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周歲生日時,家裡人在土炕上擺了好多的物品,有木槍、小人書、筆、紙,還有自家種的李子、杏子和玉米等十幾種東西。這時母親把我放到炕上叫我去抓物品,我爬過去一把就把李子抓到手裡,剛要往嘴裡送,就被母親奪下隨手丟到地上,我急得哭了起來。後來我順手抓起一把木槍玩了起來,全家人都高興了。母親說:「孩子有出息,是個當兵的料。
」這件事是我參軍前臨走的那個晚上母親告訴我的,母親對我說「『抓周』真靈驗啊,你抓到了槍就去當兵了,到部隊要聽領導的話,好好幹。」
那天晚上我讀懂了母親的話,那就是說,人生的第一次選擇是通過「抓周」來決定自己將來幹什麼的。 我周歲抓到了槍,又真的去當兵了,這種偶然的巧合使母親對「抓周」一事深信不疑。我從部隊轉業以後,母親還多次和我講起兒時那次「抓周」的事。
我雖然不信「抓周」的事,但聽母親講的多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抓周」這件事是什麼年代流傳下來的,怎麼對老一輩人影響那麼深?
無巧不成書,轉業到地方工作不久,我考入了省電視大學中文系。一次在學習古代漢語課時,我突然發現了「抓周」這個詞。它起源於先秦,「抓周」也叫「試兒」,書中是這樣寫的:「試兒」俗稱「試周」,「抓周」亦作「試晬」,小兒周歲生日時,將種種物品安置床上。任兒拿取,以觀察小兒將來的志向與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