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中講述了賈寶玉的特異之處:
不想後來又生一位公子,說來更奇,一落胎胞,嘴裡便銜下一塊五 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作寶玉......那年周歲時,政老爹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爹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
長大後的賈寶玉雖然並非酒色之徒,但卻一直喜歡和女孩在一起,甚至認為女孩是水做的骨肉,看了便覺清爽,男孩是泥做的骨肉,看了便覺濁臭逼人。
現代文學家錢鍾書的取名,據說就因為抓周的時候抓住了一本書,因此才名做「鍾書」。那麼,抓周真的能預測孩子的未來和前途嗎?恐怕有點荒誕。
抓周來源於人們原始的徵兆觀念。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人世間的吉兇禍福,在發生之前都有徵兆和預警,因此,人們以抓周來預測孩子的未來也是這樣一種因果報應的心理。抓周有很多種稱呼,試兒、試晬、拈周、試周等等。
早在《顏氏家訓》中就記載了抓周的風俗:
江南風俗,兒女一期,為制新衣,輿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以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於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
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兒女英雄傳》也記載了一則抓周趣事:「這年正是你的周歲,我去給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擺了許多的針線刀尺、脂粉釵環、筆墨書籍、戥子算盤,以至金銀錢物之類,又在廟上買了許多耍貨,邀我進去,一同看你抓周兒。」
現代很多地方也延續抓周的風俗,就像一個盛大的節日一樣。抓周當天孩子要早早起床,穿上乾淨的新衣新帽。抓周所用的物品也有講究,顏色、大小要基本一致,以避免視覺上的幹擾;另外必須是寶寶第一次接觸的東西。在寶寶抓周的過程中親友不得說話或者進行各種形式的幹預。抓周的時間要選在吃午飯以前。抓周抓兩次即可。
抓周完畢,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慶祝寶寶的周歲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