一個合理化的解釋,這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正如蔡振華同學在討論中說到的,符號互動論的提出給予之後的研究以啟發,這種啟發性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具有寶貴价值。

——趙怡然

首先,本次讀書會圍繞符號互動論展開,使我更清晰了解了符號互動論的內核,包括基本內容、前提假設、涉及的要素、歷史發展以及整合批評。其中「語言」、「意義」、「互動」是這個理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詞,從這幾個關鍵詞中我覺得其中涉及到社群的概念,因為只有存在同一個社群中才能產生共識,才能使「語言」、「意義」、「互動」產生作用,就像最近出來的一些網絡熱詞,乍一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比如「giao」,但是當你了解這個詞語背後產生的緣由,社群裡的群體有個共通的知識背景,這類原本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詞語就可以成為大家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其次,符號互動論中涉及到的要素「心靈」、「自我」、和「社會」都屬於非常抽象的內容,這也招致了批評:過於寬泛喪失具體的解釋力,過於關注自我導致唯我論,忽視情感的作用等等。但是我覺得對待一個理論還是要更加關注它的積極方面,引導理論向好的方面產生作用,比如metoo運動就發揮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

最後,在本次讀書會中還學到了一個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他人的期望導致我們真的像期望中那樣成功或失敗。

——崔林萍

傳播理論精讀第5期:人際傳播之「人際信息」(中)

(一)人際信息

1.符號互動論

2.意義協商管理理論(《初識》英文第6章;《導引》英文第5章)

(二)關係發展

(三)關係維繫

(四)影響力

相關焦點

  • 符號互動論|新傳理論25
    在心理學上:主張心理學應研究意識的機能與功用,認為「自我」就是「一個人可以用來稱呼他自己的一切之總和」,「自我」可分為物質我、精神我、社會我、抽象我。他在這方面的研究為符號互動論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
  • 符號互動論 | 新傳理論25
    1937年,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布魯默正式提出了「符號互動論」這一概念,並在1969年出版的《符號互動論》中將其上升為一種社會理論。他認為,「符號互動」指的是人們相互之間有意識地閱讀、解釋各自發送的符號信息,並使自己的行動建立在對對方姿態的依賴上的這樣一種過程。
  • 傳播學釋疑:象徵性互動理論和符號互動論究竟有什麼區別?
    上期收到考生來問:「傳播學教程上出現的『象徵行為』、『象徵性社會互動』、『象徵性互動理論』、『符號互動論』總是傻傻分不清楚」,那麼接下來咱們就這幾個概念好好掰扯掰扯,一份值得反覆理解直至掌握的考點筆記來咯。
  • 遇見交大 | 傳播教師薛可:人際傳播 當今大學生的必修課
    人際傳播學學科體系早在上個世紀初,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已有了基本的學科架構。經過百年演變,無論從學科概念、範疇、研究方法、理論沉澱,還是學科架構均已經產生了比較成熟的學科體系。人際傳播學研究的是人,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它必定會根據人的發展和傳播手段的提升有所發展和提升。
  •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徵及新的功能
    一、新媒體與人際傳播 施拉姆認為媒介「既是信息的倍增器,又是很長的信息傳輸管道……還是信息通道上強大的把關人」,[1]15麥克盧漢則認為「媒介即訊息」,並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2]119作為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與傳遞渠道的人際傳播,都需通過一定的媒介與自我溝通、與外界溝通,既獲取信息也傳輸信息,以實現自我價值,促進人際關係和社會發展。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為了繁衍生息,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和嗅覺等非語言符號方式來與他人進行信息傳遞,語言文字符號產生後,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句話或一封信就能給他人傳送一個或多個信息,進而達到信息傳遞及互動交流,從而完成人際傳播過程。
  • 打卡計劃 | Day41:符號及符號互動論、索緒爾與結構主義
    符號系統內部有互補性,傳播符號系統中的各類符號互相補充、相互滲透。符號一般可以分為信號和象徵符,人類使用的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是人類傳播的介質。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功能有:表述和理解功能、傳達功能、思考功能。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人際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前者主要以語言表達信息,或用表情、姿勢來強化、補充、修正語言的不足,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直接溝通,及時反饋信息,並共聚一堂,促膝交流,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
  • 傳播小吃街|《傳播學教程》導讀03 人類傳播類型(上)
    主我與客我之間互動的介質就是信息,即「有意義的象徵符」。啥叫有意義的象徵符呢,可以是音聲的,也可以是形象的,這個有意義的象徵符不僅能夠引起他人反應還能夠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應。作為人內傳播的思考活動就是通過有意義的象徵符來進行的。(三)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布魯默: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主要倡導者和定名人,米德的學生,代表作1969年《象徵互動論》。
  • 符號互動論
    他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次系統地論述了符號互動論思想。他以進化論思想作為鋪墊,指出「精神和人類之間的符號溝通可使人類能夠進行對於生存來講十分必要的合作;從持續進行的社會過程開始,精神、自我和社會產生於這一過程」。
  • 阿布的社會學複習筆記 之 符號互動論
    ———今天的內容來自賈春增主編的《外國社會學史》—————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又稱符號相互作用理論,是一種通過分析日常環境中人們的互動來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理論派別。
  •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微信朋友圈
    微信的高歌猛進對個人人際交往乃至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一款即時通訊軟體,自然是吸引了傳播學界學者的強烈關注,對於微信的傳播機制,微信營銷等的研究成果纍纍。朋友圈雖只是微信中的一個插件,但它引發的「朋友圈控」和「點讚之交」的社會現象近來也吸引了大批學者的目光。
  • 重讀傳播學之基礎必背、答題提高、邊角知識大搜羅 | 神經末梢疏通課
    ❗️「符號意義」第三章的第一節到第三節💯 考點:各種各樣符號理論💯 例題:符號意義的曖昧性可能導致的問題從符號到意義,到特經典的象徵性互動理論(符號互動論),你但凡哪一個概念不會,這個概念就會考到你奶奶都不認識你。
  • 人際傳播學複習梗概
    人際傳播是複雜的、系統的 4. 人際傳播的是高度合作的 5. 人際傳播是規則導向的 6. 人際傳播是高度倫理導向的 7. 每一次傳播互動都有內容維度和關係維度 8. 非語言暗示比語言符號更具有人際意義9. 標點影響傳播的意義 10.
  • 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人際網絡分析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人際網絡 一、理論背景與研究問題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跟當地社會的個人、群體或者組織進行互動,重新建構自己的傳播網絡的過程。跨文化傳播活動實際上就是在跨文化層面上編織網的過程。
  • 《語言戰略研究》∣ 盧德平:漢語國際傳播的理論維度
    《語言戰略研究》2016年第4期目前漢語國際傳播這一概念具有多聲部特點,不同的行動主體都在參與其內涵的建構,表達著自身的立場,而各種聲音和立場產生的回聲
  • 華夏傳播理論的內涵、特徵及其未來展望
    為此,筆者從有關華夏傳播理論的內容著手,則以儒、道、佛三家學派作為主著力點,再加上傳統文化中的成語、諺語等內容,分別從人際傳播、人內傳播、組織傳播等維度,對華夏傳播理論的主體進行總體梳理與詳細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華夏傳播理論的整體體系與特徵進行概括總結。
  • 又一種致命病毒出現人際傳播,症狀與伊波拉類似
    又一種致命病毒出現人際傳播,症狀與伊波拉類似 2020-11-23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讀知識點丨信息、符號、象徵性社會互動(符號互動論)
    所謂信息社會,指的是「信息成為與物質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資源,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信息為核心價值而得到發展的社會」。 信息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最早出現在通信領域,香農和維納從資訊理論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作為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它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運動的表達形式。
  • 網絡表情符號 | 「我一定會考上川大的!」用emoji怎麼表達?
    在這種虛擬環境中的人際傳播行為也是對現實人際傳播的一種模擬。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虛擬語境的交際變得尤為重要。網絡表情代替了現實人際傳播中人們進行互動的動作、表情等功能,對文字不能、不方便說明的內容進行表現或者單獨形成意義。正如現實人際傳播中的非語言符號,網絡表情符號也是一種重要的網絡輔助交際符號。
  • 【專研】符號互動論
    txt/萌山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又稱象徵互動論,是一種側重於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社會的社會學理論流派。「符號」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符號互動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與社會交換理論一樣,作為關注個體行為的社會學理論,符號互動輪最初由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H.Mead)提出,在經歷了託馬斯(W.I.Thomas)、庫利(C.H.Cooley)等學者對此作出理論補充後,最終在米德的學生布魯默(H.G.Blumer)手中得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