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先講記敘文的一些乾貨。
【一般傳統意義上的記敘文適合誰】
問你個問題: 你覺得記敘文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你會告訴我: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這六要素,對嗎?
當然,小學作文開始到初中作文都是這樣。做的好就是一篇完美的中學作文,做的不好,只要把這六要素填滿,也能成一篇流水帳。或者再誇你一句基本功紮實,敘事清晰,等等。
但是我們比較不是中學生了,甚至這種到高中都不會實用。喜歡寫作的,或者高中生準備高考的,或者自媒體朋友也好,尤其是一些想寫高質量小說的都需要提高專業技巧。
【現在文章門檻那麼低蹭個熱點就行,有必要提升技巧嗎?】
只蹭熱點真的可以嗎?熱點拼湊文不也可以嗎?那如何蹭熱點?如何拼湊?如何寫好一部小說?如何鑑賞一部小說?
提升專業技巧就需要你真正的靜下心來,認真分析,而不是泛泛看過。
首先,好的文章依然很多,而不是很多人說的: 現在文章一抓一大把,誰還有心思用心寫?何況寫了也沒人看呀,現在寫作都不需要門檻了!
是的,要是這麼說的話,現在每個人都能寫會碼字。但那不等於每個人都會寫作,更不等於能寫出高質量的文章。而是不是高質量的文章,看熱鬧的人可能翻過去不理你發現不了你的文字。但真正喜歡讀文的一眼就能看出來不說,自己去讀也費勁兒,立意不明,語句不通順,生搬硬套,即使被標題吸引來,略略翻過就不知所云,不會再有下次。
現在我們接上文所說的記敘文的六要素進入乾貨區:誠然這六要素一直都是評定你的文章或鑑賞小說是否明白完整的標準。除了我們說到的中學生,基礎記敘文之外,我們還應該知道 : 報導新聞或者記錄類型的,仍然如此,也應該遵循規則。
【寫作及鑑賞小說之時間角度】
但是,現在,我想讓你明白更多,思考更多。比如 : 時間
時間分為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
什麼是物理時間?
定向、有序的,從過去到現在並向未來順向延續的時間段。
寫作中的敘事一般都是這種。
比如 : 某人在之前的某個時間做了什麼事,到現在他在做什麼,那麼對他以後會怎麼樣?或者他以後還會做什麼?
你想到了什麼?對了,倒敘。倒敘與平鋪直敘不同,一般倒敘更具有懸念性,可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當作者需要用「倒敘」來講述時,應該在準備「倒敘」的開始或結束時做出交待。不然會給讀者帶來混亂之感並且讓人不明所以一頭霧水。
倒敘,一般都是回憶體,把結果先演繹出來,吸引人想知道原因,然後隨著回憶講述,一直回到事發當天,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建議寫懸疑推理的可以穿插使用這個方法。
現在,我們該說說心理時間了。心理時間與人的意識行為體與心理活動的特性,相關聯。
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你完全可以「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這叫時間壓縮(時間當然不能壓縮,心理作用而已)。古今歷史那麼長不能一一羅列,但是我看過古今了解古今,某一瞬間,或者某個遺址讓我突然感情迸發找到並融入那種情感中。這個除了用於抒發感情,還可以用在議論文,以後有時間細講。
除了時間壓縮,你還可以「突然,即刻間,思緒萬千。」這種用於觸景生情裡,也是表達情感類,在當時的一瞬間突然融入很多其他時間節點,甚至是一生的經歷。這是時間延長(時間當然不能延長,心理作用而已)。
而如果你用的是時間延長的這種方法敘事的話,一定會有時間跳躍,倒轉或者穿插。因為你是從一系列運行的時間中某一段開始,去引導大家心裡問: 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作者反而根本不需要告訴大家現在敘述的是什麼時間。因為你已經成功挑起讀者興趣,讀者自己跟著你的思路發現的。
另外一個關於時間方面的用法是以上兩種時間敘事形式用在同一個敘事中。一句話解釋就是 : 人們共時地生活在兩個不同性質的世界裡,這種獨特的敘事給讀者的體驗往往精彩異常。
上面那句話中共時生活在兩個不同性質的人具體怎麼表現呢?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某人在做什麼的同時想著什麼並要到哪裡去?
例如 : 「頭髮花白的他站在墓碑前,蒼老使他必須藉助拐杖才站的穩當。昨天的恐怖經歷使他記憶猶新。他想:明天應該一切都結束了吧?」這就是把時間壓縮與延長結合來敘事,也就是把各種感覺,回憶,聯想等打碎又組合一起來展開。
【寫作及鑑賞小說之空間角度】
接著我們該細細分析~空間了,即: 如何從空間入手寫?
空間就是地點。空間是對所敘事發生的定位。在新聞報導特別是實時報導中它的時間要求是此刻,與現場和場外時間同步。
在記實性敘事作品中,空間應該是明確和單一的。所以空間具有客觀性才真實。比如之前說的新聞實時報導。但在創作創造性敘事中,空間可遠不止一個點。它應該是一個具有三維性立體空間。表現為一個人其實可以存在多個環境中。
最經典的例子是王蒙的《春之聲》。這部完全區別於傳統小說,主人公始終在一節油悶車廂裡,敘事線索依據人物思緒跳動,中外,城鎮,農村間自由跳動。用這種空間切換對比凸顯差異化,揭示貧富差距的尖銳矛盾,這樣的寓意會非常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更多的敘事空間方法為:「某人在某地方(生存或發展的大環境裡)做著什麼(日常瑣事或者不經意的動作)」這種往往能渲染感情色彩,用來烘託氣氛甚至暗示人物命運。這就是一個通用格式。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例如我想再小說裡表達一種悲劇結局,我會在主人公所處的環境裡用哀傷衰敗的表現詞 : 「原來蒼翠的松柏不知何時已經發黃或者枯萎,就連那棵鬱鬱蔥蔥鳥語花香的老槐樹何時都不在開花,並且已經沒了生氣,爺爺也已經不在槐樹下下象棋了。」
在敘事開始就已經給人一種荒涼的氣氛,隨著大家跟著你講述的深入,無形中大家的情緒已經被你調動,並展開對人物或結局的猜想直到後文的「鼓足勇氣推開門喊爺爺。」
【寫作及鑑賞小說之原因與結果角度】
當然,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因果關係是敘事情節的核心基礎。
一般傳統敘事小說認為原因與結果相互依存的,如果有因無果有果無音都是敘事不完整,所以作者努力設置原因以及推動力推動事情發展,使事情看上去合情合理,並得刪除那些與你所設置的情節或者推動力無關的東西。
而讀者會在一開始就能知道你的情緒動機並和你一樣希望事情朝著某個方向發展。可以理解為 : 此時讀者已經進入你所設置的環境中並在自己心中有了一樣的設想並相信敘事發展保持這個邏輯範圍內。
例如: 如果你在文章小說開頭交待有一把刀放在桌子上,但之後不再提起,大家會覺得你敘事不嚴密。直到今天,仍然有作者這樣用,這是一種嚴謹的體現,並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結論是:敘事應該尊重事情原貌尊重原因與結果,不節外生枝,在絕大多數情況仍然非常必要和有益。
但是,要考慮一個問題: 偶然性與不確定性。
很多事情並不僅僅那麼如意的隨著設定好因果框架走。在發生的事情過程中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穿插過來。對過去那個必然肯定的和理性的,讀者可以認識和可以把握的世界進行了強烈衝擊並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說,如果運用得當「偶然性」可以變成關鍵點,讓人出乎意料之外,讀罷拍案叫絕。
但需要注意的是 : 這種創造的偶然性不能隨便用,而且一些紀實性文體仍然需要尊重原因與結果的重要相合性的敘事要素。
【寫作及鑑賞小說之人物與事件】
人物與事件是小說的主體,是用來填充框架的,這個一般大家寫作都有自己要敘述和要考慮的東西,所以我放在了最後。
這部分知識應該是用於鑑賞小說。
同樣先問個問題 : 你覺得《一千零一夜》是在寫人?還是在寫故事?
當然,故事。
此時,人物明顯是故事的附屬物而已。
作者本意通過故事來講明他的道理,推動敘事的主要動力是作者想要闡明的道理。這就是講故事。作者致力於通過組織有吸引力的連續的情節來表現某種寓意或想法。
而人物的敘事是在19時機末前的現實主義敘事中達到高峰的。由於人物居於核心地位,那麼推動和影響事情發展的無疑就是人物性格,情感和動機了。
直到後來發展為人物也可以只是以某種片面形式出現,比如感官。經典例子可以讀《牆上的斑點》,沒有人物性格,也沒有人物活動軌跡。同理,當然也會有「精神分裂式」小說。充分體現人物性格還有人物軌跡。
「菲力離開了這裡,很快,雅米也離開了。」 與 「菲力離開了這裡,很快,雅米因為思念也追隨菲力離開了。」
以上兩句話有何不同?
或者能告訴我哪個是情節?哪個是故事?
第一句話是故事,第二句話是情節。如果想要豐富敘事情節你可以這樣說 :「菲力離開了,不知為何雅米也離開了,而經過某種分析得知雅米的離開是因為想念菲力。」強調突出了因果關係,各現象發生的順序關係已被轉為潛在的敘事層面。
故事應該有開頭過程與結尾。
情節則是發生發展高潮。
知道了這些我要告訴你還有一種敘事為碎片化敘事。把它拎出來,它既不是情節也非故事。因為諸多碎片現象間沒有任何邏輯或者順序關係。這種一般用的人不多,因為這種拼湊體如果無法展開或者無法達到高潮的話會讓人覺得你在拼字數。對,就是開文提到的,諸多熱文拼接卻無法自圓其說,而且毫無邏輯性,甚至不通順的情況呀。
但這種碎片式並不是被否定的,如果其內在能夠有所聯繫,或者體現潛意識或者是「精神分裂」的狀態,崩潰的狀態等等。
大概就是這些。希望給大家理清了思路,對大家有所幫助。今天就到這兒吧,歡迎交流。。