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子衝刺考級的最後一天,一切是在線提交,完全信息化方式。網絡視頻不能剪輯,你也不知道評委老師會選擇那一條的哪一部分來測評,因此需要一條一條的反覆,最好不能有一點一滴的錯誤,直到完全錄製成功。這對於一個孩子還說,也算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最終,雖然用了大量的時間,也還算基本順利的錄製好了相關視頻。
錄製界面
錄製視頻,就留下了原則上一直會存在的足跡,所以我們對視頻的質量總是要追求到很高的程度,這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但同時也是對考生技能提出了更有效和更全面的要求。而抽查性的面考多少都有偶然性。因為疫情導致鋼琴考級的有效度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當然前提是考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通過,而不是也要試運氣。
有過錄課經歷的教師,也更能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在平常面對面的教學中,教學的生成性成為了一節課最閃光的亮點,這是錄課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細緻想來,錄課也有其最大亮點,那就是教師必定要想盡各種辦法提高視視頻的質量,尤其是對於那些不擅長視頻剪輯的教師來說,一氣呵成質量的另一種表現。因為錄製的視頻在網上具有傳播性,這也讓教師不得不進一步重視質量。雖然沒有和學生面對面,但多數教師總會像面對學生一樣,認真的思考教與學的各個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疫情時代的另一種教學生成,同樣可以體現教師疫情教學的機智。
但是為什麼大家又都在質疑這種形式的真實效度呢?一來是從面授到雲課,有些教師轉變不迅速,雲課的質量因此受影響。其次是雲課教師要向學生搶「吸引力」——從遊戲等網絡的誘惑中,這對處於疫情中的教師來說談何容易。一般來說,自控力好的學生或者家庭氛圍好的學生更容易在雲課中獲得相應的發展。再則是孩子們的年齡限制。不論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一天的雲課對於身心尚在發展中的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最後當然是技術本身的制約。信息技術既提供了新的平臺,但同時也有調試的相關問題。在我接觸到的智慧課堂中,再強大的技術公司都難以滿足教師的理想要求。
即使這樣,我仍然相信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無法迴避的有力工具,這次疫情,至少讓更多學生了解到在萬千網絡,還有知識的一角。你有興趣可以學,你不高興就可以停止。就這個意義上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效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