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科研信息化要成為中科大核心競爭力

2020-12-13 騰訊網

李 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信息中心主任

文 | 王世新

在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李京教授兩個小時的訪談裡,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與其他高校單純追求新技術、新模式不同,「科大特色」信息化顯得異常務實與內斂;但另一方面,他們對於科研信息化的極致追求又讓人驚訝。這無疑是對於中科大這所中國最為典型的研究型大學從信息化層面的再認識。

而對於高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已經在任上工作10年的李主任看得更加長遠。他認為,學校已經下決心理順信息化機制體制,加快學校信息化發展,這意味著在即將開始「十四五」期間,中科大的信息化建設將會實現一輪嬗變和巨大的發展機遇。著眼未來,他認為信息化工作人員除了最基本的技術達標外,管理素養將成為很重要的標準,這也是隊伍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特色鮮明的中科大信息化

《中國教育網絡》:對於行業內的人來說,中科大的信息化非常「特別」,那麼能否簡單的為我們介紹一下中科大信息化的基本情況?

李京:在進入正題之前,我需要先把背景介紹一下,這樣有助於大家理解中科大的「信息化」為什麼與眾不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研究型大學,建校之始就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這也決定了它特別重視科研,重視教學。因此你會發現,中科大「雙肩挑」的幹部特別多。基本上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都有科研方面的工作,比如說我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同時也是計算機學院的教授,中國科大的行政管理充分體現了教授治校的特點。

簡單回顧一下網絡信息中心的歷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網絡於1993年開始規劃建設,1994年底即開始提供網絡服務。為了適應學校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1996年4月學校成立了網絡中心,作為學校的直屬單位,為學校提供公共服務。隨著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拓展網絡中心的工作職能,適應創建一流研究型大學對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需要,2001年6月網絡中心更名為網絡信息中心,從此開始了信息化建設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並重的新徵程。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科大的信息化長期以來並沒有一個整體的機構或者運行管理機制,網絡信息中心只是一個副處級的支撐服務部門,最早的職能只是管理網絡,後來加入了諸如一卡通、數據中心等信息化的內容,但是所有應用系統的建設都是放在對信息化有相關需求的業務部門,比如本科的教學系統放在教務處以及下面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研究生的教學和管理系統放在研究生院,財務有自己的財務系統等。後來網絡信息中心人員多起來後也會幫助院系或者二級單位建設信息化系統,但至於建還是不建,建設經費來源,都是由各個業務部門來決定的。

另一方面,管理幹部的專業背景也促成了中科大科研信息化起步很早,校級超級計算平臺(校六大公共實驗平臺之一)、雲計算平臺和科研教育資源中心都在中科大得到廣泛使用,近期也成立了校級科學數據中心。當然,短板也非常明顯,由於缺乏整體的協調和規劃,不少涉及到頂層規劃的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工作很難開展。

有感於缺乏學校層面的領導體系,三年前,學校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目前,更進一步的管理機制體制還在理順當中,包括人員架構、經費投入方面都將有比較大的變化,這也是學校信息化「十四五」規劃非常重要的內容。

《中國教育網絡》:庚子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對於高校的衝擊比較大,咱們網絡信息中心在學校疫情防控期間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京:疫情出現之後,學校管理、抗疫、教學、科研等工作多數都轉移到網上,站在抗疫第一線的網絡信息中心自然是首當其衝。

一、保障網絡暢通。2月初,網絡信息中心由分管網絡的副主任帶隊,全面做好網絡保障工作。疫情期間由於正值寒假,之後師生又居家辦公、居家學習,因此網絡流量走向與平時正好相反,路由等網絡配置等都要進行調整;同時,原本師生只能在校內訪問的各類學術資源因為延遲開學也無法及時獲取,為此校外身份認證的工作迅速完成,滿足了師生在校外訪問學術資源的需求,確保學術研究不「掉線」。

二、保障網絡教學。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中科大作為疫情期間首批線上開學的高校之一,必須要保證在線教學的質量。自2月17日開始,我校本科生網絡課程正式啟動,2月24日,研究生網絡課程也全面展開。截至3月3日,共有635門課程進行了2710次授課,在線學習的學生達到228453人次。至上學期結束,網絡信息中心配合教務處、研究生院保障了在線教學的網絡暢通,獲得了學校和師生的肯定。

三、通過信息化手段「戰」疫。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網絡信息中心緊急自主開發了健康打卡、入校審批等系統,有效地助力了學校的疫情防控工作。

四、保障超算平臺平穩運行。作為偏重於科研的研究型大學,中科大對於超算平臺的需求還是非常強的,學校科研人員大約十分之一左右的論文發表都需要超算做背後支撐,即便在疫情期間,超算的使用率基本上也是飽和的,在這方面,網絡信息中心做了大量的維護工作,滿足了疫情期間科研人員的要求,如支持了的單細胞測序揭示託珠單抗有效治療重症新冠肺炎免疫應答機制研究發表在了頂級期刊《自然·通訊》。

《中國教育網絡》:經此一「疫」,您認為中科大的信息化還存在著哪些短板?

李京:在這個過程中,中科大信息化的短板暴露的還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信息化的整體協調能力不強,比如疫情期間的打卡系統我們開發出來了,但是有的業務部門願意用,有的業務部門不願意用,我們也沒有辦法。當然,出現這種情況也與中科大規模比較小,用手工方式也能按時完成統計有關,但無論如何,這既是資源的浪費也影響到戰疫數據的更有效率的收集匯聚。

第二,底層數據沒有很好的整合。還是以打卡系統為例,其中需要比較清晰的隸屬關係,但是中科大的導師、班系與學生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由於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有所欠缺,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麻煩。

第三、網上教學的手段比較單一。在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方面我覺得投入還是不夠的,對於老師的信息素養的培訓也不夠。今年上半學期我也帶了一門課,突出的感受就是互動比較差,對於教學效果不好把握。

理順信息化體制機制是關鍵

《中國教育網絡》:事實上,在信息化「十四五」編制前發現問題不是壞事,有助於咱們更好的「把脈」,那麼您對我們學校的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有些什麼樣的基本思路嗎?

李京:對於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學校的高度重視,將會在「十四五」期間予以扭轉。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理順信息化建設的體制機制。實際上直到現在,中科大還沒有做過全校層面的信息化規劃,在學校的「十三五」規劃裡面,全文也僅有兩段話涉及到信息化的內容。到了當前這個時間點還會出現這種情況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但這的確是中科大信息化的現狀,亟待我們進行扭轉。

這一次學校決心要做信息化的專項規劃,很讓人歡喜鼓舞。從我的角度來看,首先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信息化建設的體制機制和頂層設計的問題,既要從宏觀上著眼,滿足中科大「雙一流」建設以及一流大學治理體系的要求,又要細化到條塊管理、教學、科研、服務等方方面面,同時還要鼓勵業務部門基於自身情況,繼續做好創新。

二是要把底層數據規整好。有一句俗語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現在可以說,沒有數據不成智慧,這話也適用於現階段的人工智慧。所謂的智慧校園必然要依賴數據的匯聚和整理,那麼一方面我們要有足夠的數據源產生的數據來感知整個校園的運行,另一方面我們要將數據進行一個很好的整合,這就涉及到我們數據中心的建設問題上。

如今我說的數據中心的內涵和外延已經與之前不同,它所匯聚分類整理的除了基本數據外,還要將中科大積澱了多年的科研數據、教學數據整合起來,作為未來智慧校園的「地基」,它不僅僅為學校管理和領導決策提供依據,還將對學校包括教學科研在內進行全方位的數據服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上辦事服務平臺

我曾經有個比喻,如果將網絡比作高速公路的話,數據中心等信息化基礎設施以及各種應用就是服務區,高速公路建設及運行的規章制度、服務區都是網絡信息中心要建設的,如果高速公路出現堵塞,到服務區得不到好的服務,那是我們的問題。但至於高速路上跑什麼車,跑多大的車,這個車是買的還是自己建的,應該由各二級學院、業務單元去思考。當然,在未來,我們也要涉及「車輛」建設、引入和規範。「十四五」期間,這個高速公路和服務區如何建設的更好,是需要我們重點考慮的。

三是要做好人、機、物的互聯。從當前的趨勢看,做好人、機、物的互聯是校園信息化的方向。除了我們要建設好校園網之外,我們還應該打造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物聯網、5G等技術、全校統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以此作為可以進行全面性感知的智慧校園的基礎。

四是從管理走向服務。一站式服務,最多跑一次的相關理念現在各所大學都提的比較多,不再過多贅述,關鍵還是理念的轉型。另一方面,二級學院以及學校的各業務單元是基本的數據來源,剛才也說了,中科大的信息化長期以來都是各自為戰,這是短板,但也是科大特色,各個學院信息化需求非常個性化,不少學院長期以來做的比較好,這樣我們就不一定走其他高校信息化的老路,而是將整合和支持學院信息化作為「十四五」的重要抓手。

《中國教育網絡》:您認為,中科大信息化未來的發展目標以及發展重點是什麼?

李京:每個高校的信息化都是普遍性和獨特性的結合體,中科大的信息化自然也會瞄準國內一流水平,但不會全面鋪開,盲目求新求全求大。

從理念層面看,高教信息化必須要適應該校的文化和運作模式,放大它的優勢,彌補其短板,反過來說,我們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為了高大上而追求指標。我經常強調,信息化一定要與學校的核心業務關聯,中科大是以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高校,科研是其最根本的底色,因此我們未來信息化的發展重點也會基於此,那就是科研信息化。

從資金分配的角度來看,如果都是2000萬元的資金投入,大部分學校可能1500萬元用於管理層面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500萬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層面的信息化建設,而中科大則會至少有50%-60%投入到科研信息化方面,比如超算,比如數據中心,用於支持全校的科研工作。另外我們對於國家實驗室、二級學院等個性化信息化需求也要服務好,甚至服務本身就會成為網絡信息中心的研究課題。從根本上說,科研信息化既是我們中科大信息化的特色,也要成為中科大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通過仿真計算模擬的方式來輔助科研已漸漸成為全球主流高效的一種科研方法,因此「十四五」期間,我們依然要在科研信息化方面還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資金,關鍵是實現與新技術的融合,比如我們打算做的將人工智慧與超算相結合的平臺,比如我們將中科大長期以來原始而寶貴的科研數據積累下來,通過數據中心標準化處理供全校師生重複使用,這將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信息化人員的「管理」素養很重要

《中國教育網絡》: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信息化隊伍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李京:當前網絡信息中心主要職責和定位

負責校園網絡和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和服務;

為各部門的信息化應用的建設提供支持和服務;

負責中國教育科研網合肥主節點、安徽省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的建設運維;

負責校超級計算平臺及中國科學院超級計算環境合肥中心(中科大)的管理運維;

負責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中心中科大的建設運維。

網絡信息中心以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為主體,目前有員工39人(含自聘10人),2019年新進1名碩士。在編的29人中,副高及以上6人,中級職稱8人,博士畢業生5人,碩士畢業生4人。加上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在網絡信息中心形成了一支朝氣蓬勃的、有較高知識層次、勇於開拓進取和創新的隊伍。

我們的隊伍整體上是比較精幹的,我個人覺得這支隊伍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領域都有一兩位「高手」,比如張煥傑老師、李會民老師等,這才使得中科大網絡信息中心的各項工作雖然不敢說業內頂尖,但至少能排個中上等,這是我們的優勢,也體現出信息化領軍人物、高端人才的重要性。當然,這也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人才隊伍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有些同志只能做一些輔助工作,還無法獨當一面。

《中國教育網絡》:其實一開始我看到這個數字是有點驚訝的,您覺得網絡信息中心現在的人夠用嗎?

李京: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目前中科大網絡信息中心人力資源情況的話,那就是「奇缺」。即便是當前這三十多人,其中還有一部分在超算中心,網絡信息這塊的人員還是偏少偏弱了,跟北大、上交大動輒百人的隊伍沒有辦法相比。但是也沒有辦法,我們的編制只有30人,而外聘也有限制,只有10個人的名額。

因此每次說到建好高速公路、服務區,造車都感覺沒有多大底氣,其實現在很多業務部門都非常希望我們幫助他們一起來規劃建設他們的信息化,我們也很想參與,但說實話不敢答應,實在是人員太少了。基本的開發和業務維護都捉襟見肘,這種短缺甚至到了一種沒有AB角色可替換的程度,基本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哪怕出國參加學術會議,該怎麼遠程處理還得照常進行。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員問題已經成了制約中科大信息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教育網絡》:那在您心目中,我們中科大信息化部門正常人數保持在多少比較合適,您認為應該如何解決人員短缺的問題?

李京:底線是至少要增加20個人,我會爭取達到60人至80人的規模,70個人左右比較合適。特別是當前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等保相關工作一上來,會牽扯更多的精力和人員。

現在來看,通過增加編制的方式是很難的,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放開社聘人數的限制,可以讓更多通過社會招聘的人才加入到中心的工作中來。

二是購買社會服務減少重複性勞動。既要開源也要節流,未來的信息化趨勢是通過更多的自動化設備來取代重複性勞動所帶來的人力壓力,比如最明顯的就是金融業正在進行這樣的改變。另外,只要不涉及這種網絡安全和涉密的工作,完全可以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或者與廠商合作的形式進行外包,將編制空出來招募高端人才。

三、合建研發中心放出研究員崗位。研究型大學的網絡信息中心最大的好處就是要求內部人員也要進行科研工作,這樣就意味著可以建立研究室,或者跟其他學院,比如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建立研發中心,並通過這種方式來聯合招聘博士後來做研究員或者工程師。這種形式最大的好處在於既不佔用編制指標,又可以通過高校人才政策的溢價來吸引業界的高端人才,一舉兩得。

《中國教育網絡》:在高教信息化圈裡有一句話,那就是建隊伍不易,穩隊伍更難,在這方面咱們是怎麼做的?

李京:穩住隊伍的「基本盤」並帶好隊伍,形成合力,這對於很多高校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比如職稱問題是高校人才隊伍建設邁不過去的檻,因為在學校裡的收入跟職稱密切掛鈎,也在某種意義上顯示了這個人在學校的學術認同度。好在中科大對於技術支撐系列的職稱評審是有單一序列的,論文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看是不是用一流的技術和服務支撐老師們做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或者是否支撐了一流的人才培養工作,這就為我們中心的同志提供了一個相對容易達到的通道。

當然,副高職稱以上的評審的最後一關依然是要面對全體院士、二級學院院長的投票,這時候是與其他候選教授正面PK,如果沒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仍然功虧一簣,這時候臨時抱佛腳現場再去做評委工作意義不大,關鍵還是要做好平時的工作,體現出我們的價值。

比如我們有意識的讓中心的同志走進重點科研項目,為學術大牛們做貼身服務,這些大院士、大教授都不用我去做工作,主動就會說某某確實不錯,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這10年來,基本上中心能評副高職稱的人都送上去了,我們的副主任甚至評上正高職稱,這在高校信息化系統中是很不容易的。

《中國教育網絡》:作為中科大網絡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您更看重哪些素質?

李京:我認為擺在首位的應該是責任心,擺在第二位的是工作的主動性。大學不像企業,企業裡的執行力是靠一層層的推動,團隊成員在某種意義上是由很多種力量的推動下被動向前,所以執行力很強;但在大學裡,一個人有沒有責任心,工作主動性強不強,其工作效率和效果差別很大。

第三個我想強調一下管理能力,當然並不是要求所有中心的工作人員都要有管理能力,但管理能力在高校信息化的工作中會越來越重要。比如我們前年在外面公司招了一個人,他本科碩士都是在中科大讀的物理專業,畢業後去IT公司做產品經理。當時招聘他來的時候有些人是反對的,覺得他的技術水平不夠高,學的也不是相關專業,但他這兩年已經成了中心的絕對主力,開始負責中心很多重要部門的支持工作,其秘訣就是管理和協調能力。

高校的信息化部門比較特殊,它獨立進行系統、應用開發的時間和機會很少,大部分時間它都處於內部和外部的「中間態」,是內部需求與外部供給的樞紐,這就意味著具體負責的同志:

首先要表達清楚學校的訴求,了解清楚廠商的能力;

其次要代表校方約束和管理開發團隊,包括項目進度、技術迭代等;

第三要做好雙方的橋梁,理順雙方的關係。

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個項目經理的角色,但是相對要複雜的多,不否認這個人必須要具備技術層面的基本能力,但關鍵還是管理協調能力。

從長遠來看,這種能力更為可貴和重要。未來科大的信息化體制機制要嬗變,人員要擴容,隊伍要提升,整體的管理難度要會急劇增加,如果從未來領軍人物和管理方面的幹部培養角度來看,就不能僅僅從技術層面來進行人力資源畫像。

實際上你會發現我一直都沒有提到技術這個維度,那是因為技術達標實際上是進入中心的「及格線」或者說基本素質,我們更關注技術維度之上的一些素養。

再往下規劃中科大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時候,我認為重點要解決的,恰恰是將原來扁平化的管理格局打破,騰出一些中間位置,讓一些有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員去鍛鍊,讓他們有成就感、使命感,這不但是穩定人員隊伍的重要舉措,也是為中科大信息化培養後繼管理人才的長遠之計。

來源:《中國教育網絡》雜誌

相關焦點

  • 第五屆中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研討會 發布英文版《中國科研信息化...
    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郭童)4日,中國科學院聯合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協、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辦公廳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辦的「第五屆中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辦。
  • 呂曉慧:企業要在核心競爭力基礎上求變求新
    本報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導「中美貿易從現在到未來兩三年來看,爭端或將成為新常態。」11月5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副院長呂曉慧在2019(第十七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如此表示。作為一個企業要做什麼?在呂曉慧看來,企業更多的是關注。
  • 中南林科大:突出特色,提升核心競爭力
    校黨委書記王漢青要求主題教育突出學校特色,著力提升「林科大」的核心競爭力。 早在9月5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政領導、黨委職能部門負責人在瀏陽秋收起義黨性教育基地,正式啟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9月12日下午, 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還集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精神。
  • 有一種厲害叫國防科大科研貢獻
    【編前話】提到國防科大,你會聯想到什麼?作為NUDTer的你,想好要為國防科大貼上怎樣的標籤了嗎?大剛帶你全方位了解國防科大,今天發布第二篇系列文章:有一種厲害叫國防科大科研貢獻,歡迎大家持續跟蹤關注。
  • 科大訊飛有哪些子公司_網友中的科大訊飛怎麼樣
    訊飛教育包含以下子公司:合肥科大訊飛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蘇州科大訊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蘇州科大訊飛職業培訓學校、蘇州工業園區科大訊飛教育培訓中心。 訊飛教育的定位是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諮詢服務和應用人才培養服務提供商,主要業務包含:高校師資培養、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優化諮詢服務實施、IT人才培養服務以及IT專業核心課程、最新技術應用課程、綜合素養課程等多層次教學資源產品服務提供等。
  • 高校科研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有的時候,知識就是重要的技能,甚至是核心能力。高校科研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科研的重點放在知識上還是能力上呢?筆者認為,恰恰不在能力上,而是基礎知識上,特別是基建性的開創性的發散性的歸納性的知識上。高校科研應該是全社會的基石,所以對基礎知識的研究才是高校科研的重點。
  • 國科大經管學院與東旭集團校企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京舉行
    整合優勢資源 共促實業發展丨國科大經管學院與東旭集團校企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題座談在京舉行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與東旭集團校企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題座談」在京舉行
  • 核心競爭力 core competitiveness
    該官員補充說,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加大信息領域的創新力度,提高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以及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Core competitiveness就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國家或個體)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並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 政府計劃促進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以此拉動domestic demand(內需)。
  • 加快推進教育科研信息化,湖南在行動!
    三湘都市報12月10日訊(記者 楊斯涵 黃京) 教育信息化如何促進教科研發展?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人人教研」?12月8日,2020年「全省教研信息化研修班」在長沙開班,200餘名專家學者參與,共同探討教育科研信息化,這在湖南尚屬首次。此次研修班由湖南省教育廳主辦,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
  • 曾與中科大失之交臂的河南,卻成了科大省外最大生源地
    1969年,中科大受命南遷出京,最初優先選擇的落戶地點是河南,但是通過與地方接觸後被婉拒,原因是商品糧供應不足,無力接納科大師生。如今,中科大早已發展成為了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創造了千生一院士的育人奇蹟,斬獲了全國最多的十大科學進展,在中國高教科研版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上也是享譽世界的全球百強名校。
  • 中國科大構建三大信息化系統服務研究生教育
    中國科大構建三大信息化系統服務研究生教育   中新網合肥11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推動研究生教育從管理向服務轉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大)學位質量監控體系、研究生導師門戶系統和面向學生服務的三大信息化系統,歷經多年建設如今已成熟運行,成為有效服務於研究生教育的「信息高速公路」。
  • 【國科大】科教融合 不設「圍牆」——丁仲禮要辦世界一流大學
    對此問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科大黨委書記張杰院士在2017年全校教職工大會的報告中也曾使用大量圖表進行了橫向比較和分析:儘管同研究所融合的、「廣義的」國科大人才濟濟,甚至人才「過剩」,但「狹義的」國科大還需要加大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  因此,人才隊伍建設將成為國科大科教融合3.0階段的核心工作。
  • 藍天教育攜手科大訊飛,共同舉辦河北信息化教研聯盟主題研討會
    12月29日,由藍天教育集團主辦,北京慧亮有限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聯盟教研促發展,凝心聚力攜手行」主題研討活動於保定市易縣藍天中學成功舉辦。為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與教研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以共同發展願景為紐帶,藍天教育集團牽手河北省各校,搭建起學校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借鑑、共同提高的新平臺。
  • 民辦教育國際化:2017年中國民辦大學國際化競爭力排行榜
    「2017年中國民辦大學國際化競爭力排行榜」由創業時代網和京領教育聯合發布,這是國內首份全面評估民辦大學國際化的排行榜單。在此之前,創業時代網和京領教育聯合發布了「2017年中國大學國際化競爭力排行榜」。公辦大學和民辦大學排行榜的陸續發布,使中國高校競爭力排名構成了完整體系。
  • 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創新論壇暨數字校園十二五規劃研討會(4月14-15...
    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創新論壇暨數字校園十二五規劃研討會中國科技大學學位辦主任 15:00-15:30 多核技術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
  • 鶴壁示範區攜手科大訊飛傾力打造教育信息化2.0示範區
    映象網訊(記者 王東紅 通訊員 劉志強)近期,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經過多方調研實地考察,與亞太地區知名的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上市企業科大訊飛公司籤約,整體規劃設計教育信息化2.0示範區。具體分為教育優質均衡、教學教研提升、教育示範創新引領、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教師信息素養提升五大主體工程,建立區域教育供給與治理體系,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區域教育質量有效提升;形成開放的教育生態體系,推進創新應用示範區的可持續發展。
  • 教育信息化行業:產品和服務是核心,疫情加速普及應用
    機構:廣發證券核心觀點: 教育信息化 2.0 時代,政策和經費是產業發展主要推手,渠道力、產品力以及服務力是核心。教育信息化行業 發展經歷了 1.0 和 2.0 時代,政策以及財政經費的投入是發展主要推手。從參與者的核心競爭維度來看,1.0 時 代渠道力是入校關鍵因素,進入 2.0 時後,隨著教育設備及系統平臺使用率提升,硬體、系統以及平臺本身產 品性能及教育信息化廠商的服務運營能力重要性隨之凸顯。
  • 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原標題: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今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將於24日落下帷幕。這場精彩紛呈的科技盛宴,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提供了契機。「十三五」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黃金時期,到2020年實現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0%的目標。
  • 科大訊飛搶跑A.I.規模化應用落地,加碼大灣區核心源頭技術創新
    科大訊飛華南研究院聚焦於基礎研究、大數據、客服NLP、司法NLP、肺部CT、醫療影像六大市場剛需方向。  無論是在消費端還是行業端,科大訊飛華南研究院始終踐行著「頂天立地戰略」——技術做到全球最好,應用要規模化落地。
  • 八方小區、鈺龍天下要降價了?因為「新」科大附中來了
    此水平可不是師大附中可比擬的,要知道師大附中的教學水平在長沙已名列前茅,而湖南師範大學在各類排名上,遠遠不及國防科大,倒也不至於「吊車尾」,但是兩者差距實在極大。 科大附中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是長沙市重點中學、軍隊一級一類子女學校、全軍示範性中學、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