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抓周試兒
古時候,父母在孩子剛滿一周歲這天,在吃中午的"長壽麵"之前,要為孩子舉行抓周儀式。抓周是小孩周歲禮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儀式,即在孩子周歲這天,把代表各種職業的器具及生活用品放在小孩面前,讓小孩任意抓取,從而預測他的志向與前途。小孩如果抓到了筆,便認為將來是文人;抓了算盤,就認為長大後會做生意;如果男孩抓到了女人的頭花,則認為是個貪色之人,家人在這方面就會嚴加管教;如果是女孩抓到了頭花,則認為她將來是個愛美之人,一定長得非常漂亮。
根據抓周的結果,家人、親族就會聚在一起,共商培養大計,並委託親朋中有識有能的人加以引導。
對於抓周,據史料記載,可上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顏氏家訓·風操》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一期,即一周歲。
到唐宋時代,抓周的習俗則更為流行。民間十分重視,儀式也很隆重。《夢粱錄·育子》篇中談到有關南宋時杭州風俗時說:"至來歲得周,名曰『周晬『,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啐『。"
現在大部分家庭當然已不會相信抓周會有如此神妙的功能,但抓周作為一種富有童趣的遊戲,仍為家庭增添了許多歡樂和趣味。
趣味連結:為什麼孩子生百日稱為百歲?
自嬰兒降生之日起,至一百日,古稱"百日",也稱"百晬",又稱"百歲"、"百祿"。由於舊時醫療水平有限,嬰兒出生一百天內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過百日,便有了長大成人的希望。
"百"在我國文化觀念中,有象徵圓滿的意義,所以民間特別重視嬰兒"百歲"之日,這天往往要進行慶賀,叫"過百歲"、"做百日"等。
給嬰兒慶祝百歲的習俗至少在宋代便已趨流行。如《東京夢華錄》記載:"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夢粱錄》也說:"生子百時,即一百日,亦開筵作慶。"此後興盛不衰。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京兆》說:"一百日後,名曰百祿,請客與滿月時同。"
過百歲是嬰兒成長過程中,除周歲外的又一重要禮儀,在這一禮儀中,同樣凝聚著親友的祝福和呵護。這些祝福和呵護寄寓在他們的話語裡,也寄寓在各式各樣的富有象徵意義的食品、衣物、飾品中。幼小的孩子就在親友的祝福和呵護中漸漸地長大。
013■古代生日與祝壽
古時,生日又稱生辰,祝壽也叫賀壽或拜壽。年輕人慶祝生辰,只能稱"過生日"、"做生日",不能稱"做壽",因為"壽"是年齡長久之稱。年滿六十或以上者慶祝生辰,才可稱為"祝壽"、"做壽"。
我國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是不過生日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祝壽也不是在生日那天進行。直到殷商時代,人們才有了生日的概念。不過,生日只是出於對太陽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幹支為孩子起名,沒有慶賀生日的活動。
中國人過生日的習俗,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據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說,當時在江南就盛行慶賀小孩周歲的習俗。
成人過生日則見於唐代的記載,當時以做生日煎餅為賀。到兩宋時期,有了做壽的習俗。當時,朝政腐敗,做官的過生日,僚屬都要獻壽禮。《水滸傳》一書中,就有一段"送生辰綱"的故事。
除祝壽外,民間還有借壽之俗。過去,人們以為人的壽命由天定,但也可以像物品一樣借用。一般是因人病入膏肓,又希望延壽,於是親友中的一些人,自願借壽一歲,自願借壽的人擇一吉日,齋戒沐浴,到宗廟虔心拜祝,告訴閻王自願借壽給病人。此俗曾在江蘇淮安地區很流行。
趣味連結:中國人的虛歲是怎麼計算的?
外國人說中國人,有兩個年齡,一個是真實年齡,一個是虛假的年齡。這種說法倒也不錯,中國人確實有兩個年齡,所謂的真實年齡,就是周歲;所謂的虛假年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歲。
對於"周歲"肯定很多人都明白,可虛歲是怎麼回事,確實容易讓人犯迷糊。很多人認為,周歲加一歲得出的結果就是虛歲,這種說法似乎也有道理,但並不全面。
其實,在生活中,"虛歲"的概念一般是用於男人的。民間有"男進女滿"的說法,意思是說男人按虛歲計算年齡,女人按實歲計算年齡。況且在實際的計算中,虛歲也不僅僅就是周歲加一歲那麼簡單。
虛歲的計算,在真實的年齡上加一歲是其中一種。但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一個人是在農曆年的最後一天出生的,那麼他不但一出生就算一歲,並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歲,按這種方法計算,這個孩子滿周歲時,就已經快三歲了;如果一個人的生日是陰曆的臘月中下旬,那麼這個人還沒有滿月,他的虛歲就已經到兩歲了。因此,在計算虛歲時,春節是個特別重要的時間點。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很多老人往往會提前兩年過自己的七十大壽、八十大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