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麗(右)在檢查蝦苗淡化過程中海水鹽度變化情況。(資料圖) 雷仁軍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3月3日電(周歡 施強) 「只有不斷創新,更新新品種,我們才能不被市場淘汰,才能掙上錢。」這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二二二團三連女職工門麗常說的一句話。
近年來,二二二團不斷加大連隊轉型力度,該團三連依靠得天獨厚的水源條件、旅遊資源,很多職工發展起了水產養殖、農家樂、垂釣等。而在水產養殖中,門麗夫妻不走尋常路,敢於轉變,依靠養殖南美白對蝦走上致富路,成為連隊水產養殖的「領頭雁」。
今年43歲的門麗是一名「兵二代」,起初,她和其他職工一樣在連隊種植啤酒花,但是每年辛苦下來也沒有掙上錢,家裡日子過得緊巴巴。
「當時結婚,新房是貸款買的,壓力真的很大。」門麗說,那時種植啤酒花,投資大流汗多,還不見成效,每年還房貸都困難,更別提發家致富了。
2004年,為改變現狀,門麗開始學習養魚技術,開始了水產養殖之路。「當時就想著三連離阜康市這麼近,又有冰湖水庫,不缺水,養殖應該比種地好。」
「剛開始養魚,也就是養養常見的四大家魚,但由於沒有經驗,一年下來也是負債纍纍。」據門麗介紹,就在一次和水產經銷商的偶然交談中,夫妻倆發現了一條致富信息,那就是養殖黃辣丁,黃辣丁沒那麼嬌氣,易成活,見效快,收益也大。
說幹就幹,兩人就四處籌措資金引進了新品種黃辣丁。
黃辣丁一養就是3年,門麗發現周邊地區的水產養殖戶都開始養殖黃辣丁,儘管剛開始大片養殖的黃辣丁還沒影響到自家的價格和市場,但她毅然決然的放棄養殖黃辣丁。「市場就那麼大,遲早有一天會萎靡,我們覺得必須要更新品種。」
緊接著,門麗又引進了青黃魚這個新品種,雖然這種魚比黃辣丁難養、生長周期還長,又是冷水魚,但市場需求很大。就這樣,不走尋常路的門麗又將青黃魚引進了自家魚塘。
門麗說:「養了三四年以後,周邊的水產養殖戶也都跟上來養殖,我們就又準備換品種,聽說五家渠的蝦很受歡迎,我們這還沒有養殖的,就試著養蝦。」
2012年,毫無養蝦經驗的夫妻倆破釜沉舟的走上了養殖南美白對蝦的路子,當時,他們是三連第一個養蝦戶,在別人觀望的時候,夫妻倆默默鑽研養蝦技術,經過不斷探索,第一年養蝦就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剛開始的時候,每天都是提心弔膽的,把蝦當成孩子一樣精心餵養,生怕它受到氣溫、水質的影響。」提起第一年養蝦的場景,門麗至今記憶猶新。
養蝦成功後,門麗夫妻連續幾年拓展養殖面積,最終達到20畝的水域,每年利潤逐年遞增,2016年依靠養蝦純收入達20餘萬元。
夫妻倆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幾年下來,二二二團三連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從1家增至5家,整個疆內市場的養殖戶就更多了,如何在市場上脫穎而出,門麗又有了新的想法。
每年七月中旬,市場上的活蝦寥寥無幾,而門麗的蝦卻已經上市,其秘密就是溫棚。利用溫棚可提早進蝦苗,提早上市,一個「早」字成為門麗夫妻市場競爭的法寶。
如今,門麗夫妻養殖的蝦早已成為阜康周邊地區的招牌,克拉瑪依、烏魯木齊等地的批發商紛紛上門收購,由於她家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品質好,個頭勻稱,上市早,每天幾百公斤的批發量讓夫妻倆忙得不亦樂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